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裕民,王世平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疗法;体会
      
  Key words:Apoplexy sequela;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eutic experience

    中风又名“卒中”,系医学中脑血管意外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本病经过救治之后,常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偏瘫、语言不利或口眼歪斜为主的病症。

  1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采用中药内服和针灸疗法为主,在治疗上辩证分型有以下3型

  1.1  气虚血瘀型

  主证为半身不遂,肢体无力,麻木不仁,关节伸曲不利,面色暗,舌质暗淡,脉虚细。治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处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30 g,归尾12 g,川芎8 g,桃仁8 g,地龙6 g,赤芍9 g,红花8 g,太子参15 g,丹参15 g,甘草6 g。针灸选穴:上肢合谷、内关、手三里,下肢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结合头针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用透穴接力刺法。

  1.2  肝风内动痰瘀互结型 

  主证见头昏目眩,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失语,大便不通,心烦不安或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弦滑。治以平肝熄风、开窍通络、清热化痰,处方:以镇肝熄风汤加减。牛膝10 g,龙骨8 g,牡蛎10 g,龟板10 g,白芍9 g,玄参12 g,天冬10 g,大黄10 g,葛根10 g,胆南星10 g,菖蒲10 g,半夏10 g,生甘草6 g。针灸选穴:上肢内关、合谷、曲池,下肢丰隆、阳陵泉、太冲,结合头针顶中线,均用泻法,特别是内关、太冲、丰隆穴重用泻法。

  1.3  肝肾亏虚型 

  主治头昏目眩,视物昏花,手足腰酸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伸屈不利,舌红无苔,脉细弱或细数。治以补益肝肾化瘀通络舒筋,处方:以益脑补肾方加减。黄芪30 g,枸杞子10 g,太子参15 g,何首乌12 g,生熟地10 g,丹参10 g,当归12 g,桑寄生10 g,天麻8 g,地龙6 g,桃仁6 g,五味子8 g,枣仁8 g,白芍10 g,白术10 g,怀牛膝10 g。针灸选穴:上肢合谷、手三里、内关,下肢足三里、阳陵泉、复溜、太溪,加关元、肾俞、合谷、太溪、复溜、关元、肾俞重用补法,其他穴位均平补平泻法。头针:百会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和顶颞前斜线,每次选4个~5个穴位,或体针与头针轮流交替使用。一般1次/d或1次/2 d,5 d~7 d为1个疗程。

  2  病案例举

  2.1  例1  刘某某,男,56岁,汉族。于1989年因患高血压中风症。出现半身不遂、神志木呆、哑口无言后前来我院治疗。根据其脉弦而滑,舌苔薄黄,舌质红降,有头痛时或以手按摩头部,测血压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辨其证属肝风内动痰瘀互结型,治以平肝熄风,化痰逐瘀,宜镇肝熄风汤加减。牛膝10 g,代赭石10 g,龙骨8 g,牡蛎10 g,龟板10 g,白芍8 g,生甘草6 g,玄参12 g,天冬10 g,大黄10 g,胆南星10 g,葛根10 g,菖蒲10 g,半夏10 g。针灸选穴:合谷、内关、曲池、三隆、太冲、太阳,结合头针,顶中线、颞前斜线。内关、丰隆、太冲、太阳重泻法,其他穴用平补平泻法。经3次治疗,患者便可开口简单说话,但语言尚不够流利清楚,下肢感觉稍有力,可扶着室内行走,前3次均由两个儿子抬来就诊,经过中药内服针灸并施,2个疗程可以自主行走,且可以对话,语言也听得清楚。经3个疗程治疗,便可行走3里路,由自己单独来就诊。经过5个疗程治疗,生活可完全自理,而且可参加轻便劳动。

  2.2  例2  吴某某,女,65岁,农民,家庭妇女。曾于2001年4月患高血压中风症,证见神志昏迷,面赤气粗,喉中有痰鸣声,乃属中风闭症,治以开窍通络,平肝潜阳,熄风豁痰。于是先针刺十宣放血,再针合谷、曲池、内关、太阳、印堂、丰隆、太冲,均用泻法为主。同时配合西医补液,再以投服羚角钩藤饮合镇肝熄风疡。经过2天的,神志有所清醒,但出现偏瘫不能起床,后继服中药,针灸隔日一次,7次1个疗程。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患者便可下床,室内行走,再经过5个疗程的治疗,基本获得痊愈。

  2.3  例3  陈某某,男,67岁。因于2001年9月患脑栓塞,出现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证见手指持物无力,轻度面瘫,语言不清,左下肢酸软,伸屈抬举活动无力,耳鸣,视物昏花,舌淡苔薄白,脉虚弱而细。乃属肝肾亏虚型,中药以益脑补肾方加减。黄芪30 g,枸杞子10 g,太子参15 g,何首乌12 g,地龙6 g,天麻8 g,丹参10 g,当归12 g,熟地10 g,五味子8 g,白芍10 g,白术10 g,枣仁8 g,桃仁6 g,桑寄生10 g,怀牛膝10 g。针灸选用上肢合谷、手三里、内关,下肢足三里、阳陵泉、复溜、关元、肾俞穴重用补法,其他穴位用平补平泻法。头针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和顶颞前斜线。同时配合患者做深吸气,自主或被动运动。经过4次治疗,下肢可慢慢伸屈抬举,但行走还困难。经过2个疗程后,便可下床自由活动行走,经3个疗程获得痊愈。

  3  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原因主要由于平素气血亏虚,阴亏于下而阳浮于上,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操劳过度,饮酒饱食,痰热内生或外邪侵袭致使气血运行受阻。人到中老年精血渐耗,以致肾水不足,水不涵木,木不滋荣,致使肝阳上亢,阳化风动可使肝阳暴涨,血随气逆,气机逆乱,上冲于脑而发为中风,最终而致脑血管病变。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而被视为三高一低,即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由于病残率高,因此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均可造成严重负担。

    鉴于中风的发病机制,不外由虚(气虚血虚)、火(心火肝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逆、血瘀六个方面。中风瘫痪以正气虚亏,血瘀脉络或风痰阻窍为其病理核心。在治疗上分别应用平肝熄风、清热化痰、补气活血、化瘀通络、益脑补肾等法。在恢复期应重在补气养血通络,滋补肝肾为主,故方中重用黄芪以增强补气功能,促使化瘀通络,来降低血管外周阴力,改善供血和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从而促进脑细胞和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中风脑出血后,血肿中心区,脑神经细胞出现坏死,周边神经细胞功能受抑制,血肿周围水肿带以外的周边区域内神经细胞功能也出现抑制,处于低血流、低代谢、低营养状态,这就是中风出血后神经损害程度大于血肿占位区,而致出现偏瘫的原因。而周边神经细胞这种抑制特点具有可逆性,但如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引起不可逆的脑功能障碍。利用中医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能纠正脑神经细胞兴奋性,增加血流量,可改善低血流状态。鉴于中风发病比较突然,因此在结合医学抢救过程中、在病情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要抓紧时机突出“早”字,尽快结合中医中药针灸疗法积极治疗,病程时间越长脑神经细胞损害就越严重。并且要持续疗程,同时配合患者的自身功能锻炼,是减少病残率和治愈康复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