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脑卒中的体温变化的初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入院后准确测量腋窝体温,并在1周内把体温≥37.5℃的变化分为3组:A组,37.5℃~38.5℃;B组,38.6℃~39℃;C组,≥39℃。男54例,女33例,年龄31~82岁,平均57±14.3岁。脑出血59例(基底节区26例,脑干19例,桥脑7例,额、颞、顶、枕叶7例),出血量9.5~92.6ml,脑梗死28例(均为大面积)。1周内死亡68例,1周后死亡11例,存活8例。并发感染67例。
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或MR证实。
3 原因判断标准
(1)感染,发病后出现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系统感染的症状及体征,并有相应的辅助检查支持。(2)中枢热:患者同时有间脑受损的证据,有两种表现:一种见于急性发病后24h内出现体温升高,达39℃以上持续不退,病人昏迷、去大脑强直、出汗、肢体发凉,常在几天内死亡。另一种为持久的中枢热,病人可有昏迷、双侧锥体束征、阵发性大汗、瞳孔大小多变、血压波动不稳、血糖升高等。(3)吸收热:无间脑病损又无合并感染的症状,发病后3~10天左右出现,体温在38℃左右的中等热或低热。(4)脱水热:病程中由于使用大量的脱水剂而忽略水、电解质平衡,出现脱水征,病人表现有发热,神志变化等,实验室检查支持而予补等渗葡萄糖水或用等渗盐水与5%葡萄糖液按1∶3配制点滴治疗有效。(5)再出血,病程中病情出现反复,且之后出现发热,腰穿证实有新鲜出血。
4 结果
根据以上标准判定,本组87例患者中,感染占67例,中枢热占32例,吸收热占8例,再出血6例,脱水热1例。其中以感染所占比例最大,而感染中又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其次为泌尿系感染。当然,本结果判定不排除其中有病因重叠的可能,如中枢热患者可能合并感染发热,此需临床医生仔细观察及判断。
5 讨论
脑血管疾病合并发热的原因很多。有资料报道,急性期合并发热者约占40%[4],而以合并感染引起体温升高最为常见。脑血管病急性期尤其是昏迷患者,由于咳嗽少、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畅,食物及呕吐物误吸,口腔卫生差,加之全身状况差,脑的整体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供血不足,很容易发生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也有的患者,由于过去有尿路感染或曾行导尿术或留置导尿管,于发病后并发尿路感染,口腔卫生不佳可引起口腔炎,因护理不当可引起褥疮等。故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时,预防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另一种引起发热的原因是中枢热,中枢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病变所引起的发热。
脑室出血或严重的脑出血引起的在24h内出现的高热,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较低;而另一种为较持续的发热,并有间脑受损的证据,可能由于较轻微的脑出血直接影响或由于动脉痉挛等间接影响。还有一种发热的原因是吸收热,它是由于出血后破坏的红细胞成分被吸收入血时所引起的反应,体温不很高,主要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或轻症脑出血的患者。再有一种发热的原因是再出血,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若不注意卧床时间的限制而过早活动,可发生再出血,患者除头痛及颈项强直等表现有反复外,有的患者可合并发热,可经腰穿或CT证实。此外,由于忽略了水、电解质的平衡而过度脱水,可导致细胞内脱水而引起发热,不常见但仍需引起重视。 当然,脑血管疾病的急性期时并发热的原因尚有:如通风不良也有可能引起低热,此外,有些患者在治疗感染时经使用大量抗生素后感染症状消失而体温不降或甚至更高,应考虑到药物热的可能。
影响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因素众多,包括年龄、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高血压、高血糖、心肺肾合并症及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癫痫等并发症和及时有效的治疗等。对体温是否影响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已见文献报道。
动物实验已证实[5]体温变化影响脑梗死的病死率,但对人类脑梗死的影响仍不明确,体温升高对急性脑梗死短期致残率有直接影响,对其病死率也有明显影响。亚低温对脑梗死有保护作用已得到证实[6]。 观察结果:体温<37.5℃组的脑卒中患者以轻型居多,体温≥37.5℃组的脑卒中患者则以重型较多见。同时,本研究发现,体温≥37.5℃组的结局和死亡均与体温<37.5℃组差别很大。伴发疾病、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其死亡率也高。在本研究中发现体温升高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的严重程度、病死率方面结局较差的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确确实实存在。
有报道认为[4],脑梗死后72h体温升高者病死率明显增高,但24h内体温升高病残率更高,本研究发现1周内体温升高者,其病死率和病残率也升高。
患者在脑卒中分型构成方面没有区别,但是体温≥37.5℃组在卒中后临床表现较体温<37.5℃组的患者要严重,伴发病评分较重及神经功能缺损较重。提示体温升高与卒中后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已经影响到了卒中患者在卒中后的结局。
在较严重的脑卒中患者当中,无论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都会出现体温上升,而且体温上升是在患者表现出脑卒中临床症状后数小时才出现的,因而推测体温升高是由于脑梗死或脑出血及病灶的大小引起的,随后的病灶坏死和水肿可能也有重要作用。也有推测体温升高与病灶大小有关。体温升高与较大的梗死灶、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之间存在着独立的关系。
急性脑梗死存在“缺血性半暗带”,体温对此区神经元的存活有明显影响[4,7]。(1)兴奋神经元递质释放。缺血期间体温升高可增加谷氨酸、α-氨酪酸的释放,同时还可使甘氨酸的释放量加倍,神经兴奋毒性指数明显升高,而且随着体温的升高,神经递质的释放量递增。(2)血脑屏障的变化。在脑缺血模型中,体温升高可使血浆蛋白经血脑屏障微血管外渗现象明显加重。(3)细胞骨架的降解。动物实验发现,缺血期间体温升高可导致皮质锥体细胞于再灌注后出现明显血浆蛋白水解,并出现不可逆的形态学改变。(4)缺血性去极化。体温升高可以加剧缺血神经元的去极化,使梗死体积增大。(5)脑代谢的改变。体温越高,脑组织细胞内酸中毒的程度越重,ATP与磷酸肌酸水平的恢复受到影响,同时,脑缺血时体温升高可加重脑缺血所致的钙和钙依赖蛋白激酶Ⅱ受抑制的程度。从而促进了神经元的死亡。
急性脑梗死体温升高常见于:(1)脑梗死合并感染。脑梗死后神经调节功能下降,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排尿功能及吞咽功能发生障碍,易出现坠积性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皮肤褥疮等体温升高。(2)当脑梗死病灶或其产生的脑水肿影响到脑干体温调节中枢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出现体温升高,脑梗死后24h内体温高热而其后体温不高,多为梗死体积大和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所致。
总之,脑梗死后体温升高可使患者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增加,故临床上必须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预防体温的升高,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使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Wang等[8]发现,在控制了能影响卒中结局的其他临床指标后,体温对于脑梗死患者近期、长期病死率来讲都是一个独立的指标。
但是,体温升高会出现卒中后结局较差的机制目前仍然不是十分清楚。卒中后处于可逆性损害状态的脑组织被认为与卒中后体温有关。已有几种假设被提出来以解释卒中后体温升高的结果,包括神经递质增高(如谷氨酸、r-氨基丁酸、氨基乙酸等)、自由基升高以及对体温敏感的血脑屏障等。体温对脑内代谢有着很大的影响,动物实验已证明,大脑梗死后,体内的ATP、磷酸肌酸、钙/钙调蛋白激酶Ⅱ的水平会由于体温波动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进行过有关体温与卒中结局之间关系的研究。在人体卒中后进行的相关研究中,体温升高与卒中结局之间存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广泛的研究。
【】
1 周北凡,张红叶,武阳丰,等.90年代初我国心脑血管病总体形势和特点.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4):145-149,
2 王逢强,丁春梅,柳青.脑卒中的严重性与卒中后体温之间的关系.临床荟萃,2004,19(19):1107-1108.
3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5.
4 陈立云,黄如训.体温与人类卒中预后的关系.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2):101-103.
5 Ditrich WD,Brsto R,Valdes I,et al.Effects of normothermic versus mild hyperthermic forebrain ischemia in rats.Stroke,1990,21:1318-1320.
6 田国萍,吴丽华,王静,等.亚低温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10):601-602.
7 李贵达,韩其琴,姬云.急性脑血管病后发热对预后的影响.神经疾病杂志,2002,2(6):370-371.
8 Wang Y,Lim LL,Levi C,et al.Influence of admission body temperature on stroke mortality.Stroke,2000,31(2):40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