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内经》虚风与瘟疫发病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常立果,烟建华 时间:2010-07-12

【摘要】  论述虚风以时至的特点,指出虚风概念有浓厚的数术色彩;认为虚风是《内经》瘟疫发病的病因,其发病类型是伏邪发病;古人对虚风的预防是“避之有时”。

【关键词】  虚风;瘟疫;伏邪发病


    虚风,又称虚邪,《内经》对其论述颇多,后世医家则论述较少。而且同是“虚邪”一词,《内经》与后世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1] 。边玉麟曾主要针对《内经》的“虚邪”作过系统探讨[2] ,但文中未涉及虚邪的时效性特点,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一些讨论。

  1 虚风以时至

    “虚邪”与“虚风”同义,而“虚邪”一词派生于“虚风”[1] 。虚风以时至,就是虚风在固定时间才可能到来。《素问·八正神明论》载:“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王冰注:“八正,谓八节之正气也。”所以《内经》中的“虚风”实源于八节候八风。

    八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余至八节,是一年中阴阳之气相互消长的八个关键点。八节候八风,是古时流行一种数术形式,属于风角候气之术。“风角”就是通过观察风来预测年景、疾病、战争胜败等,是占卜的一种方法。“候气”主要指音律候气,在十二根不同长度的律管内填入芦苇膜灰,节气到来时相应的律管就会有灰飞出,这是以物候验节气的方法。有人甚至可以不用律管,单凭肉眼候气。八节之日,当有八节之气的到来,而风为震物之气,候八节之气则可候之以风,所以八节候八风是“风角”和“候气”两种数术的结合。

    按照古人的思路,八风是八节一一对应的。《礼记·乐记》曰:“八风从律而不奸。”郑玄《注》:“八风从律,应节至也。”孔颖达《正义》曰:“八风,八方之风也。律谓十二月之律也。乐音象八风,其乐得其度,故八风十二月律应八节而至。”又《史记·律书》曰:“天所以 通五行八正之气。”司马贞《索隐》曰:“八谓八节之气, 以应八方之风。”每一节对应一方来风,这在今天看来未免机械,然而这正是古代数术的特点。在《灵枢·九宫八风》中记载着八风应八节而至:“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中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每当“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太一移日”即八节之日。这天要“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正是对八节候八风的描述。

    从实际操作看,八节所候八风有各种风向的可能,据此可以判断虚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灵枢·九宫八风》)可知虚风的特点有二:在方向上与实风相对,在功能上主杀主害、损伤人体。虚风伤人,较普通风邪危害更大,病邪在体内寒热相搏,久而内著,最后成为骨痹、筋挛、偏枯、骨蚀、骨疽、筋溜、肠溜、息瘤、肉疽、皮肤痒、痹、不仁等多种难愈性疾病(《灵枢·刺节真邪》)。

    由上可知,虚风指的是八节之日的不正常来风,实风指的是八节之日的正常来风,二者概念上是相对的。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其他时间来风是什么风?《灵枢·刺节真论》载:“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正风与虚风均可伤人,但二者有很大不同:“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正风是平日普通风邪,致病症状远较虚风为轻。需要指出,医学并不把虚风局限于八天,每一节的前后五日均算在八节范围内。王冰注《素问·八正神明论》曾介绍:“《历忌》云:八节前后各五日,不可刺灸,凶。是则谓气未定故不可灸刺也”。

    对八节候八风的数术性质,我们还可以与数术类互参。《灵枢·九宫八风》有:“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旱)。”对照庚季才《灵台秘苑·卷五·八卦八风》:“八节各有王相于本卦上来者,为王风。其冲处,为逆风。以时至,则阴阳变化,政令宽明,是谓仁风。”可见八风到来的方向、时间的不同意味着吉凶不同。书中随后列举八节候八风的占辞。综合这些占辞可以看:1、八节均以当日有云、有雨、有雪为“吉”、“岁丰”。若天气晴明,则“旱”、“物不成”。这与“以其日风雨则吉”同;2、八节均以所居之乡的实风为“吉”、“岁丰”、“五谷成熟”,其他风向则“有灾”、“人多疫”,对冲风向甚至为“逆”。

    2 对瘟疫发病的解释———虚风伏邪发病

    瘟疫是古时危害最大的病种。对其病因的研究,医家多用“非时之气”解释,然而经不起推敲。吴又可曾反驳说:“夫寒热瘟凉,乃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温疫论·原病》)再者,一些瘟疫爆发时期,也未必有明显气候变化,这也是“非时之气”无法解释的。一些医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异气说”、“厉气说”,这种逆溯病原的思路,与医学的思维方式颇有相通之处。

    《内经》时代尚没有“厉气”致病的理论。那时对瘟疫的研究,认识到瘟疫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人数众多、症状相似的特点,于是推论出:一是必须有病因,因为没有无因之病;二是症状相似,所以应为同一病因;三是发病人数众多,故此病因涉及面广,不可能是饮食七情之类;四是病情较重,说明此种病因危害剧烈;五是发病急骤,集中于一段时期内,说明发病与时间有关。符合以上推论的,恰恰是虚风。

    《灵枢·岁露论》用很大篇幅讨论了“卒然暴死暴病者”、“岁之所以皆同病者”这些大的瘟疫发病。谈论病因时说:“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黄帝曰:候之奈何?少师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 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

    可以看出,《内经》对瘟疫的解释是虚风为病因,发病类型就是后世所说的伏邪发病,对伏邪发病的理论,今人多追溯到《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然而细玩此处原文,似是为了说明病邪和病性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道理,对伏邪发病的说明反不如《岁露论》清晰直接。我们可否设想,正是因为对瘟疫病的研究,因为虚风以时至的特点,古人才产生了伏邪发病的理论设想。

   3 对虚风的预防

    古人对虚风的预防,可归纳为一个“避”字。虚风危害剧烈,上策只能是谨候虚风而避之,如避矢石。但躲避也要求把握虚风以时至的特征,《素问·上古天真论》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王冰《注》:“避之有时,谓八节之日,及太一入徙之于中宫朝八风之日也。”(“太一入徙之于中宫朝八风之日”,涉及到太一运行小周期,本文姑存之论)。

    防避虚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无意识的防避,虚风之“虚”指天之虚,例如冬至时北方寒水方盛,应刮北风,但若天虚,北水不胜南火,会出现冬至刮南风的现象,方术之士会马上察觉而避之。另外,天之虚还有年之衰、月之空、时之失和,这是可以预先推算的。天虚时人体也多虚,抵抗力下降,因为人本身以天地气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形体功能都是与天地相参的: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经络虚卫气去。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故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藏,造成严重后果。

    4 结语

    虚风实源于风角候气之术,而由此派生的伏邪发病理论竟在中医中占一席之地。这使我们意识到医学理论的产生离不开当时背景学术的影响,这些背景学术虽然与迷信杂糅、精华与糟粕并生,大浪淘沙,有些知识已逐渐被时代淘汰,但我们要研究《内经》中的医学理论,这些仍是重要资料和切入点,有益于引导我们深入探讨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

 

【】
  [1]张登本.古今“虚邪”名同义别辨[J].陕西中医函授, 1998,(2):1~2.

[2]边玉麟.论虚邪[J].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