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症患者中枢单胺类递质及神经肽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王国强 张亚林 杨世昌

【关键词】  强迫症;脑脊液;单胺神经递质;神经肽

  【关键词】 强迫症;脑脊液;单胺神经递质;神经肽

  对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进行脑影像学、神经化学、精神药等方面的研究均支持强迫症具有大脑5羟色胺(5HT)功能的异常和脑神经肽的变化。但研究大多是检测患者外周体液(如血、尿等)中的5HT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尚不一致。本文就有关中枢(脑脊液CFS)单胺神经递质和神经肽(P物质)与OCD的相关研究结果予以综述。

  1 5HT与强迫症

  研究证明脑脊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不但极低,而且正常人群之间差别很大,存在着昼夜节律的变化。基于上述缘由,认为抽取某人群某一时段的CFS进行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测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如Kennedy JS于2002年对12名健康自愿者进行研究,用1ml・10min的速度连续收集被试者24h的侧卧位CFS,测量其单胺神经递质色氨酸(tryptophan,TRP)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ydroxy indoleacetic acid, 5HIAA)的浓度。结果显示,CFS中TRP和5HIAA的浓度在昼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两者可相差4~5倍。同一研究显示,不同个体之间TRP和5HIAA的浓度也存在较大差异[1]。然而,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直接测定中枢5HT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尽管5HT在CFS中的含量甚微且不稳定,用测定CFS中5HIAA的含量作为中枢5HT神经元的活动标志可靠性有限,可至今仍然是研究活体的主要方法之一。

  OCD患者CFS中5HIAA的含量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受到重视,以后有不少研究报道,但结果不一致。如Thoren(1980年)对24例未经的OCD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CFS中5HIAA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Leckman JF(1995年)对39例强迫症,33例Tourette's综合症和44例正常对照组的研究发现,OCD患者与Tourette's综合症和正常人群比较,三组受试者CFS中的5HIAA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3]。但是1985年Insel等[4]曾对8例OCD患者的研究发现,患者CFS中5HIAA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Kruesl在1990年对43例儿童强迫症的研究也发现患者CFS中5HIAA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然而,也有小样本的研究结果提示,患者CFS中5HIAA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5]。国内资料显示,41例病程较短的OCD患者CFS中5HIA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非手术组患者用药物治疗和20例病程较长,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前非手术组患者CFS中5HT及5HIAA含量术后水平显著降低[6]。

  精神药理学研究表明,经氯丙咪嗪治疗后,强迫症患者CFS中5HIAA的含量明显下降,而且强迫症状的改善与5HIAA的下降呈正相关。如Thoren(1980年)的研究结果提示,虽然较严重的OCD儿童患者CFS中5HIAA的含量不高(与对照组相比),但经氯丙咪嗪治疗3w后,CFS中5HIAA含量明显下降[2]。Swedo等[7]对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研究发现,在治疗前CFS中5HIAA含量与强迫症状的评分呈正相关,治疗过程中5HIAA含量的下降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

  Baumgarten(1998年)综述15a来的研究结果后认为,OCD患者CFS中5HT的代谢产物5HIAA的含量研究不一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高有低或无差异。这些结果提示强迫症患者有中枢5HT神经功能的异常活动,但不同亚型的OCD,或者是否合并有抑郁症等,致使患者中枢5HT的异常活动可能有所不同,其异常的性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有两点是一致的,一是OCD患者CFS中5HT的代谢产物5HIAA的含量有异常改变;二是治疗显效的患者,治疗前CFS中5HIAA的含量高于治疗无效者,治疗后5HIAA的含量显著下降,这也提示抗强迫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CFS中5HIAA含量有关[8]。

  2 多巴胺(DA)与强迫症

  5HT神经功能异常假说在OCD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关的研究也较多,但仅能说明部分OCD的病理基础,还存在一些难以用5HT假说解释的地方。如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OCD患者治疗效果欠佳甚至无效。很多研究证实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强迫症虽然有效,但有效率仅为40~60%。Stein D(2001年)近20年的后发现,SSRIs治疗OCD的有效率为50~60%;部分用SSRIs疗效欠佳的OCD患者合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氟哌啶醇等药物后可改善部分症状[9];还有报道用5HT递质的耗竭药物并不能恶化强迫症状,却可以部分逆转伴有强迫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6]。迄今为止,OCD患者CFS5HT代谢产物和药物激发试验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不是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支持5HT系统在OCD发病中发挥独特作用。上述诸多研究提示OCD的发生还可能涉及5HT能以外的神经生化异常。

  对OCD动物模型的研究显示:DA可导致动物产生刻板行为。有研究证实长期给老鼠服用DA拮抗剂喹吡罗会产生强迫性核查,氯丙咪嗪能延迟但不能阻止喹吡罗效应的,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不但能阻止喹吡罗效应的发生,而且反转已经出现的强迫核查行为,这说明DA在OC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MAOI可能是取代喹吡罗结合位点发挥作用的[10]。另外,Harvey等给豚鼠口服肌醇12w后,豚鼠出现自动行为和刻板行为,同时测出服用肌醇使纹状体D2受体密度升高,5HT受体密度增加却不明显。这提示D2受体密度上调在肌醇诱发行为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以SSRIs对不同疾病的共同疗效作为证据,从而提出强迫谱系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related disorders,OCRDS),认为这类疾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有较多的精神障碍和躯体障碍可能与OCD相关联,相互间具有多方面的相似性。迟发性运动障碍(TD)系OCRDS的一种,Hyde和Weinberger(1995年)在对TD的研究中发现,DA受体阻滞剂治疗TD有效,激动剂却能恶化患者的抽动症状;功能性影像证实TD患者纹状体DA递质密度增加,与抽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死后的尸体解剖发现纹状体DA回收位点增加;同时还发现皮层下脑区5HT及其代谢产物5HIAA水平降低。在此基础上,Stein DJJ(2000年)提出了DA/5HT功能失调的假说,他认为OCSDS的发病是由于中枢DA和5HT功能共同发生异常的结果[9]。有关OCD患者中枢DA神经递质的研究较少,Leckman JF(1995年)的研究提示,OCD患者CFS中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HV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者的浓度无差异性[3]。

  3 脑神经肽与强迫症

  上述很多研究结果支持OCD患者的发生机制主要与5HT和DA等单氨类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但也有多项证据不支持这个观点。例如某些患者的中枢5HT的异常已经恢复,但临床症状未立即好转,而作用5HT和DA神经递质的药物疗效均不满意。还有研究表明,一些已经治愈的OCD患者急性色氨酸脱失,致使脑内5HT的浓度急剧下降,但不会诱发患者的强迫症状等[12]。近年来的研究发现,OCD患者存在有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催产素(O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生长抑素(SS)和阿片肽(OP)等多种脑神经肽的异常。

  3.1 AVP 

  自1978年Delanoy等报道中枢AVP的改变与OCD的症状有关以后,AVP的研究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后来的一些研究结果证实AVP与动物的记忆有关,AVP的功能改变可产生强迫症状。如De Wide等发现增加动物中枢的AVP能增强其记忆中的认识和回忆功能,抑制操作实验的遗忘。Baratti等1989年报道给动物中枢注射AVP后可提高实验动物的记忆能力。Elkabir等给实验老鼠的脑室和杏仁核内注入AVP后,能增加实验老鼠的自我梳理行为,因而推测人类反复洗手与动物的自我梳理具有相同的强迫特征,认为这些行为的产生可能与中枢的AVP增加有关。Altemus等[12]报道OCD患者CFS中基础AVP的水平较正常人为高。

  Baumgarten的研究提示OCD患者CFS中AVP的水平异常升高,应用氯丙咪嗪、氟西汀等药物治疗后可明显下降[9]。Swedo等[8]对43例儿童及青少年OCD患者的研究显示,强迫症状的严重性与CFS中AVP的浓度呈负相关,CFS中AVP与催产素的比率也与强迫症状呈负相关。但也有不同的结果,如Leckman等[13]人的研究提示OCD患者CFS中AVP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

  3.2 OC 

  OC又被称为遗忘神经肽。有研究提示,部分OCD患者的强迫怀疑和强迫检查可能是OC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如Ansseau等报道一个男性患者口服OC(8.4~16.8IU・d-1)4w后症状明显改善,但是此结果未得到其他研究者的重复。在动物实验中,给老鼠中枢注射OC后可增加实验老鼠肛门和生殖器的梳理行为,而在周围血中注射OC不增加动物的梳理行为。因此,研究者认为中枢OC的浓度增加可能导致和加强个体的某些强迫观念,而外周血中的OC很难通过血脑屏障而发挥其作用[15]。妇女在怀孕期的第3mo和产辱期中各有1次OC的高峰。Epperson的研究结果提示,有18.6%的女性OCD患者的发病与怀孕有关,而73%的女性OCD患者在孕期或产褥期症状明显加重,因此Epperson认为妇女在怀孕期对OC特别敏感,中枢OC与大脑的5HT和DA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产生或加重强迫症状[16,17]。Goodman等报道OCD患者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分与CFS中OC的水平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不伴抽动行为的OCD患者YBOCS评分与CFS中OC的水平的相关性更高。近期Leckman[14]的研究发现无抽动家族史和个人史的OCD患者CFS中OC水平明显升高。Baumgarten报道经氯丙米嗪或氟西汀等治疗后可纠正患者CFS中OC的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然而,也有研究显示OCD患者CFS中O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6]。

  3.3 ACTH、CRF 

  有动物实验表明,ACTH与小鼠的梳理行为相关,如果将小鼠置于新奇和紧张的环境中,此种相关性更为明显。Jackson认为DA受体拮抗剂能改变小鼠的梳理行为,说明ACTH所诱发的梳理行为并非经内分泌系统而起作用。对OCD患者CFS中ACTH的研究不少,其结果也不一样。如Altemus等[13]发现成人OCD患者CFS中的ACTH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wedo等[7]发现儿童及青少年OCD患者CFS中ACTH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性,CFS中ACTH水平与强迫症状的严重性无相关性。Bailly[18]对OCD患者血浆中ACTH的浓度研究提示,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上述不同的结果,研究者认为:一是CFS中的ACTH的敏感度不高或病程较长而不能检测出;二是只有局部大脑ACTH的异常对OCD的症状有影响。

  Elkabir等于1990年报道在动物的脑室内和下丘脑的视旁核注入CRF可以增加小白鼠的自我梳理行为,此种行为的多少与注入的剂量呈正相关,因此认为OCD与CRF有关。如Altemus等[13]发现成人OCD患者CFS中的CRF水平与强迫症状呈负相关。还有的报道OCD患者经氯丙米嗪等治疗后其CFS中CRF水平下降,但不能肯定CRF与强迫症状的关系[13,19]。多数学者解释OCD患者CFS中CRF的改变是精神症状和因为腰穿等应激所致,认为CRF与焦虑障碍的关系更为密切。

  3.4 SS 

  Vecsei等的动物实验表明,给动物中枢注射SS可使动物的主动和被动的回避反射时间延长,因此推测此种情况与人类的强迫性行为的维持具有相类似的道理。有研究显示成年的OCD患者CFS中SS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即便是合并抑郁症的OCD患者其CFS中SS的水平也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抑郁症CFS中的SS水平是降低的)[13]。还有研究也提示,儿童OCD患者CFS中SS的水平较品行障碍患者和对照组为高[20]。

  3.5 OP 

  Insel 和Pickar在1993年报道OP在奖励信号中的中介作用后,认为OP在OCD的发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Friedman等发现71名阿片依赖患者中有11.4%符合OCD的诊断标准,是普通人群的4倍以上[21]。另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SSRIs能改变OP的功能。如Kurumaji等的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氯丙米嗪可使小白鼠大脑中的蛋氨酸脑啡肽降低。Benkelfat等发现SSRIs能减少小白鼠大脑的μ和κOP结合位点。Leckman等的研究显示,抽动伴OCD的患者CFS中强啡肽A的浓度与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性[17]。但也有报道儿童少年OCD患者CFS中的强啡肽A与强迫症状无相关性[8]。还有不少有关阿片受体与OCD之间关系的研究,但结果不一致。

  4 结语

  20年来,国外对OCD的中枢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的研究。目前对中枢神经系统单氨类神经递质和脑神经肽的研究结果显示,OCD患者存在中枢5HT和DA系统功能的紊乱,但是其改变的性质尚不清楚。对中枢脑神经肽的研究,也发现脑神经肽不但具有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及调质作用,还影响着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氨基酸等功能,可能与多种单氨类神经递质共同参与OCD复杂的生物学机制的形成。虽然这些结果的一致性不够,但这些研究对OCD病理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一些难治OCD的提供了新的启示,也使我们认识到OCD病理机制的复杂性和治疗的艰难性。为此,针对OCD患者中枢神经递质和脑神经肽等多种物质及其代谢状况进行研究,将可能为我们揭开OCD之谜提供新的思路。

  

  [1] Kennedy JS, Gwirtsman HE, Schmidt DE,et al.  Serial cerebrospinal fluid tryptophan and 5hydroxy indoleacetic acid concentrations in healthy human subjects[J].Life Sci,2002,71(14):1703

  [2] Thoren P, Abserg M, Cronholm B, et al.Clomipraminen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 A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Arch Gen Psychiatry,1980,37:1281

  [3] Leckman JF, Goodman WK, Anderson GM, et al. Cerebrospinal fluid biogenic amines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Tourette's syndrome and healthy controls[J].Neuropsycho pharmacology,1995,12(1):73

  [4] Insel TR.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sychobiological approaches to diagnosis treatmen and pathophysiology[J].Biol Psychiatry,1987,22:667

  [5] Leckman JF, Googman WK, Riddle MA, et al. Low CFS 5HIAA and obsessions of violence report  of two cases[J].Psychiatry Res,1990,33:95

  [6] 刘建新,王晓峰,李拴德,等.立体定向手术对强迫症患者脑脊液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J].行为医学,2004,13(5):58

  [7] Swedo SE, Leonard HL, Kruesi MJ, et al. Cerebrospinal Fluid neurochemistr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2,49:29

  [8] Baumgarten HG, Grozdanovic Z. Role of serotonin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Br J Psychiatry,1998,35:13

  [9] Stein DJ, Montgomery SA, Kasper S. Predictors of response to pharmacotherapy with citalopram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2001,16(6):357

  [10] Szechtman H, Culver K, Eillam D. Role of dopamine system in OCD implications from a novel psychostimulatinduced amimal model[J].Pol J Pharmacol,1999,51(1):55

  [11] Barr LC, Goodman WK, McDougle CJ, et al. Tryptophan depletion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who respond to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4,51:309

  [12] Altemus M, Pigott T, Kalogerass KT, et al.Abnormalities in the regulation of vasopressin and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serotonin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2,49:9

  [13] Leckman JF, North W, Price L H, et al. Elevated Cerebrospinal Fluid Levels of Oxytoci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Comparison With Tourette's Syndrome and Healthy Controls[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94,51:782

  [14] Epperson CN, McDougle CJ, Price LH. Intranasal oxytocin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 Biol Psychiatry,1996,40:547

  [15] Schel DA, Cohen LS, Dimmock JA, et al. Postpartnm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a case series [J]. J Cli Psychiatry,1993,54:156

  [17] Epperson CN, McDougle CJ, Brown RM, et al.OCD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J].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New Research Abstract,1995,1(12):84

  [18] Bailly D, Servant D, Dewailly D, et al.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stimulation test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Biol Psychiatry,1994,35:143

  [19] Altemus M, Swedo SE, Leonard HL, et al.  Change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neurochemistry during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with clomipramine[J].Arch Gen Psychiatry,1994,51:794

  [20] Fossey MD, Lydiard RB, Ballenger JC, et al. cerebrospinal fluid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 and normal comparison subjects[J].Biol Psychiatry,1996,39:703

  [21] Friedman I, Dar R, Shilony E. Compulsivity and obsessionality in opioid addication[J].J Nerv Ment Dis,2000,188(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