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结核37例螺旋CT的回顾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东,戴会生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37例胸椎结核的螺旋CT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结果:37例胸椎结核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中:中心型4例,占10.8%;骨骺型27例,占72.9%,最常见,以椎体及骨骺破坏明显,椎旁均见有不同程度稍低密度软组织肿胀,部分并可见小片状及沙粒状高密度影;骨膜下型5例,占13.5%,常见于胸椎椎体前缘;附件型1例,占0.27%,发生于右侧横突。结论:螺旋CT能够较好地显示胸椎结核征性表现,特别是在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程度、椎管受累、椎旁软组织范围方面优于常规X线平片检查,且对死片、骨质硬化及冷脓肿内钙化显示优于核磁共振成像(MRI)。

【关键词】  结核;胸椎;CT诊断


    脊柱结核为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者,约占40%[1],椎体病变因循环障碍及结核感染,有骨质破坏及坏死,有干酪样改变和脓肿形成,椎体因病变和承重而发生塌陷,使脊柱形成弯度,棘突隆起,背部有驼峰畸形,胸椎结核尤为明显。近年来有逐渐增多之势,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脊椎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总数的一半,所有脊椎均可受累,但以腰椎为多见,胸椎稍次之,颈椎骶尾椎最少,负重损伤为一诱因,以青壮年发病较多。

    收集我院2000年至今37 例最终确诊的胸椎结核患者的CT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胸椎结核的CT影像学特征及对临床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患者, 男20例, 女17例,年龄16岁~57岁,平均年龄32岁,5例单椎体受累,32例多椎体受累,均发生在第5~第12胸椎,以第7、第8、第9胸椎最好发。主要就诊原因是背部疼痛、脊柱畸形及活动受限, 部分患者出现截瘫。37例患者均经脊柱常规正侧位X线片检查及CT检查, 并经手术病理或活检病理证实。

  1.2  方法 

  采用德国SIEMENS欢悦双层螺旋CT机,层厚3.0 mm,间隔3.0 mm,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150 mA,患者取仰卧位,依据脊柱X线平片对病变区进行层距及层厚为5.0 mm螺旋扫描, 其中16例患者进行了螺旋CT三维成像的后期处理。

  2  结果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CT资料进行分析,就椎骨破坏的方式而言,依据X线平片表现分为边缘型、中央型、骨膜下型和附件型[1]。

  2.1  中心型 
  4例,占10.8%,病变起于椎体中心松质骨,椎体破坏后塌陷呈楔形,于定位像见椎体呈压缩性改变,椎间盘未见明显受累。

  2.2  骨骺型
 
  27例,占72.9%,最常见,通常相邻的2个~4个椎体同时受累,以骨骺破坏明显,CT图像上表现为椎体边缘呈虫蚀状、单发或多发洞穴样、隧道样破坏。破坏区内常见有斑片状、沙粒状死骨影,破坏区边缘清晰锐利,部分可见边缘硬化, 骨质破坏大部分位于椎体的前部分和中部,椎体后部的破坏常伴病灶向后突入椎管压迫硬膜或脊髓,同时伴椎间盘的破坏,重者椎间盘消失,上下椎体嵌顿。 胸椎旁均见有不同程度稍低密度软组织肿胀,部分可见斑片状及沙粒状高密度影。

  2.3  骨膜下型

  5例,占13.5%,常见于胸椎椎体前缘, CT图像上表现为多椎体前缘骨质破坏,亦可见虫蚀状破坏及死骨影,椎体前缘软组织增厚明显。

  2.4  附件型
 
  1例,占0.27%,系指病变原发于棘突、、椎板或上下关节突的致密骨处,应与椎体附件肿瘤特别是脊椎转移瘤鉴别。 本例发生于右侧横突。

    其中16例患者进行了螺旋CT的三维成像后期处理,尤其是SSD与MPR重建图像能够立体而直观地显示病灶的信息,矢状面重建和冠状面重建对于多椎体病变其上下关系、椎管受累程度和椎旁脓肿范围以及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显示非常清楚。

  3  讨论

    近年来,有学者根据其CT表现,提出以脊柱受累的范围、椎体或(和)附件的累及、骨质破坏的方式、椎旁肿块、硬膜外肿块与出现神经学缺损的相关性5个方面作为评价标准,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2]。胸椎结核CT表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骨质破坏:以局限性骨破坏为主,成年时供应椎体的主要血管为从前方进入的肋间动脉和腰动脉,沿骨膜下分支,所以病灶多始于椎体前缘、骨膜下[3],表现为虫蚀状、洞穴样、髓道样破坏区,如向后则可以影响到硬膜囊和脊髓,使其受压移位。由于结核性病变进程较慢,干酪样坏死组织对周围骨质慢性刺激导致出现周围反应性骨硬化;死骨形成:坏死组织分离活骨使其失去血供,形成游离死骨,典型表现为呈“巢蛋样”[4];椎体密度不均匀增高:主要与椎体感染性骨增生和椎体压缩塌陷有关;椎间盘破坏:结核可直接累及邻近的椎间盘,也可引起椎间盘血供障碍,发生退行性变[4]。CT表现为密度不均,定位片上可见椎间盘狭窄;椎旁软组织阴影:部分病例可向下影响到腰大肌,病史长者可见斑片状及沙粒样钙化。

    胸椎结核的CT表现反映了病理表现, 由于螺旋CT具有高分辨率的特征,能发现小的骨破坏区,明确脓肿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了解椎管受压情况、附件骨质破坏程度及椎旁脓肿范围优于常规X线平片检查,特别是能发现常规X线平片难以发现的轻微骨质破坏[5];另外对死骨片、骨质硬化及冷脓肿内钙化显示优于核磁共振成像(MRI),尤其是SSD与MPR重建图像能够立体而直观地显示病灶的信息。并可方便医师直观地了解病变的位置、与周围结构的相互关系,这对早期诊断及治疗胸椎结核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
    [1]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0?233.

  [2]Jain R,Sawhney S,Berry M.Computed tomography of vertebral tubercu?losis:patterns of bone destruction[J]. Clin Radiol,1993,47(3):196?199.

  [3]Smith AS,Weinstein MA,Mizushima A,et al. MR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uberculous spondylitis VS vertebral osteomyelitis[J]. AJR,1989,153(2):399?405.

  [4]石木兰,韦嘉瑚,王正颜.肿瘤影像诊断学[M].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1995:334?336.

  [5]李松年,唐光健.全身CT诊断学[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