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知识分子职业枯竭的心理学分析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白剑波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中青年;知识分子;职业枯竭;对策

  【关键词】 中青年;知识分子;职业枯竭;对策

  职业枯竭(job burnout)也称职业衰竭、工作倦怠。枯竭一词的含义是燃尽、烧光。Maslach(1981)把枯竭描述为一种躯体、情感和精神的衰竭状态,其特点是躯体的耗损和慢性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负性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生命和他人的负性态度[1]。这种完全性的躯体和精神的衰竭通常是长时间、慢性进展性过程的结果。其中应激、内心冲突和压抑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热情下降、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的身心耗竭状态。到了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社会已进入职业枯竭高发期,尤其是中青年知识群体表现较为突出。
  
  据报道2004年北京安贞公布了历时10年70万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猝死35a年龄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a年龄组男性增加了50%,55~59a年龄组女性增加了32%。同时,青年心理与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脏病发病年龄降至30a。另有报告显示,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a,寿命比10a前缩短了5.18a。这说明,我国目前的中青年群体,尤其是知识分子中,职业枯竭现象十分严重。

  1 职业枯竭的几种具体表现

  (1) 工作热情下降、效率降低,对自己失去信心;(2) 头晕脑涨、失眠、头痛、肠胃不适、厌烦工作、心生惶恐;(3) 精力不济、极度贫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态度冷漠,行为上攻击性增强。

  2 职业枯竭产生的原因
  
  造成目前中青年知识分子心理问题增多,自我认可度降低,职业枯竭的人数逐年上升的原因有多方面。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助理教授刘聪[2]博士指出,在美国,研究把工作倦怠归结为下列起因:人际冲突、工作强度、工作和家庭不平衡、工作自主性,及"组织限制"。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个人因素  有些人是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者,这部分人经常为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做每件事都追求尽善尽美。过高的目标往往只能通过拼命的工作来达到,但有的时候因为目标过高,非自己能力所及,造成工作不仅不能带来愉快,反而经常为工作而烦躁,体验挫折。此外,超负荷的工作量、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改革带来的适应不良、家庭和社会多种角色带来的冲突等等,都会引发职业枯竭。另一方面,不良的性格特点也是造成心理枯竭的重要诱因。研究发现,职业枯竭的产生原因和回避型人格、自怜型人格、抑郁性人格、强迫型人格呈正相关。

  2.2 职业特点和环境因素  首先是职业特点的影响。工作负荷量大,常需为人、为社会做贡献是导致易患职业枯竭的另一重要因素。教师、医护人员、心理咨询人员、新闻从业人员、警察、公司职员等等,这部分人群工作负荷量大,且经常需要工作者付出大量的脑力和情感,工作上的压力大,个人情感、喜好得不到补充,承载别人不愿意承载或不能承载的生命之重。另一方面是环境给人带来的影响。工作不能提供给个体想要的东西,比如薪酬等物质层次的东西或者成就感等心理层次的东西,也常常会导致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会导致心理上的被遗忘后的畸形报复性行为。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工作清闲,报酬也很可观,但是他们却觉得毫无乐趣,感觉体现不出自我的价值。有的人长期从事一项一成不变、缺乏创意的工作,也会导致枯竭。

  2.3 社会因素  社会竞争愈来愈激烈,强者生存,弱者就有可能被淘汰。许多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感和来自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如,职称晋升、职务升迁、工作质量好坏等所带来的压力,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于正处中青年的知识分子更是提出了挑战,要不断的接受、消化和更新,压力可想而知,这些都使人不敢对自己有丝毫的松懈。除此之外,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常常让人感受到难以应付。长久以来,许多人产生了压抑、消极和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排斥心理,最终导致了职业场合中人际关系冷漠,员工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相互之间的信任感降低,这些均对员工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

  2.4 其他因素  包括来自家庭的因素,如婚恋的成功与否、家庭是否有幸福感、亲友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子女的和对子女的期望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等等。此外,组织中领导与员工角色冲突、工作过量、工作气氛差、工作条件封闭、对组织决策的参与度高低,也是影响枯竭的重要组织因素[3]。

  3 对策
  
  职业枯竭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出现了职业枯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自责、恐惧、消极、悲观,导致后果越来越严重。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调整好心态,勇敢面对,最终战而胜之。

  3.1 正视来自各方的压力,坦然面对各种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心教授徐燕指出,在确定一切防治手段之前,首先要对职业枯竭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映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现象。不必过于责备自己,应该认识到,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但是压力过度,也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使人难以承受。尤其是中青年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大多数人事业上已经有了一定成就,再想更进一步,超越现有的高度,需要更艰苦的付出。况且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更有来自家庭和社会压力。前不久媒体报道,清华大学两位中青年教授不幸去世,专家分析他们英年早逝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各方的压力超过了心理和生理负荷,值得我们深思。

  3.2 学会及时排遣,及时倾诉,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当受到压力的威胁时,要主动与亲友和同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况,及时将心中的症结和压力倾述出来,让别人了解你遇到的郁闷和面临的困境,分担你心中的压力,帮助你缓解紧张情绪,调适你心中的压力。而当你确确实实需要别人的帮助时,不妨求助于领导和同事。心理学家提示,过度的压力,不但不能成为原动力,相反会给人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工作的效率降低,对工作的自信心下降,因为人承受压力的度是有限的。

  3.3 认清自我,不断调整心理定向,一切以适合心身为宜  当你对工作产生枯竭时,就是应该重新审视自我的时候了。这时,你应该放下手中的工作,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自己究竟是那里出现了问题,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遇事要尽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好胜逞能而去做力不从心的事。再一方面,要对自我有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性格属于什么类型的?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工作让自己感到如此辛苦和无法适应,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这份工作压根就不适合自己来做,当清楚了这些以后,你就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向和适合自己的工作,重新确立所要实现的目标。

  3.4 要学会工作和生活  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多数中青年知识分子把大部分时光都花在工作上了,很少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时间。当枯竭一步一步的逼近时,这部分人才感到,工作带给他们的是疲劳,是压力,是永无止境的机械重复和公蚁般的生存感受。他们透支着自己的健康,去换取上司的信任、更多的金钱和事业上的成就感。因此,对工作、对生活的枯竭也是极容易发生的。当紧张和压力不断出现时,建议和家人、朋友一起去听听,看场电影,或者是打球、游泳、爬山等活动,都是有效缓解紧张和压力的有效方式。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注意,这就是适当的娱乐和体育锻炼必须要坚持。古人说的好:"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1] Maslach  C, Jackson  SE.MBI: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J]. Palo Alto,CA.: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81

  [2] Burke  R J,Greenglass E R,Schwarzer R.Predicting teacher burnout over time: Effects of work stress,social support,and selfdoubts on burnout and Copying[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6,9:261

  [3] 杨德森.精神痛苦的成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