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切开挂线术治疗肛旁脓肿97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脓肿
【关键词】 脓肿,肛周;切开挂线术,改良;低切高挂术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992/2004有完整记载的病例选出男性患者143例,年龄19~79岁,其中坐骨直肠窝脓肿125例,骨盆直肠窝脓肿18例. 对其中41例坐骨直肠窝脓肿和5例骨盆直肠窝脓肿采用低切高挂术式,对84例坐骨直肠窝脓肿和13例骨盆直肠窝脓肿采用了我们自己设计的改良切开挂线术式.
1.2方法
改良切开挂线术手术步骤: ① 术前晚全流饮食,术晨禁饮食,常规清洁灌肠. ② 手术采用骶管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③ 常规消毒肛周皮肤及肛管、直肠末端黏膜,并铺无菌巾. ④ 在脓肿部位自肛缘外1.0~1.5 cm作放射状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外扩约肌浅层. ⑤ 用大止血钳自外扩约肌外侧钝性分离进入脓腔,并用食指进入脓腔扩开所有脓腔间隔,使脓液彻底引流干净. ⑥ 用刮匙搔刮脓腔,并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⑦ 用干净大止血钳将内括约肌与外扩约肌深层及耻骨直肠肌钝性分离,形成人为隧道并在其顶端与脓腔相通. ⑧ 探查内口,在内口处作直径1.0 cm左右纵形椭圆形切口,切除内口黏膜组织. ⑨ 用“00”肠线将内口切口处黏膜及内括约肌所形成的缺损行纵向缝合,其目的是关闭内口. ⑩ 将橡皮筋从内括约肌间隧道导入进入顶端后绕向脓腔顶端自脓腔导出,并拉紧结扎. 最后修整创缘及引流通道,达到充分引流的目的;检查无出血后在肛管及直肠内放置用庆大霉素纱布条包裹的肛管一根,以减轻因直肠内压过高对缝合内口的影响. 在肛管外创口用明胶海绵、凡士林纱条填塞,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术后次日开始换药,禁食3 d后拔除肛管.
2结果
近期疗效: 97例改良切开挂线术平均住院23.5 d. 术后肛门疼痛97例,无术后大出血,急性尿潴留1例. 46例低切高挂术一组,平均住院日为41.9 d,术后肛门疼痛46例,术后大出血2例,急性尿潴留3例. 远期疗效: 我们对术后患者1~7 a进行随访,低切高挂术复发2例(4.4%);肛门口轻度收缩无力及肛门口潮湿者5例(10.9%),每位术后患者肛管均遗留有缺损(即钥匙孔). 改良切开挂线术有3例复发(3.1%),术后无肛门收缩无力及肛门口潮湿者,患者无肛管缺损(即钥匙孔).
3讨论
近年来对于肛瘘、肛旁脓肿的手术,如何达到既完成手术又使其创伤小、尽量保持肛管的完整性. 既达到治疗目的,又使肛管功能尽可能不受损伤,治疗时间短,复发率低的目的,一直是我们追求及研究的目标.
改良切开挂线术主要目的是保护内括约肌及肛管皮肤的完整性. 如果在手术中切断内括约肌,起码对排便逆向反射有影响,对长期维持肛管静压有影响. 有人证明外扩约肌麻痹后,肛压无实质性变化[1-3]. 传统低切高挂术往往损伤了肛管皮肤及内括约肌,从理论上讲对肛门自制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我们对46例肛旁脓肿采用了低切高挂术,有5例患者术后出现肛门潮湿,不知不觉内裤染有大便. 还有部分患者出现肛管排气较术前难控制,这些足可证明上述论点. 低切高挂术,使创口直接与直肠末端相通,受污染机会增加,结果使创口延缓愈合. 改良切开挂线术由于未切开肛管皮肤及切断内括约肌,使肛管完整. 因此术后未出现肛门口潮湿,排便功能未受任何影响,肛管排气功能未受影响[2,3]. 为避免术后肛瘘形成,我们还通过彻底分开脓腔间隔,并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刮匙搔刮干净,对于内口的处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术后肛瘘是否形成.
我国近年来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基础上,吸收了医学的成果,通过长期临床研究,提出了低切高挂术. 该术式强调彻底准确地处理内口,引流通畅及慢性勒割作用. 如疗程长,对肛门自制功能有损害,即不能保持原有肛管的完整性. 仍有近5%的复发率. 而改良切开挂线术基本解决了上述问题. 即肛门自制功能不受损害,保持了肛管的完整性;复发率低. 因此我们认为治疗坐骨直肠窝及骨盆直肠窝脓肿用改良切开挂线术术式,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完善及推广.
【】
[1] 杨珍宝,董顺芳. 肛周脓肿的术式讨论[J].肛肠病杂志,2003;23(5):24.
[2] 杨向东,张峰,安敏,等. 肛周脓肿的研究进展[J]. 中国肛肠病杂志,2002;22(5):36.
[3] 戴秀臣,陈超,赵丽忠.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174例治疗[J]. 中国肛肠病杂志,2005;2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