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
当前,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中西药物并用,在诊疗上日益广泛应用。根据统计,应用汤剂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服用汤剂患者的13.63%;用中成药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服用中成药患者的24.70%;用西药为主并用中成药的患者占用西药患者的86.74%,可见中西药并用的几率是相当高的。中西药并用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1]。
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和药理实验证明,中西药合理并用或组方制剂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扩大适应证范围、缩短疗程、标本兼顾、减少用药量、节省药材以及有利于剂型的研制、改进的特点;并能发挥单独使用中药或西药所没有的作用,显示了合理并用药物的优越性。相反,不合理的中西药并用,可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地高辛和中成药六神丸并用后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据报道,五种药物合用副作用为18%,六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副作用可达80%[1]。因此,研究中西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并用中药药物,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并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对保障病人的用药安全无疑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合理配伍
1.1 相互协调,增强疗效 如香连丸与广谱抗菌效剂TMP联用后,可使其抗菌活性增强。
1.2 相互制约,降低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如从中药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与链霉素合用,能降低及消除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中药在治疗化疗毒副反应方面,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减少化疗的毒副反应的作用。
1.3 减少用量,缩短疗程 中西药配伍使用后,由于药效提高,一般药量可相应减少。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应用中药清热解毒合并病毒唑,可使病程缩短,明显减轻临床症状。
2 不合理配伍
2.1 生成新的化合物疗效及增强不良反应
2.1.1 含有朱砂(主要含氧化汞)成分的中药 如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人丹、保赤散、苏合香丸等,不宜与具有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等)联用,因朱砂中的汞离子可与溴、碘生成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物,从而严重地刺激肠壁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2.1.2 含有皮素成分的中成药 不宜与含有铝、镁、钙、铋、亚铁盐类的西药(如硫糖铝、氢氧化铝、胃的铋镁、三硅酸镁、钙镁片、硫酸钙、硫酸亚铁等)配伍。因为皮素为五羟基黄酮类,而多羟基黄酮可与上述金属形成螯合物,而改变其性质和作用,使疗效降低。
2.2 产生拮抗作用,使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强
2.2.1 含有麻黄的中成药 如半夏露,通宣理肺丸,气管炎咳喘丸等不宜与抗肾上腺素相似,故两者会产生拮抗作用。
2.2.2 鹿茸、犀角、珍珠成分较多的中成药 如鹿茸胶、参茸片、牛黄镇静丸、犀角丸、珍珠粉等不宜与降血糖西药(胰岛素,降糖灵)、黄连素等配伍,因鹿茸中含有原蛋白质激素样物质,可使血压升高,从而减弱降血糖药的疗效;犀角、珍珠中所含的原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多种氨基酸),可使黄连素的抗菌作用降低或消失,因此临床上不得同用[2]。
2.2.3 产生酸中和反应,降低疗效 含有酸性成分的中药(如山楂、五味子、乌梅、山楂丸、保和丸等)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合用,因为这类抗生素在碱性尿液中抗菌活性强,在酸性尿液中抗菌效力下降;治疗消化道溃疡时不宜与制酸西药胃舒平、盖胃平、胃必治、乐得胃等同服,因会发生酸中和反应而影响其疗效[3]。
2.2.4 产生不良反应 水肿患者服用利尿中药泽泻、白茅根、金钱草、丝瓜络等中药时不宜合用西药,如安体舒通、氨苯蝶啶等,以免发生高血钾等副作用。含阿托品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制剂,能抑制胃肠蠕动,如与地高辛同用,会增加机体对它的吸收,使其血液浓度升高,引起洋地黄中毒[3]。
3 中西药相互作用机制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可发生在药物的吸收之前,体内运转的过程中,亦可发生在体内生物转化及排泄过程中,或体外配伍变化等方面[4]。
3.1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对吸收的影响 中西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速度和吸收过程均受到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影响因素有胃肠道酸碱度的变化、胃肠蠕动、胃排空时间的长短,以及在胃肠内发生螯合、吸附作用等。
3.2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中西药物合用可影响相互的体内分布,从而使疗效增加或减弱,甚至产生毒副反应。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与中药硼砂(碱性,可碱化尿液)及含硼砂中成药(如痧气散、红灵散、行军散等)合用,能使前者排泄减少、抗菌作用增强,并可以增强脑组织中药物浓度,使耳毒作用增强,如长期使用,可产生前庭功能紊乱毒性反应,形成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2,3]。
3.3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对代谢的影响 大多数中西药物在肝脏代谢,降解为水溶性强的,通常是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易于从肾排出。中药或西药抑制或增强肝微粒体酶的含量和活性,对体内许多物质的代谢,作用时间和强度均有影响。
3.4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对肝肾排泄的影响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排泄出体外,排泄方式为肾小球过滤、肾小管细胞对滤过液中药物的重吸收和肾小管细胞对药物的主动排泄。
大多数弱碱性或弱酸性西药均以离解型或非离解型两种状态存在于肾小管滤液中,脂溶性高的非离解药物易透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的类脂质层,所以它们易于被肾小管重吸收而排泄较慢。反之,水溶性高的离解型药物难于透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类脂质层,则不易被肾小管吸收而排泄较快。肾小管内尿液的酸碱度对药物的离解有明显的影响。许多中药及其制剂能酸化或碱化肾小管内尿液,从而影响西药的离解,使其重吸收增加或减少,可导致排泄较慢或较快。酸性中药(如朱砂、乌梅、山楂、女贞子、山茱萸、五味子等)、中成药(大山楂丸、保和丸、乌梅安胃丸、五味子丸等)及汤剂(养心汤、地黄饮子、安蛔汤)等可酸化尿液,增加酸性的西药呋喃坦啶、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磺胺、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在肾小管的重吸收,提高血浓度。据报道山楂(生山楂3两,冷水煎,每日服次500ml)煎剂口服可使尿液酸化,pH值在4.5~5.5之间,其肾盂肾炎有一定疗效[5]。
中药硼砂为含水四硼酸钠,口服用于尿道杀菌,特别是尿为酸性时,可使之成碱性。由硼砂组成的中成药(红灵散、痧气散、行军散、通窍散等)及其他碱性中成药(肝胃气痛片、陈香露白露片、胃乐片、胃散、健胃片、龙胆合剂型等)皆可碱化尿液,可增强酸性西药(同上)的排泄,减少其重吸收,减低疗效。但磺胺类与碱性中药同服,可防止在尿液中析出结晶[6,7]。
4 小结
综上所述,合理的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选择与发挥疗效,应建立在临床药理基础知识上,这样才可能预见或早期发现相互作用与预防毒性。由于西药与大部分常用中药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药理性质与效用、毒副反应等已有所了解;两者之间有着相同点(即共同语言)和不同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可借鉴的西药相互作用的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对熟悉和掌握一些中药和西药相互作用的原理和配合应用的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的并用中西药物。
【】
1 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0.
2 潘思源.试论中药药的基础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5):40.
3 李焕得,程泽能.临床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0.
4 黄熙,文爱东,藏益民,等.方剂化学成分代谢动力学能否进行?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5):309.
5 王建华.中药药理研究的途径.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1):42.
6 黄熙,陈可冀,任平.“复方效应成分药动学”新假说的依据、要素、意义及前景.中国中药杂志,1997,22(4):250.
7 魏少阳,宋延平.临床合理用药实践与探索.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