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叶春香,郗杭丽,陈秋 时间:2010-07-12
[摘要]  本文初步探讨了传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常见危险因素包括物理性、生物性和社会心理因素,常常发生在护理操作前、操作中及操作后。发生职业暴露原因与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规程时不规范及护理技术水平偏低有关。笔者认为,应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提高护士的心理承受能力,、科室应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支持系统,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到最低。
   
  [关键词]  传染病;护理;职业暴露;对策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淋病、梅毒、艾滋病及发病趋势也在增加。因此,传染科病房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危险性相应增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险,应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1]。

  1  常见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2]。美国CDC报道,有1758名医务人员做过HIV抗体检查,有26名HIV抗体阳性(1.5%),其中3名曾不慎被HIV污染针头刺伤过皮肤。英国有1名护士不慎将带HIV患者血针头刺伤过自己的手指后HIV抗体阳性[3]。

  1.2  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1.3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护士工作较琐碎,频繁倒班,易造成身心疲惫;另外,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2  常见发生环节

  2.1  操作前  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皮肤上带有许多细菌、病毒,若遇意外损伤易感染。传染病房内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细菌和病毒,使医护人员易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传染性疾病。

  2.2  操作中  在临床护理中,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及输液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职业暴露。

  2.3  操作后  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弃物处置,分类、标识、处置不规范。

  3  发生职业暴露原因

  3.1  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规程时不规范  对执行规章制度松懈、怠慢,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

  3.2  护理技术水平偏低,业务知识较缺乏  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良操作习惯,不采纳及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

  3.3  生理、心理、社会原因  护理人员的工作繁忙,频繁的倒班,造成生物钟紊乱。同时护士又承担社会职能(婚育等)易造成身心疲惫,使护士机体抵抗力下降。为了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有时接触传染病患者时,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4  防范措施

  4.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各种疾病理论学习,使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了如指掌,提高护士应急能力,使工作有条不紊,以最优化的方式参与工作,并实现工作目标,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4.2  强化安全质量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护士长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对个别护士经常发生针刺伤的,要找出原因,给予人文关怀的同时纠正其不良习惯性操作行为。建立各种废用医疗物品分类标识放置,专人清点回收,设立锐器收集箱。

  4.3  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  认真进行环境因素和作业风险评价,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 min紫外线空气消毒。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4.4  、科室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支持系统  增强护士之间支持系统,对受伤护士给予人文关怀,以减轻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呼吁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对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4]。

  4.5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沉着冷静。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的涵养,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

  1  薛芬,李新,马梅.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65.

  2  杨华明,易滨.医院消毒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284.

  3  魏承毓,张汉民,李遂初,等.实用流行病学.兰州:甘肃技术出版社,1989,541-560.

  4  陆连芬,孙慧娟,杨国真.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1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