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生理学说论衰老的机理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昊雯,刘乾和 时间:2010-07-12

【摘要】  中医生说认为,肾与脾的盛衰决定着生命的盛衰,是衰老发生的基础。延缓衰老的对策有两点:(1)未老先防:包括起居有常,劳逸适当;饮食有节,五谷为养;外避六淫及时邪,防情志过用。(2)中老年之后防治并举:早发现,早诊治,防疾病之诱发因素;补肾健脾扶其本,益气活血以改善衰老的物质基础;补肾健脾与益气活血联合,扶正抗衰。

【关键词】  肾/病理生理学;脾/病理生理学;衰老;补肾健脾;益气活血

      衰老是人生命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通过的养生和预防保健来延缓衰老,也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现从中医生理学说论述衰老的机理及与其相应的抗衰老对策,以抛砖引玉。

    1  衰老的机理

    1.1  肾气与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的盛衰    《内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1]这充分说明男女两性由发育到成长,由成长到衰退的过程,都由肾气的盛衰来决定。中医生理学说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一身真阴真阳之所在。肾气衰,逐渐影响肝、心、脾、肺,致五脏皆衰。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要靠后天之本的不断支持。又因脾气之健运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作用,即所谓脾阳本于肾阳,二者相辅相成。肾气的盛衰,除了与先天禀赋有关外,主要是靠后天之精的补充,而后天之精的补充正是靠后天脾胃之气的化生。脾属土,居中州,能化生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机体赖以生存的主要脏器,故称之为后天之本。因此说,肾气与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的盛衰。

    1.2  肾气的虚衰是衰老发生的基础    衰老,即表现出一派虚象。譬如说,中老年人常说的感到力不从心、头晕、耳鸣、耳聋、眼花、善忘以及鬓发由黑变白、齿坠发落等,多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又肾气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出现头晕耳鸣,充分说明肾气的虚衰是衰老发生的基础。肾气为肾精所化,是全身功能的总动力。由于肾气的衰退而致五脏六腑功能的减退,气血失常,阴阳失调,诸病随之而生。导致肾气虚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先天不足,可致未老先衰;二是耗损过甚,肾精过早空虚;三是后天所化生之精不能及时足够的补充。

    总之,从中医生理学说来认识,机体的衰老首先是肾气的虚衰,这是发生衰老的基础。再加上脾胃后天之本不能化生精微进行及时足够的补充,必然导致肾不藏精,精不化气,气不帅血,血不营气,而致气血失常,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减退,天人相应能力下降,即一派衰退现象的发生。

    2  延缓衰老的对策

    2.1  未老先防     早期开始科学的养生是关键。国外曾有人提出预防动脉硬化造成冠心病,应从青少年开始。动脉硬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人的衰老也是逐步发生的,只有早期开始科学的养生,才不致于过早过多的耗损精、气、神,造成未老先衰。科学的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  起居有常,劳逸适当    起居有常是指平日生活要有,按时作息。劳逸适当是指既要积极完成所担负的本职工作,又要适当休息,使身体保持轻松愉快,也包括要进行适度的锻炼,还要防止过度的安逸。尤其要防止过度的疲劳,包括体力、脑力劳动的过度及生理活动的过用。过劳则耗气,据有关资料提示,过劳是造成未老先衰的主要因素。

    2.1.2  饮食有节,五谷为养    饮食有节是指在平日生活中,既要防止饥饱失常,又要防止饮食所偏,还要防止饮食不洁。脾胃乃后天之本,李东垣曾云:“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2]防止饮食不洁是指要注意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一关。五谷为养是指进食要多样化,防止偏食,尤其要防止食盐和动物脂肪的过多摄入。

    2.1.3  外避六淫及时邪,勿扰人身正常之气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过度则成为致病因素的六淫,另外还有一种时疫之邪。这些淫邪均能损伤人身之正气,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机体阴阳失调,从而形成疾病。故在平日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外避六淫之邪及时疫之邪的侵袭,以防病健身,预防疾病的发生。

    2.1.4  避免情志过用,保持气之调顺    《内经》云:“百病生于气”,说明“气”致病的广泛性。有很多资料提示,凡高年长寿之人均具备性格开朗、情绪乐观稳定的共同点。明朝著名医家张景岳曾指出:“设能善养此心而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而不争,与时变化而无我,则志意和,精神定,恚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脏俱安,邪亦安从奈我哉。”[3]由此看来,避免情志过用,保持人身气的调顺,对于防病延年有重要意义。

    2.2  防治并举    人进入中老年之后,凡养生不十分得当的人则已出现了衰老的现象。此期若未形成疾病,则必须尽快选择的生活方式以延缓衰老,防病健身。若已出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甚而已形成疾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2.2.1  早发现,早诊治,祛病延年    根据德国老年医学家法兰克教授的调查结果,他认为老年人的死亡都是由疾病造成的,不存在尽终其天年而死亡。由此可见,中老年人如何及早的诊治潜在的疾病,对延年益寿是极为重要的。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定时检查身体。60岁以后,一般不能超过半年体检一次,季度重点查,半年全身查;二是要有病早治。一旦发现患有疾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系统治疗,以达到控制或治愈疾病的目的。

    2.2.2  防疾病诱发因素,带病延年    疾病诱发因素,是指能诱发疾病发生或使其加重的因素。一个具备了发病条件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很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发病。就好象一个已经有了裂纹的瓦罐一样,如果没有一定的外力撞击它,这个瓦罐可能要继续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相反若给它一定的外力撞击,它可能就不能保持原形了。这就要求在平日生活中,要外避时邪的干扰,内保真气的充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2.3  补肾健脾扶其本    如前所述,肾与脾为先、后天之本,对于机体的衰老至关重要。临床上可针对肾阴、肾阳二者虚衰不同,采取不同的治则。只要肾气充实,则机体生理活动的总动力不衰,生命的衰老就会延缓。由于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只要脾胃虚衰则必然导致肾气及其它脏腑功能的减退。故前人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事实说明,凡高年长寿之人,脾胃之气均较旺盛。由此看,补肾健脾乃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防治原则,对于临床表现为脾肾两虚的中老年人尤为适宜。

    2.2.4  益气活血,改善影响衰老的物质基础    明·张景岳云:“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4]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气血的消耗大于气血的化生,故表现出机体生理功能的减退、适应能力的下降。针对气虚血虚或气虚血滞而导致的气虚血瘀,即医学中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运用益气活血的中药来改善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可达延缓衰老之目的。

    2.2.5  补肾健脾与益气活血联合    肾与脾是先、后天之本,肾气与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功能的盛衰。气与血是机体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两个物质基础,二者的盛衰也直接反映了肾、脾功能的盛衰。对于脏腑功能已发生衰退的中老年人,除了进行科学养生外,及早采用补肾健脾与益气活血中药进行个体防治,对延缓衰老大有裨益。曾有人报告运用此治则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已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5?6]。

【】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6.

[2]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

[3]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65.

[4]余瀛熬.景岳全书集要[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7:483.

[5]刘乾和,于幼梅.健身汤防治冠心病[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4):37.

[6]刘乾和,刘昊雯.寿尔康干预缺经性中风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研究,2003,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