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针抽吸活检术诊断脾结核
[关键词] 脾结核;细针抽吸;诊断
Diangnosing Splenic Tuberculosis through Biopsy Operation with Thin Needle Pumping
Key words:Splenic tuberculosis;Pumping with thin needle; Diagnose脾结核发病较少见,临床症状表现也不典型,常易误诊为其他病变如淋巴瘤、脓肿等,影像表现未见特异征象,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脾结核临床特点、影像表现进行介绍,特别是在B超或CT引导下的细针抽吸活检术应用,旨在提高对本病认识、及时正确诊断,避免误诊。
1 病例报告
例1男,32岁。因发热、咳嗽、咳痰,右侧腋部淋巴结肿大入院。胸片示:双肺野散在多发结节、小点状阴影、右侧肺门影增大。结核菌素试验(+),实验室检查,ESR:36 mm/h,Hb:98 g/L,痰涂片阴性。腹部超声提示:脾大、形态规整、脾实质内回声不均质,可探及多个散在的欠规则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大者31 mm×27 mm,小者7 mm×9 mm。大者低回声区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呈“虫蚀样”改变,脾门区可见类圆形低回声结节,大小约25 mm×29 mm,其中心亦见小片状无回声暗区。彩色多普勒提示,脾内低回声区无明显血流信号,脾内的血管无受压变形。超声诊断:脾多发占位病变,淋巴瘤可能性大;脾门区淋巴结肿大。肝脾CT扫描提示:脾脏增大,内有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考虑:淋巴瘤、血管瘤。B超引导下脾内病变细针抽吸(18-21G)活检,抽取组织分别行脱落细胞学和组织病检查。病理:脾结核。临床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并脾脏结核,予以规范抗结核,1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6个月复查肺及脾脏病变皆有明显吸收好转,随访观察18个月,无复发。例2女,54岁,农民,因发热、畏寒、头晕、乏力3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8.5 ℃,脉搏103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26/84 mmHg,神志清、精神欠佳、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软、全腹无压痛及腹肌紧张,肝肋下1.5 cm,质软;脾肋下2.6 cm,质中。脑积液检查示:无色透明、压力稍高、糖增高、蛋白质正常、氯化物降低。肝肾功能正常、肥达?外裴氏试验(-)。WBC 2.8×109/L。腹部B超:脾脏肿大,脾实质内见多个大小不低回声团块,大的包块内有不规则液性暗区,可见小的结节状高回声,脾蒂部见强弱不等回声团块回声。超声多普勒提示团块周围有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低回声区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脾肿瘤,性质待定。CT所见:脾脏增大,内有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内见液化坏死区,并见点片状钙化灶。超声引导下细针经皮脾穿刺活捡,病理因取材过少,无法作切片,穿刺涂片脱落细胞学抗酸染色找到抗酸杆菌。经支持治疗后行脾切除术,术中见:脾脏明显增大、增厚,遍布大小不等干酪样结节,脾上极有脓肿,胃底、膈肌、脾脏间有一4 cm×4 cm×7 cm大小干酪样团块。脾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胰尾质地稍硬,与脾蒂粘连、增粗,行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脾结核,经抗痨治疗10个月痊愈。例3男,21岁。因不规则发热,伴消瘦、乏力2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 ℃,无咳嗽、咳痰、左侧腰背部疼痛不适,入院前用过青霉素等抗生素无效,否认结核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8.2 ℃,心率95次/min,BP 120/67 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未发现异常,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WBC 8.0×109/L,N 0.69,L 0.24,RBC 0.75×1012/L,血红蛋白86 g/L;丙氨酸转氨酶正常,r?谷酰转肽酶194 U/L,白蛋白36 g/L,球蛋白41.1 g/L。腹部B超提示:脾脏肿大,实质内多发低密度回声,散在点片状无回声区;超声多普勒提示低回声区未见血流信号。CT检查:脾脏多发性占位并腹腔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无强化。MRI检查: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B超引导下脾内病变细针抽吸活捡术:抽取组织分别行脱落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脾结核伴干酪性坏死。术后给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保守治疗,半个月后,体温正常,好转出院,随访观察10个月无复发。
2 讨论
结核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近年来有蔓延之势,约90%的病例原发在肺部。病变主要在脾脏的结核病灶很少见,国内大多为个别病案报道[1~3],这是因为脾脏是一个较大的网状内皮系统,即使有结核菌随血流侵入脾脏,也不易生长繁殖与扩散。本文共收集我院自1995年至2005年确诊脾结核3例,而且皆行细针经皮脾穿活捡术,得以明确的细胞学或病理诊断,临床效果较理想。
2.1 临床表现 上述3例皆有发热、消瘦、乏力等全身消耗性病变共性,原发在肺结核基础上的脾结核,另有咳嗽、咳痰、夜间盗汗、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等典型临床表现,其他2例只是原发在脾脏,临床触诊为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左上腹疼痛、脾功能亢进等;但是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往往不易确诊,特别是脾脏外无活动性结核时,诊断更加困难,容易漏诊和误诊。
2.2 影像学表现 脾结核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决定了影像学的表现特点,以上3例脾结核B超表现:脾脏增大、实质密度欠均质、结核性肉芽肿呈类圆形、结节形低回声,中心干酪性坏死、化脓呈片状、不规则状无回声暗区,钙化呈高回声,脾门区常见肿大的淋巴结回声。CT表现:肿大的脾脏内大小不等的低密度肿块或结节,大多无强化,仅有1例结节轻度强化,考虑为增生相对活跃的肉芽肿,液化、坏死结节散在其中,对钙化灶较为敏感。MRI表现:脾脏体积肿大,形态不规则,实质信号强度不均,T1加权像呈等低信号,病灶内呈液性低信号,T2加权像为稍高信号,液化坏死区为更高信号。
2.3 经皮脾穿刺活检术 因为脾脏为人体的储血器官,质软而脆,容易出血;选择在B超或CT引导下,定位准确,安全性高;穿刺针选择太细,抽吸组织太少,明确诊断困难,穿刺针太粗则易损伤脾脏导致出血,所以我们选择18-20G较为合适。上述3例穿刺无一例发生出血、感染等。穿出组织有灰黄色干酪坏死物、灰白色脓性液体、血性组织、新鲜血液。分别涂片,找恶性肿瘤细胞、抗酸染色找抗酸杆菌,组织放在混有溶血素的甲醛液体中固定行病理切片。病理表现为:镜下见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为上皮样细胞寒郎罕氏(Langhans)巨细胞。2例病理诊为脾结核,1例因组织太少,无法作切片,但是穿刺涂片脱落细胞学抗酸染色找到抗酸杆菌,后经手术脾切除,术后病理脾结核。
3 鉴别诊断
脾结核误诊率很高,本组病例在活检前,影像诊断大多为占位性病变,考虑淋巴瘤、血管瘤等。淋巴瘤:报道[4]亦常常误诊为淋巴瘤,其分析的几种原因为:脾结核很少见,临床医师对此认识不足;发热、消瘦、乏力、贫血等无临床特异性;脾大伴腹腔淋巴结肿大,不能及时取得病理活检材料,不易考虑到结核病;影像学检查脾脏内多发实质占位病变中脾结核所占的比例较少[5],而淋巴瘤则较多见。淋巴瘤的结节在CT增强扫描时延迟增强较明显,可作鉴别[6];血管瘤:血管瘤也是脾脏常见的占位性病变,临床上常常无症状。影像学上的表现相对结核特点鲜明,如:B超表现为等高回声,坏死液化较少见,彩色多普勒有明显的血流信号;CT增强扫描血管瘤明显强化;MRI表现为“灯泡征”等均可作鉴别要点;脾脓肿:极罕见,常为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链球菌败血症引起。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影像学上与脾结核鉴别相对困难;最佳的方法依然是细针经皮脾穿活检术。
文献:
[1] 张玲,曾纪中.脾结核1例[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8):551.
[2] 张敦熔.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00?304.
[3] 吴正勇,杨 ,杨开洪.脾结核自发性破裂1例[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2):92.
[4] 李红,任明强.酷似淋巴瘤的脾结核11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04,28(7)612?613.
[5] 何小东,康为民.脾占位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1:669?670.
[6] Wilde CC Kuch YK.Case report:tuburculous hepatic and splenic abscess[J].Clin Radiol,1991,4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