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虎晓岷,尹晓涛,王家同
【关键词】 心理社会因素
A study on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suicidal behavior in suicide attemptors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psychosocial factors of suicidal behavior in suicide attemptors. METHODS: Ninety two suicide attemptors were assessed by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life event scale (LES)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and psychiatric diagnosis was made. The results were individually matched with control popul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y had higher scores in LES and HAMD and lower scores of social support. The major factors for their suicidal behavior included negative life events, subjective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CONCLUSION: Suicidal behaviors of suicide attemptors mostly result from intera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t is related with the 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individual constitutions. The suicide preventive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individuals exposed to multiple risk factors.
【Keywords】 suicide, attempted; suicidal behavior; psychosocial factor; casecontrol studies
【摘要】 目的: 探讨自杀未遂者产生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对92名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做出精神病学诊断,与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自杀未遂者在HAMD分数、过去一年内生活事件频数、生活事件紧张总值、负性生活事件分值、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的分值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有: 负性生活事件、主观社会支持、HAMD分值. 结论: 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自杀未遂;自杀行为;心理社会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0引言
自杀是人类重要的死亡原因,我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达28.7万,居世界首位[1]. 自杀未遂者是发生自杀死亡最危险的人群之一,其中25%有重复自杀行为[2]. 生活事件、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促发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而社会支持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对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一组自杀未遂者生活事件、抑郁状况和社会支持进行评定与比较,以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自杀行为的影响,为帮助自杀未遂者消除自杀意念,进行心理干预提供.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301/200501以服药、服毒、割腕或其他方式自杀未死亡者,92例. 另选同期住院的无自杀行为的患者,按1∶1配比设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自杀未遂组中男21例(22.8%),女71例(77.2%);对照组中男22例(23.9%),女70例(76.1%),两组间性别无差异(χ2=0.03, P>0.05). 自杀未遂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3.3±16.4)岁及(40.1±17.7)岁,两组间无差异(u=1.25, P>0.05). 两组在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住院日、门诊住院例数、职业、婚姻、文化程度、地域等均无差异(P>0.05).
1.2方法
使用自编的自杀未遂调查表了解一般人口学资料等. 使用社会支持量表[3],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方面进行评估. 使用生活事件量表[3],对1 a内所经历的生活事件进行评估,生活事件紧张总值=生活事件频数×刺激强度×持续时间. 使用Hamilton抑郁量表[3],对自杀未遂者的抑郁程度进行评价. 使用心理卫生筛选表[4],初步筛查自杀未遂者中的精神障碍患者. 使用DSMⅢR诊断结构式临床晤谈指导手册[5],对目标人进行轴Ⅰ精神障碍诊断. 由12名受过心专业培训的急诊临床医师和1名精神科主治医师,对自杀未遂组通过询问填写自杀未遂调查表,对照组患者了解相关情况,进行上述各项量表的评定,然后对心理卫生量表筛查阳性者家属了解其详细的病史情况,并对患者进行精神状况检查, 按DSMⅢR诊断标准做出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 排除其伤害目的非自我毁灭和自杀未遂致记忆、智能等意识活动障碍者. 测查时向被调查者说明研究的目的及被调查者的权利,并且患者或其合法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收集自杀未遂病例92例,18例急门诊病例,74例急住院病例,其中10例从急诊记录本中查得,采取访问调查方式填写调查表和多项心理问卷,余82例现场评定调查. 对照组92例,19例急门诊病例,73例急住院病例,调查过程同自杀未遂组.
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u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抑郁和精神疾病自杀未遂组中有42例(45.6%)符合DSMⅢR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抑郁20例(47.6%)、心境恶劣9例(21.4%)、乙醇依赖3例(7.1%)、焦虑症5例(11.9%)、脑器质性精神病2例(4.8%)、创伤后应激障碍1例(2.4%)和精神分裂症2例(4.8%). 在对照组中,符合DSMⅢR精神疾病诊断的只有11例(12.0%),其中抑郁4例(36.4%)、心境恶劣3例(27.3%),与自杀未遂组相比,只有抑郁和心境恶劣有差异(χ2=55.40, P<0.01). 其他,如乙醇依赖、焦虑症、脑器质性精神病等两组无差异. 对抑郁严重程度进行比较,按照HAMD分值,自杀未遂组HAMD分数18.7±11.9,对照组6.2±4.8,两组间有差异(u=9.32, P<0.01).
2.2生活事件评分自杀未遂组在最近1 a内有生活事件发生的频数和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分值、生活事件紧张总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ab 1). 表1自杀未遂者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量表评分(略)
2.3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比较自杀未遂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ab 2).表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略)
2.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自杀未遂组的HAMD分值(x1),过去1 a内生活事件频数(x2),正、负性生活事件(x3, x4),生活事件紧张总值(x5)、主观支持分值(x6),客观支持分值(x7),对支持利用度分值(x8)等8个因素为自变量,自杀行为为因变量(y)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在a=0.05的显著水平上筛选出影响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只有x1, x4, x6 三个自变量进入方程,结果提示负性生活事件、主观社会支持和HAMD分值对自杀行为产生主要影响. 由Beta可见,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主观社会支持和HAMD分值. 决定系数R2说明x1, x4, x6解释了y的大部分变异,同时提示尚存其他因素需进一步挖掘,即还有其他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自杀行为的产生(Tab 2,B为回归系数,Beta为标准回归系数).
3讨论
自杀行为受心理、社会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在自杀行为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选取已采取自杀行为的自杀未遂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量表测量被试产生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对象的选择较好地代表了该人群的总体特征情况,与对照组在相同的调查环境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克服了病例对照研究常见的偏倚. 本研究显示,在调查的自杀未遂组中符合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为45.6%,显著低于国外90%报道,而与国内40%~50%的报道相符[6,7]. 抑郁、心境恶劣、HAMD分数、过去1 a内生活事件频数、生活事件紧张总值、负性生活事件分值、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的分值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主观社会支持缺乏和抑郁严重程度是与自杀行为的发生高度相关的因素. 负性生活事件引起人们的心理压力,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个体既可能是一个应激事件,同时可能是促发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对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起到“扳机”样的作用[7-9],自杀未遂者经历了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紧张总值也比对照组高,提示负性生活事件的强度刺激对自杀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自杀形成的重要保护因素,在精神应激的状况下,良好的社会支持是社会心理刺激一个很好的缓冲系统,社会支持缺乏往往预示情感反应的结局不良,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应激时能从家庭、朋友和同事等处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本研究中自杀未遂者明显缺乏主观社会支持,说明自杀未遂者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度低,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较低. 自杀未遂组中抑郁为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且HAMD分数高于对照组,表明抑郁状况、抑郁症是导致自杀行为重要因素,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2,6,7,10]. 自杀行为是在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彼消此长的影响下,个人素质与应激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个人心理状态(抑郁、缺乏主观社会支持、人格和心理特质等)是自杀未遂行为的内因,达到一定强度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自杀未遂行为的诱发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针对性解决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危机因素,增加社会支持量,避免遭受负性生活事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摆脱困境的勇气,对急诊就诊的自杀未遂者进行心理评估和危机干预,都是减少自杀行为的有效措施.
【】
[1] Phillips MR, Li XY, Zhang YP, et al. Suicide rates in China 1995-99 [J]. Lancet, 2002;359:835-840.
[2] 刘连忠,肖水源. 自杀未遂者的随访研究[J]. 心理卫生杂志,2002;16(4):253-256.
Liu LZ, Xiao SY. A followup study of suicide attemptors [J]. Chin Ment Health J, 2002;16(4):253-256.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127,101,220-223.
[4] 沈渔. 精神病学[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237-238.
[5] Spitzer RL, Williams JBW. Instruction manual for th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ⅢR(SCID, 6/1/88 Revision)[S]. New York: Biometrics Research Dept.1987.
[6] Pitkala K, Lsometsa ET, Henriksson MM, et al. Elderly suicide in Finland [J]. Int Psychogeriatr, 2000;12(2):209-220.
[7] 李献云,许永臣,王玉萍,等. 地区综合诊治的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81-684.
Li XY, Xu YC, Wang YP,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erious suicide attempts treated in general hospitals [J]. Chin Menl Health J, 2002;16(10):681-684.
[8] 刘连忠,肖水源. 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自杀未遂者[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2):103-104.
Liu LZ, Xiao SY. Life events, social support and suicide attemptors [J]. J Clin Psychol Med, 2002;12(2):103-104.
[9] 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65-768.
Gao HS, Qu CY, Miao MH. Study on the related factors of suicidal ideation in college undergraduates [J]. Chin J Epidemiol, 2003;24(9):765-768.
[10] 倪晓慧,王家同,谭庆荣. 抑郁症共病因素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与回归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