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病经验介绍
作者:孙元莹, 郭茂松, 王暴魁, 姜德友
【关键词】 原发性肾小球肾病;,,中医药疗法;,,张琪
摘要:介绍张琪教授原发性肾小球(ⅠgA)肾病经验,阐述病机,阴虚内热、脾肾气虚为本,湿毒、淤血为标;血尿八法,灵活变通;补脾益肾,消除蛋白;病证相合,衷中参西。并附验案举证。
关键词:原发性肾小球肾病; 中医药疗法; 张琪
著名老中医张琪教授,从事中医内科疑难病研究多年,对于原发性肾小球(ⅠgA)的治疗具有真知灼见,以疗效持久显著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随师伺诊,对张琪教授治疗ⅠgA肾病的经验体会颇深。现将导师治疗ⅠgA肾病的学术思想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阐述病机,阴虚内热、脾肾气虚为本,湿毒、淤血为标
ⅠgA肾病是指肾组织免疫荧光检查有大量的ⅠgA或以Ⅰ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常见原因,有50%~60%的患者表现为顽固的肉眼血尿,以及镜下血尿,其发病呈全球分布,我国为高发区。近十多年以来,随着诊察手段的日益完善,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的危害性在于自身的隐匿性恶化和急性期过后的潜在活动性,在确诊的5~25年内20%~40%的患者逐步恶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理生理研究证实,本病为自身免疫病,西医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相反中医在这方面具有独到优势,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而且能够促进免疫复合物的清除,避免肾功不全的发生。本病以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持续性的镜下血尿,伴有或不伴有轻度蛋白尿为主要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尿血、腰痛、虚劳等范畴。经过大量实践,张教授发现,其主要病机为湿热毒邪入侵(或为外邪直接入侵,或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化湿生热),正气虚弱,正邪交争,正不胜邪,邪毒直入于里,蕴积于下焦,损伤脉络所致。其中由于邪气的性质、数量以及正气的盛衰情况判定了各种证侯。本病起病首先是由于邪毒入侵、正邪交争而发病,其次是邪毒与正虚并存,如果邪胜正衰则可以出现脾肾虚衰,继而是邪去正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不能及时治愈则导致脾肾虚损,病热迁延。根据病人体质的不同,则可见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为湿热毒邪,直接伤及脉络;或为肾阳亏虚,统血无力,血不循经;或为先天不足,肾气不固,封藏失职,则血随尿而出。概括起来讲,本病以阴虚内热、脾肾气虚为本,邪毒阻滞为标,本虚标实。其中湿热毒邪最易化燥伤阴耗气,经过大量临床观察,阴虚内热、脾肾气虚往往贯穿于本病的中后期,起病初期由于邪毒炽盛,正气受损往往不明显,中后期阴虚内热、脾肾气虚症状已经十分突出。再者,本病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为特点,久病入络,血脉淤阻,血行下畅,血不循经,则导致尿血症状进一步加重,经过大量临床观察,淤血阻滞为ⅠgA肾病中医临床常见证候。另外,目前临床求治于中医的ⅠgA肾病患者,大多为经过西医常规治疗应用大量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等无效者,基本上急性期已过,都处于病程的中后期,而且经过西药的长期大量应用,机体的阴阳平衡已被打乱,变证丛生,往往表现为阴虚内热、肾气不足、脾不统血、淤血阻滞、气阴两虚、三焦气滞、湿热互结等等,几者之间交互为患,虚实夹杂。张教授在对本病治疗上大多强调补脾益肾以治本,止血、化淤、凉血、补血以治标。实践证明,效果理想。
2 血尿八法,灵活变通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张教授出“血尿八法”治疗各种肾病引起的顽固性血尿,在本病治疗中灵活变通,收效理想。
2.1 如本病初起或感染引起本病急性发作,出现尿色鲜红或尿黄赤,尿中大量红白细胞,尿道灼热或疼痛,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腻。辨证为湿热毒邪蕴积下焦,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方用加味八正散:白花蛇舌草50 g,蒲公英30~50 g,金银花30~50 g,大黄7.5 g,生地20 g,扁蓄15 g,瞿麦15 g,车前子15 g,滑石20 g,小蓟50 g,白茅根30 g,甘草15 g。其中扁蓄、瞿麦、车前子、滑石清热利水通淋;生地、小蓟、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邪热侵入肾与膀胱,伤及血络而出现血尿,邪热蕴积则白细胞增多,故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金银花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大黄为苦寒泻下药,此处取其清热解毒化淤利水通淋之功,用量5~10 g,多用则导致泄泻,少量则通淋止痛化淤,对小便涩痛疗效显著,为不可缺少之药。
2.2 若尿色鲜红或色如浓茶,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尿频、尿急、尿痛,舌边尖红,苔白而干,脉滑数。辨证为外邪侵袭,湿热蕴蓄下焦。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方用清热解毒饮加减:柴胡20 g,生石膏50~100 g,白花蛇舌草50 g,双花50 g,连翘20 g,公英30 g,瞿麦20 g,大黄5 g,生地30 g,玄参20 g,甘草10 g。此类血尿多因外感寒湿,表邪不解,入里化热,伤肾与膀胱血络;或素有内热,复感外邪,热迫下焦,伤及血络而致。外有表邪,内有里热,表里同病。单用清里则表邪不除,且易引起内陷;单用解表则里热不清,故表里同治。其中柴胡解肌清热透邪外出,生石膏清热泻火,二者相配解表清热效果尤佳;同时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皆为清热解毒之品;生地、玄参养阴清热;生大黄泻下焦湿热,利水通淋。诸药相伍外疏内清,表里皆安,血尿自止。
2.3 若尿血色紫,或尿如酱油色,或镜下血尿,排尿涩痛不畅,小腹胀,便秘,手足心热,或兼咽痛,扁桃体红肿,舌质暗红或舌尖红而少津,苔白燥,脉滑数有力。辨证多为热壅下焦,郁热结滞,血不归经。用自拟桃黄止血汤:大黄7.5 g,桃仁20 g,小蓟30 g,白茅根30 g,生地20 g,侧柏叶20 g,栀子10 g,蒲黄15 g,桂枝10 g。以大黄,桃仁为药对,生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淤,又能通利小便,清热止血。桃仁活血化淤,润肠通便,擅治血结,血燥,血秘,善破蓄血。大黄与桃仁配伍即效法《伤寒论》桃仁承气汤之意,治疗下焦蓄血。桂枝温通以防寒凝;小蓟、白茅根、生地、侧柏叶、栀子、蒲黄凉血清热止血。
2.4 若以反复不愈血尿为主要症状,伴有周身乏力,气短心悸,腰膝酸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淡,脉沉数或细数无力。辨证为气阴两虚、湿热留恋、血失固涩、溢于脉外。治以益气阴、利湿热止血。方用清心莲子饮加减:黄芪30 g,党参20 g,麦冬20 g,地骨皮15 g,白茅根50 g,茯苓20 g,生地20 g,车前子15 g,小蓟50 g,甘草15 g。久病血尿,以气失统摄为多,血尿日久必将伤及阴分,而且湿热内停又容易灼伤血脉,故张教授立此一法,黄芪、党参补气,生地、地骨皮、麦冬滋阴固摄;茯苓、车前子、淋水渗湿通淋;白茅根、小蓟清热解毒利湿止血,此时如单纯见血止血。则血更难止,必以补气滋阴从本论治,方能达到固涩止血效果。
2.5 若尿血日久不愈,尿道灼热,身热不退,午后尤甚,气短乏力,精神疲惫,舌淡红,苔白而干,脉细弱或虚弱。辨证为下焦蕴热日久耗气,邪热迫血妄行,气虚统摄失司。治以益气清热,凉血止血。用参芪凉血汤:黄芪30 g,党参20 g,黄芩15 g,生地20 g,赤芍20 g,侧柏叶20 g,茜草20 g,白茅根30 g,甘草10 g。与上法相比,本法适用湿象表现不明显,以热象为主,邪热迫血妄行而致的血尿,日久而引起气虚诸症出现。
2.6 如果血尿日久不愈,腰酸膝软,手足心热,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尿色黄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数。辨证为肾阴不足,虚火妄动,伤及血络,血溢脉外。治以滋阴补肾、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熟地20 g,山萸15 g,山药15 g,茯苓15 g,丹皮15 g,泽泻15 g,知母10 g,黄柏10 g,龟版20 g,地骨皮15 g,女贞子20 g,旱莲草15 g,甘草15 g。阴虚火旺之血尿,既不可用桂附以助阳清热,又不可用苦寒之剂直折其热必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诸症自除。故以知柏地黄汤滋肾阴降相火,加龟版与知柏配伍,增强滋阴降火之力,女贞、旱莲、地骨皮滋阴降火,对阴虚火旺,肾失封藏之血尿尤为适宜。
2.7 若症见尿血或镜下血尿,尿有作沥或排尿不畅,小腹凉,腰酸痛,脉沉滑或沉缓,舌苔白。辨证为肾阳不足,湿热内蕴。治以温肾清热,利湿止血法。方用温肾利湿饮:茴香15 g,附子7.5 g,桂枝15 g,公英50 g,白花蛇舌草50 g,竹叶15 g,白茅根30 g,小蓟40 g,熟地20 g,旱莲草20 g,甘草10 g。本方适用于久病耗伤肾气,肾阳不足,复感湿热,停蓄下焦,迫血妄行。肾阳不足为本,湿热阻滞为标。熟地、茴香、附子、桂枝温阳化气,公英、茅根、舌草、竹叶利湿解毒清热,标本同治,收效理想。
2.8 若尿血日久或镜下血尿,尿色淡红,腰酸痛,倦怠乏力,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脉沉或弱。辨证为脾肾气虚,脾不统血,肾失封藏。治以健脾补肾,益气摄血。方用参芪地黄汤:红参15 g,黄芪30 g,白术15 g,熟地20 g,山药20 g,菟丝子15 g,茯苓20 g,泽泻15 g,龙骨20 g,牡蛎20 g,海螵蛸20 g,茜草15 g。本方为脾肾双补之剂,参、芪补气健脾,气足则血得摄,脾健则血自统;熟地、菟丝子补肾固涩;配龙骨、牡蛎、海螵蛸、茜草收敛固涩。诸药相合,用以治疗脾肾两亏,血失统摄之血尿,效果理想。
3 补脾益肾,消除蛋白
蛋白尿在中医范畴内尚无恰当命名,中医认为蛋白为人体精微物质,由脾化生,由肾收藏,因此蛋白尿的生成,实与脾肾两脏的虚损密切相关。脾虚则不能升清,谷气下流;脾失固涩,精微下注;肾虚则封藏失司,肾气不固,精微下泄;另外湿毒内蕴,郁而生热,亦可使肾气不固而精气外泄,由于热为阳邪,性主开泄,肾受湿热熏灼而统摄功能失职,而致精关开多合少,蛋白等精微物质随尿而下。长期大量蛋白尿,精微物质大量随小溲而去,不能正常滋养五脏,则脾肾虚损进一步加重,病热迁延。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张教授出各种肾病引起的顽固性蛋白尿,在本病治疗中灵活变通,收效理想。
3.1 如病人蛋白尿明显,表现为周身乏力,腰酸腰痛,头晕心悸,无水肿或轻度水肿,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或舌尖红,苔白,脉滑或兼有数象。辨证为气阴两虚,兼夹湿热之证,方用清心莲子饮加减。用于治疗蛋白尿取其益气滋阴,清热秘精之效。
3.2 若本病迁延日久,蛋白尿、血尿日久不消,腰痛腰酸,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遗精滑泄,舌质淡红,舌体胖,脉沉或无力。辨证为肾气不足,固涩失司,精微外泄。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味:熟地20 g,山萸20 g,山药20 g,茯苓20 g,泽泻15 g,丹皮15 g,肉桂7 g,附子7 g,黄芪30 g,党参20 g,菟丝子20 g,金樱子20 g。其中熟地、山萸补益肾阴而益精气。黄芪、党参补气健脾。山药、茯苓、泽泻健脾渗湿。丹皮清虚热。桂附补命门真火而引火归元。金樱子以固摄肾气。菟丝子以益肾溢肾填精。实践证明,效果满意。
3.3 若单纯尿蛋白持续不消失,同时腰酸腰痛,周身困重,尿混浊或黄赤,咽痛口苦,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毒邪蕴结。用自拟之利湿解毒饮:土茯苓50 g,萆20 g,白花蛇舌草30 g,扁蓄20 g,竹叶15 g,山药20 g,薏苡20 g,滑石20 g,通草10 g,白茅根25 g,坤草30 g,金樱子15 g。功在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湿热毒邪蕴结于下焦,精微外泄所致的蛋白尿。本病日久多夹有湿热,湿热不除则蛋白尿难消。张教授强调应用清热利湿药时,要注意防止苦寒伤脾。本方皆淡渗利湿之品,务使清热不碍脾,利湿不伤阴,以轻灵淡渗取效。金樱子为固涩之品,加入清热利湿药中有通中寓涩之意。
4 病证相合,衷中参西
张老虽为全国名老中医,但并不局限于传统的理法方药,相反对医学的病理、药理主张中西汇参,衷中参西,但是对于中药的应用张老反复强调,应用中药的原则必须是以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为主导,现代药理研究作,坚决不能用西医理论指导用中药。现代药理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自由基生成和促进自由基和免疫复合物清除的作用。人参及其有效成分对肾功能衰竭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对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肾小球性蛋白尿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葛根可以明显改善肾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黏度,具有抗凝作用,同时可以改善肾血流;缓解肾组织硬化变性。丹参中的水溶成分之一丹酚酸A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有效缓解组织纤维化。目前针对防止肾小球增生、硬化、萎缩的中药筛选,无疑对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此种疾病的疗效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大量临床观察表明,针对某一指标或某一病理现象,大量堆砌相关药物,不仅大多无效,而且常常加重病情。对此,张教授根据长期多年大量临床实践指出,这种情况大多是脱离了辨证论治,片面强调现代药理辨病治疗而造成的。有效解决这一误区的最佳方法是,将辨病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同时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张教授发现,ⅠgA肾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分型和中医辨证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一般来讲气阴两虚型患者,大多以持续的蛋白尿为主要表现,肝肾阴虚型患者则以顽固的镜下血尿为主。在病理变化方面,气阴两虚型的肾间质、肾小管损害一般要明显严重于肝肾阴虚型。
5 典型病例
女,28岁,2001-07-22初诊。既往肉眼血尿反复发作3年,每遇冷、过劳、情志刺激则发作明显,静脉滴注抗生素及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八正散、三金片之类有所缓解,但镜下血尿基本常年存在,就诊于北京朝阳,做肾脏活检,诊断为IgA肾病,增生硬化型。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经人介绍,求治于张教授。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肉眼血尿,尿蛋白(++),白细胞10~20/高倍视野,24 h尿蛋白定量1.45 g。血常规,红细胞3.25×12/L,血红蛋白107 g/L,白细胞4.6×109/L,中性粒细胞61%,淋巴细胞35%,血小板163×109/L。生化,血清肌酐79 mmol/L,尿素氮4.4 mmol/L,血清白蛋白39 g/L,血清球蛋白27 g/L,血清总蛋白66 g/L。查体,血压90/60 mmHg,心率93次/min,体温36.4℃,听诊心肺(-),心电图(-)。B超:双肾大小形态(-);腹部(-)。病人面色晦暗无光泽,头晕腰酸,倦怠乏力,畏寒肢冷,食少纳呆,月经量少,有黑紫色血块,痛经,每至经期则腹痛如刺;肉眼血尿,尿血色紫,排尿涩痛不畅,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脾肾气虚,淤血阻滞,血不归经。用桃黄止血汤合参芪地黄汤加减:大黄10 g,桃仁20 g,小蓟30 g,白茅根30 g,生地20 g,蒲黄15 g,桂枝15 g,生晒参15 g,黄芪30 g,白术15 g,当归20 g,山药20 g,菟丝子15 g,茯苓20 g,泽泻15 g,怀牛膝20 g。二诊:病人服药14剂,体力有所增加,正值月经来潮,腹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血块减少,仍觉食欲欠佳,舌质淡紫,苔白,脉沉细,改大黄为7.5 g,加焦三仙各15 g。三诊:病人服药21剂,体力增加明显,腰痛基本消失,肉眼血尿完全消失,尿常规:红细胞>50/高倍视野,尿蛋白(+),白细胞(-),24 h尿蛋白定量1.05 g/24 h。血常规,红细胞3.35×1012/L,血红蛋白117 g/L,白细胞5.3×109/L,中性粒细胞56%,淋巴细胞33%,血小板168×109/L。舌质紫,苔白,脉沉滑,改大黄为5 g,加赤芍15 g,何首乌20 g。四诊:病人服药30剂,尿常规:红细胞20~30/高倍视野,尿蛋白(-)。舌质红紫,苔白而干,脉沉滑数。此为过服温热之品,化热之象,改桂枝为10 g,加栀子10 g。病人先后服药150余剂,尿常规(-),诸症基本消失,除过劳后仍觉腰酸外,一切如常人,随停药观察,嘱其慎起居,避风寒,注意休息,避免过劳,随访至今,状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