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C基因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杨银学,魏军,张东,王立斌

【关键词】  腺瘤性息肉病

    【摘要】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的发生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突变密切相关. 大多数APC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在其下游形成提前的终止密码,使APC蛋白呈“截短”改变,从而导致APC蛋白功能的障碍. 该基因容易发生自发的胚系突变,在结肠直肠腺瘤演变为癌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APC基因;突变;腺瘤性息肉病

  1APC基因

  1.1概述1986年APC基因首次由Herrera在一位患有直肠肿瘤及智力缺陷的Gardner综合征的患者染色体上发现,该患者的5号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段缺失. 随后发现APC基因是FAP的致病基因. APC基因是一个很大的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全长含有一个8538 bp的开放式可读框架,共15个外显子,6个可变地表达. 其中第15外显子独自含有6571个bp,组成77%的编码区,是人类已知最大的外显子,它共编码2843个氨基酸. 转录产物mRNA分子为8.9 kb,在很多细胞和组织中均有表达. Miyoshi等根据在多种肿瘤(包括结肠直肠肿瘤)中常见杂合子5q21的缺失,将APC基因归为肿瘤抑制基因. 在微细胞融合技术中,通过向结肠癌细胞系中转染含5q21区的正常第5号染色体,可逆转该肿瘤的恶性表现. 然而一旦去除转染的第5号染色体,该细胞系又恢复了恶性行为,这表明5q21区确实存在着结肠癌的抑制基因. 另一方面,在FAP癌变患者中,5q21区高频发生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现象也支持了APC基因属于肿瘤抑制基因.

  1.2基因突变APC基因突变类型主要有点突变和框架移码突变,前者包括无义突变,错位突变和拼接错误,后者包括缺失和插入. APC基因突变有300多种,这些突变遍及整个基因,60%以上的突变位于第15号外显子的5′端. 其中密码子第1286~1513号之间的10%左右的编码区集中了约65%的体细胞突变,被称为突变密集区(MCR). 大部分突变属于错位突变,由缺失或1~8个碱基对的插入引起. 大约95%的突变结果是在下游形成提前的终止密码子,使APC蛋白呈截短改变,这可能削弱了APC蛋白固有的抑制细胞增殖功能,从而导致APC蛋白功能的障碍;Jarvinena等[1]认为这些APC截短蛋白可以结合于野生型APC蛋白,并对野生型蛋白具有显性负效应, 使之失活而导致肿瘤发生. 目前国内外关于APC基因突变的研究很多,不同的报道所选择的研究目的基因也大都不相同,但大部分以研究15号外显子突变为主. Miyaki等[2]报道日本人在MCR以密码子1260~1453段突变率最高;国内王艳等[3]报道在1339~1436密码子区域突变率最高,1260~1359密码子区域突变率最低;而高枫等[4]将1337~1453段分为两段,分别设计引物扩增,也证实了上述说法.

  1.3APC蛋白APC基因编码蛋白复合物可分成两个大区:羧基端区占75%,氨基端区占25%. 靠近氨基端的部分含有大量亮氨酸残基并具有与肌球蛋白、中间丝蛋白局部同源的序列;靠近羧基端的区域含有较多的丝氨酸残基、酸性氨基酸和脯氨酸残基. 这两个区域内存在螺旋螺旋(coiledcoils)结构,提示蛋白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APC蛋白的结合特性的研究提示,氨基端是同质寡聚反应的关键. 另外,起始的171个残基对复合物形成起主要作用,在这171个残基中,前45个残基又是关键. 大多数APC基因突变产生的蛋白为171残基之外的剪切所致. 一般说来,截去末端的蛋白仍保留继续寡聚的潜力,还可构成灭活复合物,这就从本质上说明了突变蛋白的优势效应. APC蛋白的主要作用是与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E钙黏附蛋白相互作用而影响细胞黏附及细胞间信号传递,是β连环蛋白的负性调节子. β连环蛋白基因位于3q21,编码蛋白分子质量约92 ku. 蛋白结构包含有α连环蛋白、APC和E钙黏附蛋白的结合位点. 高水平的β连环蛋白可通过GSK3β使得APC蛋白磷酸化,从而促进其对β连环蛋白的降解效率,使胞质内β连环蛋白水平保持在一种平衡状态. 通过对APC基因突变的研究,人们发现,部分APC基因MCR的突变,可导致APC蛋白虽能与β连环蛋白结合,但却不能降解β连环蛋白[5],提示在肿瘤发生中,APC基因突变的一个关键意义是失去对β连环蛋白的调节. 因为APC蛋白的β连环蛋白结合位点是高度保守的,证明突变型APC蛋白与β连环蛋白形成复合物的能力在肿瘤的发生中非常重要[6]. 此外,APC蛋白还结合微管,在细胞分裂和移动中起作用. APC可通过调控周期素依赖周期素激酶复合物的活性而调节细胞周期,它还通过诱导凋亡而介导其在结肠腺瘤发生中的作用,故被誉为结肠上皮完整性的分子性“门卫”(molecular "gatekeeper"). APC基因的突变可改变APC蛋白与β连环蛋白及E钙黏附蛋白之间的平衡,导致细胞细胞、细胞基质之间黏附作用以及接触抑制信号传递的改变,引起细胞分裂与细胞死亡之间的平衡失调,以致生长失控,成为结直肠癌的一个限速的分子因素[7].

  2APC基因突变和FAP的发生

  APC基因常见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人类体细胞染色体为2倍体. FAP患者遗传一条突变APC基因,保留一条正常的等位基因. 不同于典型的孟德尔遗传疾病,只要保留的正常APC等位基因发生突变,则出现多发性息肉. 有79% FAP患者保留的正常APC等位基因发生突变[8]. Nagase等发现约80%家族有APC基因突变. 对其中176例突变进行分析,发现98%以上的突变可导致APC蛋白截短,这些突变分别表现为为无义突变(33%)、小插入(6%)或缺失(55%). Miyoshi等[9]分别使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法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法(PCRSSCP),在检测FAP患者中APC基因突变与病理类型之间关系时发现,虽然FAP轻中度腺瘤存在着APC基因的胚系突变,但APC基因的LOH发生率却极低. 然而自重度腺瘤向黏膜内癌侵润的各病理类型中,LOH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而且在侵润癌中,观察到了APC基因胚系突变与LOH同存的现象. 这些现象表明了APC突变基因的杂合子状态足以使FAP早中期腺瘤的形成,而APC基因突变加上杂合性丢失,则与向癌的进一步转化有关.

  此外,突变定位与FAP的临床表现也有一定联系. 研究发现,APC基因最靠近5′端的突变(在外显子4或更近侧)产生轻型肿瘤表型,而靠近3′端MCR的突变产生重型表型[10]. 带状瘤与15号外显子的1445~1578密码子之间的突变有关,其近侧的突变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CHRPE)为阴性,而远侧的突变(在密码子463~1387之间)CHRPE为阳性;在密码子1403~1578之间的截短型突变与Gardner综合征有关;而另外一种缩减型息肉病(attenuated FAP,AFAP)患者的突变常位于APC基因第3,4号外显子的5′末端和密码子1578的3′端[11]. 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联可以用正常APC分子间的二聚体作用来解释. 远侧的突变靠近3′端,产生一段较少截短的蛋白质,可与野生型APC蛋白质结合并干扰其功能(即显性负效应);而靠近5′端的突变产生严重截短的蛋白质,不能二聚体化,使野生型蛋白质保持正常功能. 除该病表现的差异外,息肉数目也与突变位点有一定联系. 通常认为,息肉数目1000以下为稀疏型,数目在5000以上为密集型. 密码子1249附近的突变及密码子1465远端突变与稀疏型有关,而密码子1250与1330之间的突变与密集型有关. 此外,密码子1309点突变与胃肠道症状较早出现有关.

  虽然APC基因突变直接导致FAP发生,但其意义不只限于FAP病,在非FAP的散发性结直肠肿瘤中同样观察到了APC基因的突变[12]. 这表明APC基因突变不仅与FAP发生有关,而且涉及非FAP的散发性结直肠肿瘤. 并且,APC基因突变发生于小于1 cm腺瘤的事实,提示APC基因突变是结直肠肿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3APC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APC基因突变,可筛选出FAP家族成员高危患者,也可用于评估结直肠癌的疗效和预后,所以检测APC基因变化对预防、早期诊断及早期结直肠癌具有重大意义[13]. 检测APC基因突变的方法报道较多,大致分为3类. 第1类,直接序列分析,PCRSSCP法. 检测APC基因高度多态性DNA标记,不必对整个庞大的APC基因所有外显子进行检测[14]. 应用微卫星多态性标记进行LOH分析是目前抑癌基因定位和等位基因丢失研究中最经常采用的方法. APC基因等位丢失亦常出现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LOH发生率为35%~45%[15]. 此类方法适合于较小片段基因(100~500 bp)突变的检测,对APC基因需分成40个相互重叠的片段来检测,费时,费力. 第2类,包括异源脱氧核糖核酸分子(DNA)分析法(Hdxa)和错配化学清除/羟胺锇酸酐(CCM/HOT)等. 一次可检测较大片段的DNA,减少受检片段,如CCM/HOT法使之降到25个片段. 然而,仍要对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需较大片段的序列分析来确定,对APC基因检测也非简便的方法. 第3类,是针对基因突变产生终止密码而表达不全蛋白质(截短蛋白质)来设计的. 如体外合成蛋白质试验(IVSP法)和蓝/白选择试验,可以检测大片段的DNA或RNA,又能选择性发现产生终止密码的突变,与蓝/白选择试验不同的是,IVSP法还可根据不全蛋白大小来确定突变的位点. 通过对APC基因进行体外合成蛋白质及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的测定,可以更有效地检测到不能被PCRSSCP法所检测到的APC基因突变.

  总之,由于APC基因突变与FAP早期发生密切相关,且FAP具有较高的遗传倾向,这种疾病如果不加治疗,其恶变率几乎达到100%,所以对APC基因的定位及其功能的研究对于FA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16]. 如果说最初APC基因的发现为FAP的分子诊断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则目前APC基因的研究进展正使针对这种疾病的分子诊断方法成为可能. 相信通过对APC基因的进一步研究,不仅会有更实用的基因检测诊断方法问世,而且可能得到针对肿瘤发生机制的特异性基因治疗方法.

  【】

  [1] Jarvinena HJ, Peltomakib P. The complex genotypephenotype relationship in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J].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4;16(1):5-8.

  [2] Miyaki M, Konishi M, KikuchiYanoshita R, et al.Characteristic of somatic mutation of the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gene in colorectal tumors[J]. Cancer Res,1992;54:3011-3020.

  [3] 王艳,刘士良,郝冬梅,等. 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检测大肠腺瘤及大肠癌APC基因突变[J].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4):284-286.

  [4] 高枫,梁君林,李卫,等. PCRSSCP法检测大肠肿瘤APC基因MCR区段基因突变[J]. 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0;6(4):1-5.

  [5] Peifer M. Regulating cell proliferation: As easy as APC[J]. Science, 1996; 272(5264):974-975.

  [6] Gumbiner BM. Carcinogenesis: A balance between betaadhering and APC [J]. Curr Biol, 1997;7(7):443.

  [7] 马宗源,李祺福. APC蛋白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细胞骨架的关系[J]. 生命,2004;16(1):16-18.

  [8] Miyaki M,Seki M,Okasmoto M,et al. Genetic change and histopathological types in colonrectal patients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J]. Cancer Res, 1990;50:7166.

  [9] Miyoshi Y,Ando H,HagaseH,et al.Germline mutation of APC gene in 53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patients[J]. Proc Natl Sci USA,1992;89:4452-4456.

  [10] 刘晓蓉,单祥年,Friedl W,等. 应用蛋白截短技术检测APC基因胚系突变[J]. 遗传学报,2005;32(9):903-908.

  [11] Wallisa YL, Morton DG, McKeonn CM, et al. Molecular analysis of the APC gene in 205 families: Extended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s in FAP and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APC amino acid changes in colorectal cancer predisposition[J]. J Med Genet, 1999;36(1):14-20.

  [12] Charames GS, Cheng H, Gilpin CA, et al. A novel aberrant splice site mutation in the APC gene[J]. J Med Genet, 2002;39:754-757.

  [13] Bjork J, Akerbrant H, Iselius L, et al. Periampullary adenomas and adenocarcinomas in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Cumulative risks and APC gene mutations[J]. Gastroenterology, 2001;121:1127-1135.

  [14] 程蕾,王慧萍,来茂德,等. 结直肠腺瘤的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与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J]. 遗传,2003;26(1):1-7.

  [15] Ukarmoto M,Saraki M,Sngio K,et al.Loss of constitutional heterozygosis in colon carcinoma from patients with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J]. Nature,1988;331:276-281.

  [16] Church J,Kiringoda R,La Guardia L. Inherited colorectal cancer regist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State of the Union[J]. Dis Colon Rectum, 2004;47(5):674-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