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疗法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恺 时间:2010-07-12

【摘要】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心一词,但却有着极为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中医学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中起的作用。特别是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和预后中,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理因素一样都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故在两千多年来创造、发展了多种中医心理法既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也丰富了中医学体系,成为中医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  中医心理疗法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但具有躯体症状和表现的一类疾病,并伴有肯定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变化。[1]心身疾病在病因学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产生和变化中的作用,认为“即使是单纯的生物理化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心身因素的参与”。[2]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对复杂疾病的深入研究,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认识;对生理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很早就有记载。中医理论中的“形神合一”、“整体观念”、“情志与五脏相关”等学说都蕴涵着丰富的心身医学理论和思想,并体现在疾病的诊治与预防等各方面,其性和有效性也得到公认。

    心身疾病重视的是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如何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强调的是“心”“身”同治。除了运用生物医学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祛除躯体不适外,合理的心理疗法的使用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中医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依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创造和发展了多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疗法,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经过实践检验后也得到了肯定。以下就简要概述中医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

    1  以情胜情疗法

    以情胜情疗法是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常用的有怒胜喜、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等。

    以情胜情疗法创自《内经》,依据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创造的一种心理疗法。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是脏腑功能的具体表现。七情太过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后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发挥使用,积累大量的成功的中医心理治疗经验。如宋金时代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主张:“悲可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制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治思,以侮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此忘彼之言夺之”。以情胜情疗法一般以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占主要地位而身形病变不突出者为宜。同时要注意刺激的程度,即用作治疗的情志刺激,要超过、压倒致病的情志刺激,但又不能太过。总之,以情胜情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理论和实践的一项创举,是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中医心理治疗学的具体运用。

    2  语言(劝说)开导疗法

    语言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情感障碍等,采取语言交流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情感活动等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都在自觉不自觉的运用此法,故其应用范围极广,是中医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灵枢?贼风》云:“其祝而以着,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着,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以生者,可祝而已也”,这就是我国古代的祝由疗法。所谓祝由即祝说发病的原因,为患者实事求是地分析病因及发病机制,提出对患者有利的观点,启发患者自己自我分析,来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从而达到之治疗的目的。该疗法实际上也是以言语开导为主的一种心理疗法,与的认知疗法如出一辙。

    3  顺情从欲疗法

    顺情从欲疗法又叫顺意疗法,是指顺从患者的意念、情欲,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于由情志意愿不随所引起的心身疾病。《荀子》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勿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说明每个人的基本欲望是生而具有的。物质决定精神,对于这正当而必要的生活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所导致的神情病变,仅有劝说开导、移情易性是难以解除患者的疾苦的。所以有“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之说。因此,“顺情从欲”亦是心理治疗的必要内容。当基本的生活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神志病变就有可能得到向愈。

    4  移情易性疗法

    移情易性疗法也就是转移注意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从而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方法。《续名医方案》曰:“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灵枢?杂病》曾有这样的记载“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以。”上面说的就是用大惊的方法来治疗一般的呃逆不止,这也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心理治疗方法。心身疾病病理过程中,一些导致或影响疾病的境遇或情感因素,长成为患者心身功能相对稳定的刺激灶,他反复的作用于心身功能,使之日趋紊乱。对此,可借助移情易性转移注意疗法,有意识的转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中心,以消除或减弱他的虐性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5  暗示解惑疗法

    暗示解惑疗法亦即意示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真情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迅速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暗示解惑疗法主要是使用语言来示意或借物示意。语言暗示不仅包括词句语言,还包括行为语言。借物暗示指借助于一定的药物或物品暗示出现某些现象或事物,以解除患者心里症结的方法。安慰剂的作用就属于这一途径。积极地暗示常可用于治疗,即巧妙运用语言或借助于某物,暗示某些有关疾病的情况,使患者无意中加以了解,从而消除心因,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不良的情感状态。

    6  宁神静志疗法

    宁神静志疗法就是要求人们通过静坐、静卧或静立以及自我控制调解等,达到“内无思想之患,外不劳形于事”,抛却一切恩怨慕恋,以一念代万念。该法在医疗实践中主要起两种作用:一是强壮正气,防病保健;二是增强抗病能力,祛病除疾。所谓“静则深藏,躁则消亡”,一个人的神志保持安宁,就能少生疾病,健康长寿;即使患病,亦易治疗,恢复健康也比较容易,这是神收藏于内的缘故。反之,躁动不安就易患病,并且得病也不易治愈。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无恚嗔之心……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说的就是精神内守,静志安神的心理疗法在养生延年、防治疾病中的能动作用。宁神静志、调摄精神的使用,还应注意应顺应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如“春三月应保持心情舒畅,勿使抑郁,以顺生法之气……”,进一步显示出了“天人相应”的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观点。

    7  修身养性疗法

    修身养性疗法包括全德养性疗法、情趣易性疗法、交往活动疗法等。《经籍纂诂》说:“性,生而然着也。”他主要是指与生俱来并随生活变化形成的人之本性,包括气质、性格特征等。他决定着人体的情感活动的倾向。不同个性之人,易于感受不同的社会心理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障碍。唯善于养性之人,才能使情志刚柔相济,阴阳平和,不至伤害心身。因此治疗心身疾患,调畅情志固属重要,它有助于克服不良情感

    活动,纠正当时的心身状态。但修身养性尤不可少。它可帮助改善患者的心身素质,预防或防止心身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心身疾病的治疗问题,故属于求本之治。

    8  情境疗法

    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之疾患特别是心身疾病,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于心身症患者,单纯着眼于调整其个人的心身功能是不够的,还须适当的改变那些不利于心理障碍及心身疾病患者的康复环境。这一疗法对于某些现在看来主要属于社会适应不良所致病症的患者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

    9  中医认知疗法、放松疗法、疗法

    这几种疗法常用于恐惧症的治疗和缓解焦虑,大多医家在实践中使用多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治疗心身疾病尽管在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两方面都有较成熟的理论和明确的疗效,根据心身疾病的发病特点,但是心身并治采用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并用往往可以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从古至今,中医心理疗法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用于心身疾病的康复,大有可为。并且中医心理治疗经验丰富,悠久,有许多疗法与现在的心理疏导、认知疗法、暗示催眠等如出一辙,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
  [1] 马梁红,唐柳云,骆贵秀,等.十五种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分析[J].临床心杂志,2002,10(4):266~269.

[2] 张向荣,彭昌孝,袁勇贵.心身疾病患者负性情绪与心理防御机制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3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