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莫丽娟, 张震宇, 时间:2010-07-12
糖尿病的发生、及过程中,情绪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不良情绪会引起体内某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升高会引起糖尿病病情的反复,影响糖尿病病人的康复。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现把我院内分泌科于2004年6月~2005年12月240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40例患者中,男150例,女90例;年龄为18~83岁。1型糖尿病33例,2型糖尿病207例。病例均经临床确 诊。

    2  心理问题

    2.1  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理

    2.1.1  分析  此类心态患者均为1型DM,占52%。由于患者多是青少年,一旦被确诊,将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而他们又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当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

    2.1.2  护理  角色的转变使许多病人不能适应心理及行为的改变,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和蔼可亲,消除心理戒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1]。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2.2  自责内疚的不良情绪

    2.2.1  分析  此类患者均为2型DM,占41%,中年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有的父母自己患DM,又看到下一代也患了DM,以为自己遗传给了孩子更产生深深的内疚心理。

    2.2.2  护理  这类患者我们用真诚的态度使之相信,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患者了解到DM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象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3  焦虑恐惧的心理

    2.3.1  分析  此类心理患者1型占5.3%,2型占37.5%,较为多见。有资料显示:63%的糖尿病患者有主观焦虑,42%有焦虑的客观症状[2]。这是因为DM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DM知识的不准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DM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2.3.2  护理  要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护理人员态度热情、服务要周到,向患者主动诚恳地解释有关问题,要恰当说明病情,介绍糖尿病知识,增加患者自我调摄的能力。鼓励患者到室外活动。适当的运动能使患者心情舒畅,并有利于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因此,要根据疾病的需要及某些活动的可行性和有益性,向患者解释其所以然,使他们理解这些活动与适当的休息相结合,有助糖尿病的稳定,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安排,从而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2.4  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2.4.1  分析  此类心态患者中1型DM占7.8%,2型DM占19.2%。1型DM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与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和血糖检查或者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DM而抛弃自己,有意识地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42例2型DM患者均为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一般情况好,有的则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自认为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

    2.4.2  护理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有意识拒绝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患者倾诉心里话,针对其内心矛盾作疏导安抚工作。让患者掌握有关的糖尿病知识。定期召开糖尿病“病友会”,让新旧患者之间互相交流经验。有的患者认为胰岛素就像毒品一样,一旦使用就会上瘾,导致用量越来越大,而拒绝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应同主管医生一起向患者说明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介绍高血糖的危害性及不重视治疗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生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承认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2.5  抗拒治疗的消极心理

    2.5.1  分析  有此心态患者1型占3.0%;2型占8.7%,均为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者。他们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2.5.2  护理  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患者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

    3  结果

    经过上述心理护理,240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障碍有210例有明显的好转,占87%。积极的配合治疗,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4  讨论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3]。糖尿病是全身性、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血糖及其相关指标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和威胁生命。糖尿病的心理护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对减轻或避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只有针对性的对病人做好各种心理疏导,才能使病人解除各种心理障碍,使病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的接受治疗,从而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本组病人在接受心理治疗后上述症状及病情均获得较好的缓解,说明上述心理护理有效。

    【】

    1   陈爱华.心理护理疗效评价影响因素探讨.实用护理杂志,2001,(5):43-44. 

    2  杜玮,张琴,张子菊.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影响.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2,18(7):1-2.

    3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护理报,2004年03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