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高热的机理研究
【关键词】 热证.中医病机;外感高热;热证.中医药疗法
外感高热是中医急诊常见病、多发病,因其病因的多源性、证候的多样性、病情的多变性及病机的复杂性,临床往柱比较棘手。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急症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医急症医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1 理论研究
任宝琦 [1] 盖国忠教授辨治外感高热经验,认为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肌表,由于太阳经脉居人身之阳,故首当其冲,风寒之邪束于外,阳气被郁于内,阳积则憎寒壮热。在外感高热风寒证阶段,“阳郁”的病机贯穿疾病始终。在辛温解表的同时,更注重“阳郁”病机的存在,创立“温通透郁”治法,从“郁”论治,重在使阳气通达表里气血,配合人身之正气,迫使留滞于肌表的邪毒外出。
张守琳等 [2] 认为本证的发生,外因是风寒袭表,内因是脾胃功能失调,营卫暂时乏源,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束表,卫阳被郁,发生高热。外因是发病条件,而脾胃功能失调才是发病的关键,提出“邪在肌,始发高热”的新观点。
赵燕荣[3] 系统总结了武维屏教授经验,武师认为人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结构,与快节奏、精神高度紧张、活动量及体力劳动相对减少的生活习惯,导致现代人普遍内热偏盛,稍有不慎,人体正常生理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邪多从热化,表现出实证、热证的病理状态。加之医疗知识相当普及,病患初始喜自己用药调服,疗效不佳才来就诊,病情多有发展,故外感高热的患者三阳合病为主,且病证兼夹者居多。因此,武师遵先贤之经典,提出了外感高热治从三阳、三阳合治之法,遣方用药随证而别。
肖相如[4] 深入研究了桂枝汤“解肌”与麻黄汤“发汗”的机理,认为:发汗,亦称发表,是用辛温发汗的方药,通过开发腠理,促进出汗以祛除表邪。其适应症 是太阳伤寒表实证,代表方是麻黄汤,其病机是寒邪 束表,腠理闭塞,其典型症状是发热恶寒无汗。从病位来看,最为表浅;从性质来看,纯实无虚。解肌,是通过调补营卫,协调营卫关系,恢复营卫功能而达到汗出邪去的方法。桂枝汤是其典型代表。肌,还有肌肉的意思,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相比,病位深一层,从所属脏腑来看,麻黄汤证在肺,治疗目的以宣肺为主;桂枝汤证在脾胃,治疗目的在于补脾胃。所以桂枝汤的根本是补脾胃而祛外邪。 2 实验研究
朱秋双等 [5] 以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大肠杆菌悬液致热大鼠解热平均最大体温反应高度的实验研究表明,四种药物解热作用均不明显,但组成方剂后,效果显著,证明中药组方配伍的优越性。
刘永刚等[6] 通过麻黄汤及拆方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释放白三烯的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麻黄汤全方在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中性粒细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方面明显高于其拆方组合,并且有麻黄、桂枝的组合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中性粒细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要强于其他组,初步说明麻黄汤中麻黄、桂枝作为君、臣的合理性,而且对各配伍组进行析因分析,表明在没有桂枝的情况下,其交互作用不明显;但这种差异还不足够说明其配伍的,其配伍规律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马健等 [7] 以孟澍江教授的经验方“截营汤”对细菌性高热模型家兔发热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对巴氏杆菌性高热模型家兔腹腔注射100%截营汤注射液后,即可见其高热逐渐下降,8h后基本恢复正常,TRI 10~18 ,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脑脊液PGE 2 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PGE 2 含量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未见显著增多,而对照组升高明显,组间差异显著(P<0.01)。提示截营汤治疗营分先兆症,阻断温病气营传变与其降温作用有关,其作用机理则可能通过抑菌,减少EP及脑脊液PGE
2 的合成与释放而达到退热效果。
柴葛清热颗粒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止咳平喘功效,适用于外感发热卫气同病证。张仲海等 [8] 探讨了柴葛清热颗粒降温与免疫调节作用的相关性,实验表明,柴胡、葛根能增加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呈量效关系;能明显增加小鼠脾重、E玫瑰花结率,能增加小鼠胸腺重量,免疫小鼠胸腺萎缩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3 临床研究
3.1 古方加减 徐锋
[9] 以白虎合桂枝汤加味治疗外感高热症86例,显效6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8%,辛凉重剂白虎汤,合用桂枝汤,取之辛温解表,通达阳气,迫邪外泄之功,为热因热用之反治法,同时也达到了调和阴阳,缓和白虎汤苦寒败胃之力,使体虚者也能服用。两方合用,能互补不足,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证型的外感高热症。黄少勤[10] 运用柴葛解肌汤治疗外感高热。马永才[11] 运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少阳证高热。刁利红等 [12] 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高热。李广文[13] 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外感高热,均取得较好疗效。
3.2 自拟方药 陈香涛等
[14] 以柴葛解热汤(柴胡15g,葛根12g,生石膏60~120g,芥穗(后下)10g,连翘15g,金银花24g,羌活12g,黄芩9g)外感高热症42例,总有效率97.6%。该方由柴葛解肌汤、荆防败毒饮、白虎汤化裁而来。方中柴胡微苦辛,性偏凉,借其开郁之力疏达外邪;葛根甘辛凉,解肌退热,升阳透疹,借其升透之力驱邪外出。两药配合是退外感发热的首选药物。金燕会等15] 以解毒凉血汤(生石膏、知母、生地、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败酱草、蚤休、板蓝根、玄参、麦冬)治疗外感气分热盛、气营两燔型高热62例,总有效率96.77%。叶成德 [16] 以解肌清热饮(石膏、金银花、大青叶、葛根、贯众、柴胡、黄芩、连翘、青蒿、生甘草)治疗外感高热166例,总有效率94.57%。邓旭光等[17] 以解热灵汤(柴胡、葛根、黄芩、羌活、白芷、生石膏、苍术、青蒿、黄芪、甘草)治疗外感高热56例,总有效率为94.6%。外感高热表寒里热证的发生,其外因是风寒袭表,内因是脾胃功能失调,制方时,在寒温并用、表里同治的基础上,选用苍术、黄芪等扶正,醒脾解肌,使脾胃功能调和,气血生化有源,振奋卫气,增加抗病祛邪动力,同时尚可补充汗源,托邪外出。
近年来外感高热的研究已成为中医科研与临床的热点,并展示出卓有成效的前景。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泛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治疗带来了困难,从目 前来看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18] 。机体受到感染 后,微生态环境将发生定性及定量的变化,导致疾病的罹患,并对此进行防治,使失调的微生态归于平衡,这与中医的治疗原则不谋而合,但目前还没有外感高热与微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报道,不失为一缺憾,但这却展现给我们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且现有关报道多以临床观察为主,而实验研究及机理研究则较为薄弱。因此,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将中医与边缘学科(如微生态学)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在基础理论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加大剂型改进力度,采取多途径给药及综合治疗,将是未来外感高热的研究方向。
【】
[1]任宝琦,程 霞,赵玉姝.外感高热从“郁”论治[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3):6.
[2]张守琳,杨丽华.外感高热风寒证的理论研究[J].吉林中医药,1998,(4):4.
[3]赵燕荣.治从三阳与三阳合治———武维屏教授辨治外感高热的学术经验[J].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8):64.
[4]肖相如.“解肌”是运用桂枝汤的基础析义[J].辽宁中医杂 志,2004,31(9):741.
[5]朱秋双,任春清,刘 蕾,等.麻黄汤不同配伍解热药效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2005,28(2):12.
[6]刘永刚,罗佳波,贺 丰.麻黄汤及拆方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和释放白三烯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1):858.
[7]马 健,樊巧玲,周 群,等.截营汤对细菌性高热模型家兔发热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2(6):28.
[8]张仲海,王胜春,马爱玲,等.柴葛清热颗粒治疗上感高热疗效机理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6):34.
[9]徐 锋.白虎合桂枝汤加味治疗外感高热症86例[J].广东 医学,2000,21(8):707.
[10]黄少勤.柴葛解肌汤治疗外感高热36例[J].新中医,1999,31(12):35.
[11]马永才.蒿芩清胆汤治疗高热22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4):363.
[12]刁利红,王 超,吴志秀.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高热症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6):343.
[13]李广文.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外感高热62例[J].中国中医 急症,2004,13(11):757.
[14]陈香涛,吴东林.柴葛解热汤治疗外感高热症42例[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15(6):56.
[15]金燕会,马共进.解毒凉血汤治疗外感高热62例[J].北京中医,1999,(5):31.
[16]叶成德.解肌清热饮治疗外感高热166例[J].陕西中医,2001.2(3):144.
[17]邓旭光,陈 宁,金庆文.解热灵汤治疗外感高热56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1,17(3):39.
[18]何子强.高热急证中医治疗的优势与不足[J].山东中医杂志,1995,14(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