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研究
【关键词】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由于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新生儿脑损伤,足月儿多见,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之一。居国内报道,在新生儿窒息的CT检查中阳性率达94%~100%[1],CT扫描可以显示病变范围、密度和并发症,是确诊HIE最有效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新生儿,男37例,女8例,发病在出生后1h内18例,1~24h 20例,24h以上7例,宫内窘迫26例,出生时窒息9例,脐带绕颈或脐带脱垂者5例,分娩中有产钳助产及抬头吸引者5例。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 HIQ型CT机,以眶耳线为基线向上连续扫描,电压120kV,电流55MA,矩阵512×512,窗宽80Hu,窗位40Hu,层厚10mm,必要时5mm,躁动不安的小儿扫描前20~30min给予10%水合氯醛溶液15~20ml稀释1~2倍,经肛门保留灌肠。
2 结果
HIE的CT主要特征是脑水肿和颅内出血。
2.1 分度
脑实质(脑白质为主)散在低密度影,以额叶顶枕叶边缘最明显,颞叶也常累及,根据分布范围可分三度。轻度:脑实质中散在局灶性地密度影,分布于1~2个脑叶,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尚清,好发于额叶、枕叶和颞叶,脑室和脑沟裂正常,部分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共19例,占42.2%。中度:脑实质中的密度分布超过2个脑叶,灰白质分界不清,邻近脑沟可变浅或消失,但不累及全部脑实质,本组共16例,占35.5%。重度:大脑半球弥漫低密度影,灰白质界线消失,侧脑室受压变窄,脑沟消失,基底节,背侧丘脑,脑干密度正常,即“双圈征”,本组共10例,占22.2%。
2.2 CT值
测量脑叶不同部位CT值,正常新生儿脑白质CT值为18~28Hu(平均为22Hu),脑灰质为26~39Hu(平均为31Hu),HIE脑白质CT值均在20Hu以下,脑灰质在25Hu以下,病变愈重CT值愈低。
2.3 随访
轻度组中随访12例,其中7例1~12个月内第1次复查CT正常,中度组随访10例,其中8例在1~7个月内,第1次复查时为不同程度的脑积水,1例脑萎缩。
3 讨论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致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病理变化是脑水肿,脑血流灌注下降,脑质坏死及缺氧性颅内出血。新生儿脑代谢旺盛,氧耗量占全身氧耗量的一半,因缺氧引起ATP严重缺乏,乳酸和二氧化碳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脑血流量调节功能减低,脑血流灌注减少,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脑水肿,脑室脑池受压变窄消失,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引起脑梗死,新生儿电解质紊乱,造成水分子、钠离子、蛋白渗出导致神经元坏死和颅内出血[2]。脑水肿易发生在动脉末梢的边缘带,重者可发生局部坏死和囊性变,以后形成脑发育不良、脑积水、脑萎缩、脑穿通畸形。缺氧愈重脑损伤愈重。颅内出血与脑内代谢障碍,细胞损伤及调节机制功能障碍有关,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室管膜下出血和脑室出血,也有认为:由于缺氧使颅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血液再灌注时易引起血管破裂而发生不同形式的出血。
4 鉴别诊断
主要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
4.1 产伤性颅内血肿
HIE伴出血以弥漫性或多发散在低密度表现为主,局部脑实质内出血,而产伤性颅内出血以高密度血肿表现为主,血肿范围大而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则较小。伴有头皮血肿颅骨骨折、颅缝分离等征象。
4.2 轻度HIE与正常新生儿额叶脑白质低密度相鉴别
后者脑白质CT值约>19Hu,低密度按解剖部位分布,而HIE低密度病变呈斑片状,边缘模糊累及部分脑灰质。
CT扫描对HIE作用主要在于窒息性脑损伤早期作出诊断分型,有利于临床,对颅内出血进行定位定量诊断,定期复查,了解HIE进展,为临床评估提供依据。总之,CT能及时诊断HIE,确定病变程度和范围,为临床提供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唐光键.全身CT诊断学.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167-1168.
2 谢礼逊,苏一媛.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4):23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