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脾”析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李利清,张新光,赵刚,夏英,霍莉莉,虞坚尔

【关键词】  运脾

  “运脾”一法首先由江育仁教授[1]提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强调了健脾的关键在运。其后有许多医家颇多发明新见,将“运脾”法广泛运用于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2]、抽动-秽语综合征[3]、厌食[4]等疾病。张隐庵《本草逢源》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因此一些学者[5]认为苍术是运脾之主药。本文则认为“运脾”之理、之法实肇自《内经》,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体现,运脾宜双不宜单,单味药很难达到运脾之效果,只有双味或多味药才能较好地运脾。

    1  脾宜常运,而苍术等药则不宜常服,因此不能把苍术等药与运脾等同 

    苍术其实功在芳香燥湿,不在运脾,合以枳实等降气之药,一升一降才能达到运脾之效果。运脾实际上是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

    2  运脾说体现了近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体现了“动”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是永久地、无条件地运动着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其运动又是有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指明阴阳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变化多端,是万物运动变化之根本所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阳生阴长,清阳降以温煦全身,浊阴升以润养全身,循行不止;中医学认为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相对独立,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相互作用。《素问・五运行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如此,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生生不息,人生则五行生,人死则五行止。中医学之五脏中,为何独见“运脾”,而未见“运肺”、“运心”、“运肝”、“运肾”之说,这是由脾土在五行中的位置及其功能决定的。

  如图1,脾居中央,为大运;余四居周围,为小运。此图实际已包含有脾升胃降、心肾相交、肝升肺降三大升降相因、不死不休、运化不已的循环系统。从功能上来说,土有承载万物之功能,居中央,其他四行的运转都是建立在脾运正常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央之脾土为运化之枢纽,在人体这个有机体中,抓住了脾胃这个重要环节,就抓住了健康之道、养生之道、治病之道。张仲景曾说“四季脾旺不受邪”,李杲也曾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不管在诊断,还是辨证、,注重脾运,则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本图是最简单运脾模式图,实际中要复杂得多。

    图1  五脏五行阴阳图

  3  运脾含有“生生不息”之意

  脾运在整个气机运化中处于枢纽地位,从生理上来说,脾本身有运化的功能,脾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得布,则全身气机气化得助,是保证人体健康无疾之路。病理上,如果脾胃运化不行,则全身气机气化亦滞涩不畅,于是百病丛生。治疗之法则贵在运脾,轻轻一拨,庞然大运,运行,其关键不在运,而在于因势利导,使其自运。运脾与健脾大有区别:健脾是一个相对静的观点,对于脾虚的证候,益气健脾,使脾气健旺;而运脾则不但要运脾,亦使脾自运,调动脾自身积极性,使之生生不息,运化无穷。运脾之关键在“运”,为达到运脾有许多方法,脾升胃降可以达到运脾,心肾相交、肝升肺降也可达到运脾,运脾的目的则在于使全身气机得运,气化得行。

    4  运脾的用药特征

  由上可以看出,运脾至少需两味药,亦最好是两味药。单味药作用方向的单一性,决定了其难以使脾胃动转。当然有的单味药可能有升降双性,但往往难以达到升脾降胃、心肾或疏肝降肺等双方面的作用,只有双味或以上才会更有效运脾。而临床上我们的方子大多是多味药,用药太多可能由于作用方向太杂乱,影响人体,扰乱气机;作用力相互消长,难以控制而事倍功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运脾是难度较大而又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5  “运脾”说首现儿科的缘由

  “运脾”说首现儿科不是偶然,其与儿科的生理病理特征及儿科的用药特征有着很大联系。小儿在生理上有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相较成人、老年人来说,更能体现“动”,更能体现“生生不息”,亦更能体现“脾之运”;病理上,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更容易伤及脾运;儿科用药,则如张景岳所言“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更容易验证运脾之效。这样,在生理上更能体现脾运,病理上脾运更易受伤,用药上运脾更易见效的儿科,首先出现了运脾学说。

  而运脾说不仅适用于儿科,而且有着更广的适用范围,有些医家将运脾说应用于妇科病[6]、冠心病[7]等内科病。运脾说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极大地充实了中医学,我们应该努力丰富并这些理论以继承发展中医学,更好地为人类卫生事业服务。

    【】

    1  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中医杂志,1983,24(1):4.

    2  张翠玲.“运脾汤”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江苏中医,2001,22(11):24-25.

    3  艾小文,马传红,王立华.抽动-秽语综合征从脾论治.山东中医杂志,1999,18(5):208.

    4  曹秀玲,李桂芬.苍术运脾散治疗小儿厌食3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1):16-17.

    5  刘迎春,郁晓维.运脾法研究进展.中医药,2005,(2):60-62.

    6  王媛媛.从脾胃论治妇科病之管见.河北中医,2003,25(4):276-277.

    7  靳建旭,宋超,查鹏洲.调理脾胃治疗胸痹的几点体会.陕西中医,2001,22(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