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成分血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蒋连霞 时间:2010-07-12
[摘  要] 成分输血有减少副作用、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减少心血管的负荷,节约血源,减少血源传染病的发生等优点,值得全面推广,同时,也要杜绝不合理使用成分血的现象,树立新的成分输血观念。即:缺什么、补什么的观念。

  [关键词] 成分输血;副反应;理论依据;优点

  18世纪初,英国医生Blundell首先将人的血液输给大出血的产妇获得成功,开创了输血疗法的先河。1900年Landsteiner医生发现ABO血型系统以来,使输血疗法进一步完善。目前,输血作为临床的一种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输血确实有很多重要作用,如为急性失血及急性溶血者补充血容量,维持生命指征;为严重贫血患者改善携氧及血液运输功能;对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的患者,输入新鲜血小板或粒细胞,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对血浆蛋白减少的患者,输入血浆蛋白可改善其全身机能等等。但是,目前有很多医疗单位都用输全血法进行输血治疗,这样不考虑患者的特殊需要,一律输用全血的方法,不但浪费血源,人为地造成血库血源紧张,更重要的是增加很多不必要的输血反应发生。

  1  成分输血的理论

  依据实验证实,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温度是不相同的:红细胞一般为(4±2) ℃,白细胞和血小板为(22±2) ℃,新鲜冰冻血浆为-30 ℃以下。为了使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必须将各种血液成分分离,按各自的保存条件予以保存。一般说来,血液保养液提供的保存期是针对(4±2) ℃保存条件下的红细胞输入受者体内后存活率≥70%的标准而言的。现有的ACD?A或CPDA保养液提供的保存期是35 d,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质量标准要求。离体后于(4±2) ℃保存的白细胞5 h~7 h即失去功能,3 d开始溶解,5 d基本上全呈破碎状,但细胞上广泛分布的人白细胞抗原(HLA)抗原性依然存在。既往输过血或多次妊娠已产生HLA抗体的患者,应用此种血液制品后可引起非溶性输血反应。离体后与(4±2) ℃保存的血小板12 h即失去功能,24 h即有明显被破坏的迹象。主要原因是血小板遇冷后在形态上发生变化,由盘状变为球状,容易聚集和破坏,输入人体后,其存活期短,但其表面携带的抗原性依然存在。血小板表面有三种抗原:ABO、HLA?Ⅰ类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其中HLA?Ⅰ类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在(22±2) ℃条件下,国产袋可保存1 d~3 d,进口袋可保存5 d~7 d。离体后6 h凝血因子的数量及活性即开始降低,尤其是不稳定的Ⅴ(第五)和Ⅷ(第八)因子,但在-30 ℃以下所有凝血因子均可保存1 a。所以,富含凝血因子的新鲜冰冻血浆的制备要在采血后6 h内完成。即使(4±2) ℃保存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完好,但200 ml全血中含有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达不到临床上的最低治疗剂量(仅为1/10治疗剂量)。白细胞和血小板最低治疗剂量的绝对数分别为1×1010个和2.5×1011个。

  2  成分输血的优点

  避免不需要的血液成分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或产生免疫反应。例如,一个贫血的患者,其中需要红血球,如给其输入全血,则其中的白细胞使受血者产生免疫抗体的机会是红细胞3倍,因为白细胞除了具有红细胞血型抗原外,还具有白细胞本身所特有的抗原和与其他组织共有的、抗原性最强的组织相溶性抗原(MHS),而血小板的抗原又比白细胞抗原复杂得多。此外,很多血库储血平均时间都在7 d以上,这时库存全血中的白细胞、血小板均已死亡,输入患者体内只会增加发生发热、引起免疫反应(因其免疫原性不会因细胞死亡而消失),形成微聚物引起副作用外,已经失去了生物作用。每次输注因减去了患者不需要补充(不缺乏)的部分,因而可增多需要补充成分,提高了疗效;可减少输入体积,因而减轻了心血管的负荷;节约用血,做到一血多用,可缓和库血血源紧缺的状况;除红细胞外,可从同一供血者多次取血,缩短供血间隔时间,而对血友病、血小板缺乏症等需要反复输注的患者,给同一患者用同一供血者的血液成分,可延迟或减轻免疫反应的发生;减少供血源、减少血源传染病的发生。

  3  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及其优点

  3.1  浓缩红细胞可用离心法或沉淀法制得,在常规血库中保存  优点:一是因浓缩红细胞的容量仅为全血的一半,因而减少输血后心血管循环超负荷的危险。二是除去大部分血浆后,减少了由血浆、血型物质引起的发热、过敏等反应发生。三是减少了血浆中Na+、K+、NH3-、乳酸、柠檬酸盐的含量,适用于有心脏、肝脏、肾脏疾病的患者输用。

  3.2  代血浆血用人工血浆与红细胞混合而成  优点:同时具有提高运氧能力和补充血容量的作用;因血浆及血小板基本除去,如操作得当,白细胞亦被基本除去,故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机会比全血少;分离出的血浆可用于制备血浆蛋白制品。

  3.3  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可用离心法、沉降法、过滤法制得  优点是除去血液中的白细胞,可避免因白细胞凝集所致的发热反应及避免受血者产生白细胞抗体。

  3.4  浓缩血小板血浆用梯度离心法制取  优点是含有高浓度的血小板,能提高疗效。

  3.5  洗涤红细胞用等渗盐水将红细胞洗涤数次后使用  优点:一是血浆、白细胞、血小板已基本除去,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机会极少;二是如果洗涤的为O型红细胞,因除去了抗A、抗B凝集素,所以,可输给任何ABO血型的患者。

  4  输全血方法可能产生的缺陷

  免疫性过敏反应与免疫性溶血反应,多是因为输入一些无必要的血液成分(抗原)而引起;发热反应,多因输入死亡的白细胞、血小板而引起。(因血液在4 ℃~6 ℃库存天后,白细胞、血小板全部死亡);非心源性肺水肿,因白细胞发生凝集后堆积于肺毛细血管而引起;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多因输入HLA抗原引起,此抗原大量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中;微聚物形成所致的反应,多因输入库存1周后的全血所引起。全血库存1周后,白细胞的核和血小板形成约20 μm~80μm大小的凝聚物,若大量输入,则会发生肺功能不全。

  5  成分输血中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生旧的输血观念未变,他们认为全血“全”,出什么,补什么。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没有全血就输“红细胞+FFP[1]”以达到输“全血”的目的。许多医生给患者输注FFP是为了扩张血容量、增加营养、增强免疫力,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冒很大风险。扩张血容量可以用其他胶体溶液,增加营养可以用氨基酸、脂肪乳等,增强免疫力可以用丙种球蛋白,这样做不仅效果好,而且没有风险;个别输血科或血库不能或不愿抵制这种不合理要求,或者出于利益的考虑,而主动搭配FFP;血站、输血科有富裕的FFP供应。成分输血的目的是:一血多用,节约血源;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发生。FFP与红细胞搭配使用或者把FFP当作扩容剂、营养液、免疫增强剂来使用,都是不合理应用[2]。这种用法不仅违反了成分输血的宗旨与原则,不能达到成分输血的目的,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大大增加了经输血传播疾病的概率。

  6  讨论

  全血是制备成分血的原料,它能同时制备出红细胞、FFP、冷沉淀等各种成分,因此,推行成分输血能做到一血多用,显著地节省了血液资源[3]。成分血具有高纯度(成分相对单一)、高浓度、体积小等特点[4],故能提高输血疗效,减少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减少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节约血源等优点,是今后输血疗法的方向,同时,也要杜绝不合理使用成分血的现象,树立新的成分输血观念——缺什么,补什么的观念。

  :

  [1]  单闯.新鲜冰冻血浆临床应用新观念[J].实用医学,2003,15(9):583?585.

  [2]  Medical Directors AdvisoryCommittee, National Blood Transfusion Council.Guideline for the use of fresh frozen plasma [J].S Afr Med J,1998,88(10):1344?1347.

  [3]   石丽娟,吕素梅,朱丽莉.洛阳市成分输血的现状与发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5(1):45?46.

  [4]   高秀展,刘成林.临床应用成分输血分析讨论[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24(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