围绝经期综合征预防及治疗探讨
【关键词】 围绝经期综合征;预防;
围绝经期妇女出现的一系列性激素减少,包括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和体征,如月经紊乱、情志异常、烘热汗出、眩晕耳鸣、心悸失眠、水肿便溏等,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中医学经断前后诸症范畴,发病率为85%左右,10%~30%的妇女可出现严重症状[1]。近年来对该疾病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现将本病的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医学病因病机
围绝经期的最早变化是卵巢功能衰退,然后表现为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退化[1]。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不能产生足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首先是丧失排卵功能,缺少孕激素成为无排卵月经周期,继之卵泡发育逐渐停止,雌激素分泌逐渐减少,当减少到不能刺激子宫内膜时即出现绝经。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对脑垂体反馈机制消失,使丘脑下部、脑垂体和卵巢之间平衡关系发生改变,产生丘脑下部和脑垂体功能亢进的现象,表现为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这些内分泌环境的变化导致脑内β-内啡肽及5-羟色胺水平异常,从而使精神、情绪变化失调,交感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血管舒缩平衡失调,出现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
1.2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月经与肾关系密切。本病的病因以肾虚为主[3],因肾阴虚、肾阳虚,或肾阴阳两虚而影响心、肝、脾,导致多种病理变化。由于肾的阴阳失去平衡则出现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或肾阳虚衰,脾失温煦;或肾精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致心肾不交;肝肾同源,肾精不足,肝失所养,肝气郁结,失于条达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脾两虚,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该病核心病机是肾阴虚,兼及心、肝、脾,症状繁多[4],统称为绝经前后诸证,亦即围绝经期综合征。姜琦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虽然表现的症状复杂,涉及多个脏腑,但其病机之关键还在于肾虚[5]。庞清治认为本病是由于妇女围绝经期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引起全身脏腑、阴阳、气血机能失调,导致火、湿、郁多种病理变化[6]。肾气精血亏虚是其病本,火、湿 、郁是其病标,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王希知认为,围绝经期妇女脾胃本虚,如果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痰湿内生,日久郁而化热内扰,影响脾、胃、心、胆功能,围绝经期综合征属痰热内扰者尤为多见[7]。
2 预防与调护
2.1 健康
定期开展围绝经期知识宣教,让患者了解围绝经期的正常生理知识 ,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常识,正确对待围绝经期,养成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
2.2 心理预防
积极开展围绝经期妇女精神卫生保健教育工作,正确疏导,精神安慰, 解除不必要的顾虑[8]。使围绝经期妇女保持平和心态,做到自我心理保健[9]。
2.3 精神调节
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行自我平衡的精神调节,消除恐惧与忧虑。医务工作者应帮助解决各种心理矛盾、情绪障碍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耐心解答围绝经期妇女提出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可缓解抑郁,显著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效果[10]。
2.4 合理饮食
要适当控制进食量,少食过甜和含脂肪高的食品以防肥胖。同时应多食高蛋白食物,多吃含钙较高的食物以增加人体含钙量,防止出现骨质疏松症,多吃含纤维素高的水果和蔬菜。
2.5 性感情宣教
对围绝经期妇女的性感情应予关心和指导,不可压抑性生理,有的性生活会减缓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8]。围绝经期的妇女应当保持快乐心情,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保持健康的性心理[11]。
2.6 合理作息时间
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容易疲劳,夜睡欠安,如果休息不好,生活不规律会加重病情。而规律的生活可使人处于一个人为"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患者逐渐适应其机体内一系列的变化。
2.7 积极参加活动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改善呼吸功能,使人精神饱满,使神经系统对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能力更为完善,促使大脑皮质的功能得到调节,对失眠、精神抑郁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运动还可以促进钙在骨骼中的沉积,防止因雌激素降低引起的骨质疏松症。
3 治 疗
3.1 现代医学治疗
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有心理治疗、对症药物治疗、激素替代治疗等。 对轻症者进行心理治疗,使其正确认识围绝经期,保持心情舒畅,接受心理医生咨询,解除心理负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重症者采用药物治疗[1],用谷维素20 mg,3次/日;维生素B1 20 mg,3次/日;地西泮2.5 mg,2次/日。除此外可用激素替代疗法,根据条件,个体差异选用不同药物[8]:倍美安,每次0.625 mg,1次/日口服,连服14日;妇复春,有月经者每次10 mg,1次/日口服,连服20日,无月经者连续服用30粒;尼尔雌醇片,症状严重者5 mg,每月1次。待症状缓解后每月1~2 mg。激素替代疗法也可采用阴道给药,增加阴道局部雌激素水平,改善生殖器的局部症状,可降低子宫内膜癌潜在危险性[12],全身症状为主的患者以口服给药治疗。性激素治疗[1]中以补充雌激素最为关键,雌激素受体分布与全身各个重要器官,因此合理应用雌激素可控制围绝经期症状。
近年来有将植物雌激素[13]应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发现与性激素替代疗法相比,植物雌激素提供了有效且更为安全的方法,但要成为性激素替代疗法的替代疗法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李俊英等[14]采用中西药联合用药治疗,以天紫红女金胶囊、倍美力加黄体酮,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取得明显疗效。吴海清等[15]采用阶梯式方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将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轻、中、重3组,分别采用一级治疗(健康教育)、二级治疗(健康教 育+对症治疗、心理干预或中医中药)、三级治疗(健康教育+激素替代疗法(HRT)),使治疗更有效,适用范围更广、更经济,且减少了药物的使用及不良反应。张英等[16]应用尼尔雌醇治疗围绝期综合征30例取得满意效果。陈丽娜等[17]采用利维爱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可快速改善围绝经期症状和家庭社会关系,疗效好,副作用少,社会效果优。
3.2 中医
3.2.1 辨证论治
①肝肾阴虚[18]。证见:头昏目眩,肢麻震颤,潮热面红,腰背酸楚,五心烦热,少寐多梦,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血柔肝,滋阴补肾。以左归饮合二至丸为基础酌加桑寄生、当归、桑椹子、枸杞子、白芍药、何首乌。②脾肾阳虚[1]。证见:腰脊冷痛,肢软无力,神疲体倦、纳差腹胀,舌淡嫩,苔白润,脉细弱无力。治宜温肾健脾,强筋壮骨。方用右归丸合四君子汤加减。③心肾不交[18]。证见:烘热汗出,心慌心悸,躁扰不宁,口苦口干,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滋肾清肝,宁心安神。方用两地汤合二至丸加炒酸枣仁、茯神、钩藤、青龙齿、紫贝齿、菊花、白僵蚕、夏枯草、莲子心。
王知希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将围绝经期综合征分为脾肾两虚、心虚胆怯和痰热内扰3型,分别选用菟丝子汤合二至丸、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收到良好疗效[7]。熊辅信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调理五脏气血、阴阳,补肾为总治则的前提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辨证分为4型治疗。心脾两虚型治宜补益心脾,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肝郁化热型治宜疏肝解郁,清热除烦,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肝肾不足型治宜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肾气不固型治宜补肾固涩,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味[19]。曲崇昆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肝肾脾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为标,临床辨证分为6型治疗。肝郁脾虚型治宜舒肝健脾,理气解郁,方用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心脾两虚型治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心虚胆怯型治宜养心安神,镇惊定志,方用安神定志丸加减;心肾不交型治宜滋阴补肾,养心安神,方用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方用左归饮加味;肾阳亏虚型治宜温补肾阳,方用右归饮合二仙汤加味[20]。
3.2.2 其他中医疗法
①针刺,主穴: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太冲、百会、膻中以补肝肾,强壮筋骨。②灸法,阳虚型患者可隔姜片艾灸神门、足三里、三阴交;月经过多者灸断红穴,每次3~5壮,每日1次。③梅花针叩刺治疗,足部常规消毒后 ,用梅花针叩刺双足底反射区的肾上腺、肾、脑垂体、甲状腺、生殖腺反射区各1 min,心 肝反射区各2 min,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④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2 mL,三阴交穴位注射,每日1次,每次1侧,两侧交替进行。适用肾阴虚患者。⑤耳针,取子宫、内分泌、交感、神门、肝、皮质下等穴进行耳针,可达到补肝肾、镇静安神的目的[1]。 何金森等[21]采用电针关元、三阴交穴,以调补冲任为施治原则,对3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效应分析,结果发现电针关元、三阴交穴对改善围绝经期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临床有效率达93.94%。付梦华[22]取穴风府、百会、肾俞、气海,配以三阴交、内关、四神聪、太溪、肝俞、脾俞等穴,以通利督脉,补肾填精,生髓养神,沟通上下,补泻共进,阴阳并调,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杨丹[23]采用耳穴疗法,改善了临床症状,达到了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低雌激素水平所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的目的。陈晓燕等[24]采用补充激素与滋阴补肾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骆玉兰[25]采用六味地黄丸配合三阴交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治疗,疗效显著。
4 小结与展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新的治疗模式强调综合保健,贯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医疗模式。今后应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卵巢衰老的内在机制及本病机理,以及从神经—内分泌角度分析本病的微观指标变化, 进而论证本病发生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从而研究出预防和治疗本病的最佳途径。
【】
[1]司徒仪.中西医结合妇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9
[2]王德智.围绝经期综合征[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3,10(5):13-14
[3]王一帆.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陕西中医,2003,24(5):477-479
[4]罗元恺.实用中医妇科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3
[5]盛宝琴.姜琦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验介绍[J].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0):419-420
[6] 张大伟,庞玉琴.庞清治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3):6
[7]罗世伟.王希知老中医辨治更年期综合征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2,34(10):10
[8]付国勤,柯翠平.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及防治浅谈[J].乡村医药,2005,12(8):39-40
[9]李琼,许锐,赖慧红.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5):310-313
[10]李大庆.缓解抑郁可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2):737-738
[11]于路平,孙姝,刘新颖.浅谈围绝经期综合征[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5):52
[12]黄荷凤,侯宁宁.性激素替代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8):450-453
[13]宋俏蔚,王香桂.植物雌激素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4,15(6):360-362
[14]李俊英,唐学磊.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39-40
[15]吴海清,赵翠英.阶梯式方案综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11):1012-1014
[16]张英,朴红梅.尼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26(1):26
[17]陈丽娜,李玉萍.利维爱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8):883-884
[18]笪红英.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论治[J].河北中医,2005,27(2):110
[19]陈彩云,范宏涛,熊辅信.导师熊辅信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1):5
[20]林君丽.曲崇昆论治更年期综合征经验[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6):727
[21]何金森,廖建钦,安晓英,等.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应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2):3-5
[22]付梦华.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4,(6):43
[23]杨丹.耳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7):487-488
[24]陈晓燕,游华蓉.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J].四川医学,2005,26(1):101-102
[25]骆玉兰.六味地黄丸配合三阴交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6,28(3):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