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国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吉子 时间:2010-07-12

【摘要】  阐述了韩国使用汉字的现状,认为现今到留学的留学生大都是没有接受过汉文的“韩文世代”。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给毫无古文基础的韩国留学生讲好医古文的方式方法,即:首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用语;其次在知识的传授中要充分利用韩国留学生在语言方面的有利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韩国留学生; 医古文教学; 教学实践

  韩国处于汉字文化圈,1443年创造自己的文字《训民正音》之前,汉字是韩半岛唯一的书写文字。1895年朝鲜王朝下达一道敕令,宣布今后法令公文以国文为主。从此以后官方的书画、文件及报纸、刊物、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体也开始使用国语,出现了汉字与国语并用的状况。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光复以前。光复后,韩国在混用韩汉两种文字的问题上一直有争议,语言政策也多次变化,有时规定单用国语,有时规定两种文字并用,这样不同时期的学生的汉字基础不尽相同。
   
  延边大学中医学院自1991年开始每年招收来自韩国的留学生,他们在韩国学习时,大多未曾接触过汉字和汉文,是没有接触过汉字教育的“韩文世代”[1],所幸的是他们在入学后可以接受800学时左右的基础汉语课程,因此,在接受医古文授课之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他们中的佼佼者已取得汉语水平6~8级证书。尽管如此,古代汉语毕竟不同于汉语,对古文他们一无所知,又缺少适用于他们的医古文教材。如何上好这门课,无疑给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课题。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化难为易,删繁就简,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这门知识,并使学生从中得到益处是多年来我孜孜以求的目标。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拙见。

  1  选取适合于留学生的教学内容是上好医古文的前提条件
   
  延边大学中医学院对留学生医古文安排的教学课时数为84学时,需要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时少,时间短,又缺少古汉语基础知识,教学内容选择得合适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学生通用的《医古文》教材,对留学生而言量大、难度大、注释过于简略。在缺少适用于留学生教材的情况下,笔者从中选择难易适中,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比较突出的10篇左右的文选。为了增加学生古汉语的感性认识,在选取文选时加大了记叙性、故事性较强的人物传记,还把这些文选翻译成韩国语作为补充教材发放给学生。为使学生通过医古文这门课程了解古医籍中汉字的各种现象,以便正确地解读课文,将《基础知识》中的“汉字”部分作为基础知识的重点进行系统讲授,其余的注释、语法、词义、今译、句读等内容分散到文选中讲授。通过上述内容的传授使学生增强医古文的感性知识,积累语言知识,使他们能够借助工具书解读句意,进一步达到阅读古籍的目的。

  2  以便于留学生理解记忆和提高汉语水平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教学用语
   
  医古文的教学实践证明,全部用汉语讲授或全部用韩国语讲授都各有利弊。全部用汉语对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是有利的,但其弊病也不少,一是不利于学生对文理和医理的理解,学生总是听得一知半解;二是学生做课堂笔记常常有疏漏,因为学生还未达到用汉语做笔记的水平。而全部用韩国语讲授,则有利于理解,而不利于提高汉语水平。我采取折中的办法,即较难的内容用韩国语讲授,而较容易的内容则用汉语讲授。

  3  充分利用韩国留学生在语言方面的有利因素是讲好医古文的关键

  3.1  字词的解释

  3.1.1  与现代汉语词汇对照起来讲授在古代汉语里,大多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词,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大都是由古代汉语的单音词转化而来的。由于学生在学习医古文之前学过一年多的汉语,因而讲授时多与现代汉语的词语结合起来讲解。如:体—身体、蚁—蚂蚁、月—月亮、从—跟从、发—头发、负—辜负、厌—厌恶、竟—究竟、济—救济等等。每讲解一个字词都尽量启发诱导留学生该词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这样既调动了留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积极性,又因这门课而使他们的汉语词汇得到了巩固、加强和提高。

  3.1.2  使用韩国语中的汉字词解释韩国语词汇包括本国词和外来词。外来词绝大部分来源于汉语,人们通常称为汉字词。目前对韩国汉字词的大部分统计是以词典为主要对象的,所用词典不同,统计出来的结果亦不同,但基本上公认的在70%以上。在医古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与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相同的词。例如:《皇甫谧传》“谧乃感激”中的“感激”,《华佗传》“尹四苦四支烦”中的“四支”,《大医精诚》“以其混沌未分”中的“混沌”,《伤寒论》中“岂能探其理智哉!”中的“理智”,都是从汉语转成的汉字词。像这种汉字词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使用汉字词讲授一则简洁明了,二则便于理解。但在诸多汉字词中由古今同形词语转化而成的汉字词要区别对待,例如:《华佗传》“人体欲得劳动”中的“劳动”,《钱仲阳传》“小臣适当其遇”中的“适当”,韩国语的汉字词“(劳动)”“(适当)”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劳动”和“适当”,这是因为韩国语的很多汉字词都是由现代汉语的词汇转成的。遇到这种词要仔细讲明,避免以今释古。

  3.2  用《千字文》训释字义的方法解释虽说韩国留学生大都属于“韩文世代”,但对《千字文》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并乐意接受《千字文》“释义读音”的训解方法。例如《钱仲阳传》:“意欲之适,则使二仆夫舆之”中的两个“之”字,留学生都理解为代词。因为“之”字在汉语中多数为代词或助词。而此句前面分句的“之”字用的是其本义,是“往”的意思。“之”字《千字文》的解释是“往之基”,这里“往”是“之”字的字义,“基”是“之”字的韩国语读音。这种解释法简洁、亲切、。《千字文》中收录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而《医古文》文选中出现的汉字难与易并存,所幸由韩国高丽大学校民族文化研究所编撰的《中韩辞典》,对每个汉字在拼音旁都附加了这种解释,大大方便了学生对古汉语的学习。事实上,我们讲解每个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训解字义,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韩国留学生的一种优势所在。

  3.3  语法的讲授

  3.3.1  划分句子成分,理解完整的句子我们都知道,句子的主要成分,一是“主语”,二是“谓语”。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叙述主语做什么,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的。我在讲授韩国学生的医古文时,遇到难解的句子,总是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无主句除外),然后借助学生们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找出其他成分。因为“最基本的语法几千年来的古汉语一直到现代汉语都完整地保留下来了”[2]。如:定语是修饰名词的,要在名词前边;状语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补语是对动词(或形容词)做补充说明的,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边。找出主语和谓语至关重要,主语和谓语一经找出,其他成分也会一目了然,对句意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不是说对每个句子都要找出句子成分,对易解的句子这样做既无必要,也耗废时间。这样做只在于传授解读句意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旨在告诉留学生句子的意义并不是词和词语意义的机械相加。如《华佗传》里有句“阿从佗求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不少韩国学生将此句翻译成:“阿(樊阿)听从了华佗的请求,吃了很多食物,这种食物对人体有好处”。不难看出,学生将此句译错其原因正在于找错了谓语动词。遇到较复杂的结构,我们应首先教会学生寻找谓语动词的方法,此句中的“…………者”在现代汉语里译成“……的人”“……的东西”,“者”是代名词,常与其他词语结合构成名词性偏正词组,因此名词性的“可服食益于人者”在这里当然是动词所关涉的事物,而其谓语动词当然是“求”了。谓语动词前修饰动词的当然是状语了。我们把此句划分为“阿{从佗}求可服食益于人者”。把此句这样一划开,学生便都能自如地正确地解读句意了。

  3.3.2  特殊句式采取对比讲授法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而常用的语法现象,我在讲解这种语法现象时采取与韩国语的使役型词语对比讲授的方法。如《华佗传》“此可以活人”中的“活”是主语“此(这本书)”使宾语“人”活的意思,这样讲韩国学生似懂非懂。韩国语是一个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将“活”在韩国语的基本型变化后就是表达使役意义的动词了。汉语的使动句中的动词,都能在韩国语中找到使役型动词的对应形式,这样一讲解学生便都能豁然开朗。古代汉语有些语序与现代汉语相反,却恰巧与韩国语的语序一致,宾前句就是这样。如《伤寒论·序》“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中“安附”,应理解为“附安”,意为“附在哪里”,而“安附”却与韩国语的语序相同,另外,现代汉语的“介宾词语”,在古代汉语里是“宾介词组”,而这恰与韩国语的语序一致。如《扁鹊传》“何以言太子可生也”中的“何以”,在现代汉语里是“以何(凭什么)”变成“介宾词组”了,而“何以”却与韩国语的次序相同。
   
  如上所述,在传授知识点时,只有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才能化难为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业。
   
  以上所谈的是我在对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诚知不够成熟,还需不断地进行研究探讨,以便寻找一条适合韩国留学生的医古文教学的新路子。我更希望通过医古文教学,使学生爱上医古文、爱上中医,从而源源不断地到来学中医。借此也谨请国内各位同行赐教。

【】
    [1] 全香兰.针对韩国人的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3,3:72.

  [2] 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 199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