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郁论治乳腺癌体会
【关键词】 从肝论治;肝气郁结;乳腺癌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调查统计表明,乳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1]。其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疼痛,乳头溢液可为血性,乳头缩陷,皮肤粘连,以及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乳腺癌属中医学乳岩、乳石痈等范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从肝郁论治乳腺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如下。
1 肝郁与乳腺癌的关系
中医对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早有认识,历代医家认为情志不畅是其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格致余论》说:“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外科正宗》认为乳腺癌的病机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积成核”。《妇人大全良方》亦认为乳岩的发生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乳腺癌的病位在乳腺,《外科大成》提到:“按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外属足少阳胆经。”所以当七情伤及肝脾,且阴极而阳衰,导致气血失调,痰气郁结,阻于乳络,日久成核成岩;冲任失调导致气运失常,气滞血瘀,阻于乳络,日久成岩。乳腺癌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可概括为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热毒瘀结。肝为刚脏,主疏泄,调畅气机。七情失调,郁怒伤肝,则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能行血,又能行津,气机郁滞会导致血行不畅进而瘀血形成。气机郁滞还会导致气滞津停为痰,形成气滞、瘀血、痰浊相互搏结于乳络,日久蕴毒的病理状态。从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来看,乳腺癌患者多因发现乳房肿块而就诊,多表现为情志不畅、胸胁刺痛、口干、盗汗、潮热、易怒等,肝气郁滞之象较明显。医学对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已证实其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如乳腺癌患者大多在40~60岁之间,雌激素的活性对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作用。月经来潮过早或绝经过晚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较高等[2]。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正如《医学正传》指出“此症多生于忧郁积忿之中年妇女”。由于精神情绪的损伤,致肝气郁结,冲任失调,从而引起内分泌的改变,雌激素分泌异常,月经紊乱,降低了机体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抵抗力,使癌细胞更易发生,最后邪毒内蕴,气滞血瘀,痰浊交结于乳中而成乳腺癌。
2 从肝郁论治乳腺癌
目前乳腺癌的仍以手术为主,放化疗、内分泌、中医药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虽然现在患者的生存率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不少患者因为发现较晚,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或是治疗后复发、转移等而进入漫长的治疗过程之中。另一方面,放化疗往往存在较严重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治疗乳腺癌有着广泛的适应证和独特的优势,可贯穿于乳腺癌治疗的各个环节。从中医学角度而言,乳腺癌的发生及其机理离不开一个“郁”字,在病因上为情志抑郁,忧思恼怒;在病变机理上则为肝气郁结,气火内盛。因此,治疗强调从肝郁出发,应以疏肝解郁法为主。一般在发病早期,患者正气尚足,邪气正盛,尚耐攻伐,治宜疏肝解郁,消肿散结,降火解毒等。予清肝解郁汤,药如当归、生地黄、白芍药、川芎、青皮、陈皮、半夏、茯苓、浙贝母、远志、香附、栀子等;肿块坚硬者加昆布、夏枯草、海藻等;还可选用蒲公英、鹿衔草、凤尾草等抗癌药。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或放化疗期间,以及病至晚期,发生淋巴结、肝、肺等远处转移时,患者多见面色苍白、疲乏无力、身体消瘦、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等症状,属气血亏损证候,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养血,化痰散结。可予逍遥散、香荣养贝汤等,药如香附、浙贝母、党参、柴胡、茯苓、陈皮、川芎、白术等。疼痛较重者,加用乳香、没药。若患者乳房结块溃破,渗液淋沥,久不收口,伴五心烦热、身体消瘦、面色晦黯、腰酸腿软等症状,属肝肾阴虚,可用瓜蒌、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黄、山茱萸、半枝莲、丹参、海藻、刘寄奴、龙葵等。在乳腺癌的诊治过程中,其病证变化多端,但疏肝解郁法的应用可贯穿始终,在坚持疏肝解郁的基础上,配合消肿散结、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法,随证变通,临床能取得良好效果。
3 典型病例
例1 刘某,女,58岁。2006-12-10来诊。2006-10患者左乳房外上象限发现1个约3 cm×3.5 cm的肿块,质硬不痛,表面不光滑,边缘不规则,经某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建议进行手术。由于患者有高血压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要求用中医中药治疗。诊见:患者左臂胀痛,有时稍感麻木,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苔黄腻,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益气健脾,消肿散结。药用:党参20 g,黄芪15 g,当归10 g,白芍药10 g,夏枯草10 g,香附10 g,浙贝母10 g,柴胡10 g,陈皮10 g,八月札20 g,茯苓10 g,生地黄10 g,佛手10 g,女贞子15 g,山慈姑20 g,露蜂房15 g。水煎分服,每日1剂。随证加减蒲公英、瓜蒌皮、合欢皮、灸鳖甲、生牡蛎等,连服数月,乳房肿块有一定缩小,左臂胀痛及乏力等症状亦好转,病情稳定。
按:本例乳腺癌辨证为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血虚衰。故治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之法。该患者因年老体弱,故在早期即虚实并见,应用柴胡、陈皮等疏肝解郁的同时,兼用党参、黄芪、茯苓等益气健脾之品,攻补兼施,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例2 王某,女,50岁。2006-09-15初诊。患者2006-03因左乳头外溢粉红色分泌物而确诊为乳腺导管癌,并行根治手术,术后接受深部χ线照射2个疗程。2006-09刀口部位复发,西医检查后认为无法再次手术,转中医治疗。诊见:营养状态良好,无明显乏力感,查刀口部位可触及花生米大小结节数个,沿刀口纵向排列,质地硬,与基底粘连,触压有轻痛;左侧腋下可触及花生米大小结节,质硬,活动度尚好,舌淡红,苔白,脉弦缓。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药用:瓜蒌皮20 g,橘叶15 g,漏芦15 g,青皮15 g,大力子10 g,夏枯草15 g,浙贝母10 g,昆布15 g,蒲公英20 g,金银花15 g。水煎分服,每日1剂。中西医综合治疗1个月余,患者刀口部位数个结节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消失。患者自行停药后数星期刀口部位再次出现数个肿大的结节,并伴情志忧郁、胸闷等症状,仍依前法并加青皮、瓜蒌皮用量至50 g,以增强疏肝解郁之功,再坚持服药1个月余,结节再次消失,后改为丸药治疗数月,病情稳定。
按:本例系由肝气郁结,脾气虚弱,湿痰随横逆之气涩滞肝之经络,聚结而成毒核。因此,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之法。手术后毒核泛溢,临床以邪实为主。故方中重用瓜蒌皮、青皮以疏肝解郁;夏枯草、浙贝母、昆布化痰散结,酌加蒲公英、金银花以防郁久化热,加速毒核消散,从而取得了较好疗效。
【】
[1] 张蓓,周志伟. 实用中西医结合肿瘤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72
[2] 刘亚娴.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