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I摄影筛查仪在低龄儿弱视相关因素筛查中的作用
[关键词] 摄影筛查仪;屈光不正;弱视
弱视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眼病,发病率为3%左右。弱视仅发生在视觉尚未成熟的婴幼儿时期。视觉发育的关键期(3岁以前)和敏感期(6~8岁),是视觉发育的最快时期,同时也是视觉在遭受异常环境刺激最易产生永久性损害的时期。因此,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以内,及时矫正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及去除视觉剥夺因素是预防弱视发生的根本办法。儿科及眼科医生应有相当强的预防弱视发生的意识,注意观察婴幼儿是否有产生弱视的可能因素,并通过可行的检测手段早期发现,及时纠正。
MTI的检查原理源自1979年Kaakinen首创的角膜眼底反光同时照相法,用于筛查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和斜视,目前摄影筛查法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低龄幼儿屈光状态的筛查。我院使用的美国MTI摄影筛查仪,它采用Polaroid快照技术,闪光灯分别在水平经线和垂直经线上二次曝光,整个检查过程只需幼儿注视目标数秒,3~5 min即可成像,根据照片上的新月影,对斜视、屈光参差、屈光介质混浊、远视、近视和散光做出判断。我院对前来就诊的415例学龄前幼儿进行了上述检查,用于弱视相关危险因素的筛查,判断其对各种危险因素的阳性检出率及用于大范围普查的可行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10月~2006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对视力检查不理解或不合作的患儿,包括家长要求了解视力情况或要求排除斜视或在幼儿园常规体检中发现视力不达标,怀疑有屈光不正的婴幼儿415例,其中男238例,女177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5周岁,平均(2.92±0.53)岁。
1.2 研究方法 拍摄照片方法:拍摄过程均由同一位眼科医师操作。家长抱幼儿坐在距拍摄者1 m处的椅子上,MTI筛查仪高度与受检着眼部在同一水平上,让患儿注视镜头下方LED屏幕闪烁灯光。指示箭头对焦患儿眉间,闪光灯位于水平经线,按下快门拍摄。调整闪光灯位于垂直经线,重复以上步骤拍摄第二张照片。照片输出后,3~5 min分析结果。输出的照片应符合以下条件:(1)照片清晰;(2)双眼固视;(3)至少有一只眼的角膜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4)眼底反光可见。
1.3 设备 美国瞬息图像筛分仪。
1.4 成像的分析 由同一位眼科医师进行分析。参照生产厂家提供的评估标准书写报告,见表1。根据角膜反光点的位置判断眼位,根据瞳孔区新月影的位置和宽度判断屈光状态。表1 MTI筛查仪筛查标准(生产厂家提供)
1.5 屈光状态的检查方法 对所有阳性及阴性结果均进行1%阿托品眼膏点眼,每日3次,连续3天,内斜视患儿连续点眼7天,散瞳后检影验光。
1.6 统计学方法 将所获结果同MTI筛查结果与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后检影验光结果进行对照。对斜视、屈光参差、屈光介质混浊、远视、近视、散光及正常屈光状态筛查的阳性率进行分析,正常屈光状态指生理性远视和<1.0 D的散光。
2 结果
2.1 MTI筛查结果 斜视检出21例;远视检出 207例,其中生理性远视178例,中高度远视 29例;近视检出17例;散光检出222例,其中生理性散光90例,>1.0 D(包括1.0 D)的散光132例;屈光参差35例,屈光介质混浊2例;正常屈光状态134例。
2.2 检影验光结果 远视检出207例,其中生理性远视169例,中高度远视 38例;近视检出25例;散光检出222例,其中生理性散光67例,>1.0 D(包括1.0 D)的散光155例;屈光参差 36例;正常屈光状态125例,见表2。
2.3 遮盖-去遮盖法及角膜映光法 检查出斜视检出21例。
2.4 裂隙灯检查 屈光间质混浊2例,均为先天性白内障。
3 讨论
弱视是指凡眼部无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0.9且不能矫正者。目前多用Von Noorden(1967、1974)的分类,将弱视分为如下5种: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和先天性弱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弱视的患病人数相当可观,5岁以下弱视儿童约占世界同龄儿童总数的1/4[1]。以统计资料可知,我国儿童弱视绝大多数是由屈光不正引起,特别是远视性屈光不正。弱视不仅表现为视力低下,而且没有健全的双眼单视功能,这就给人才的选送和择业带来严重的问题,对国家建设和个人前途均有较大损失。我国全国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85)对大量学龄前儿童进行普查与筛选,弱视的患病率为2.8%。降丽娟等(1997)普查了北京市顺义县5万名4~7岁儿童,发现弱视患病率为3.21%。这一结果与王利华等(1996)的研究结果相同。滕操梨等(1997)对5000名6~13岁儿童检查发现弱视的患病率为3.09%,高于学龄前儿童。弱视的效果与弱视治疗年龄密切相关[2]。年龄越小,疗效越高。因此,对弱视的早期发现,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的巩固是临床医学专家研究的重要问题。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在幼儿弱视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屈光检查在弱视的筛选、诊断、预后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学龄前儿童,特别是1~3周岁的婴幼儿因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均较差,无法告知家长眼部不适,对眼科检查配合极差。导致许多家长想给学龄前儿童做眼部检查,因患儿配合欠佳而无法进行,还有一部分家长发现孩子眼部有异常表现,但认为儿童年龄尚小,即使到了,检查也不能做,一直等到孩子年龄较大时才到眼科做检查,错过了许多最佳治疗眼病的年龄。使用睫状肌后检影验光,虽然能得出准确结果,但步骤繁琐,又费时间,点药期间的副作用,如畏光、发热、过敏、视近物不清等,常常让家长感到担心,而且不易被家长接受。要使用这种方法做大范围的普查,显然是不合适的。对儿童来说,早期发现斜视、弱视、屈光不正、屈光间质混浊等疾病,并进行早期治疗,对恢复视力,建立完善的视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在2001年有类似MTI摄影筛查仪的成像原理的报道,根据温州医学院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双裂隙摄影验光原理,使数码相机与机相结合,自编SQF软件程序[3],也是根据新月形眼底反光的位置来判断屈光状态,并根据计算机软件程序处理得出屈光度,与检影验光结果基本相符。与之相比我院使用的MTI筛查仪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采用闪光灯分别在水平经线和垂直经线上二次曝光,1 m外照相,整个过程只需几秒钟,患儿都能接受并配合检查,注视目标为彩色灯光,引起患儿注意持续数秒时间,没有问题。检查大多数一次性成功,少数患儿需要重复2~3次,最终都能获得满意的照片。MTI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既往已有多篇报道[4,5]证实了这一点。在本文的统计中按照生产厂家提供的筛查标准,斜视检出率100%;远视检出率76.31%;近视检出率68.00%;散光检出率85.16%;屈光参差检出率97.22%、屈光介质混浊检出率100%。斜视、屈光间质混浊的符合率最高,为100%。笔者发现如果按照生产的筛选标准,近视筛查出的阳性率低(68%),容易造成漏诊,建议对近视的筛查标准,放宽至凡是看见新月影位于瞳孔的上侧或左侧的照片,均定位为近视,屈光参差的符合率较高。而在远视的筛查中,按照新月影2 mm宽度的筛查标准,在新月影宽度小于2 mm的远视眼中,有 9例的实际眼光度数超过3.0 D。在散光的筛查中,在新月影宽度小于2 mm的远视眼中,有 23例的实际眼光度数超过1.0 D,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在筛查中如果按上述标准,那么1.0 D左右的散光和中度远视的漏诊率将增加,这样仍会有一定数量发生弱视高危因素的病例丢失。Ingram在普查中发现,远视性屈光不正程度较浅的一只眼若具有+2.00 D~+2.75 D时,那么程度较深的另一只眼很可能发生内斜(P<0.001)和弱视(P<0.01)。没有内斜的患者,双眼的球镜之差> +1.00 D~+1.75 D(P<0.001)或柱镜之差+1.00 D(P<0.01)则弱视的发生明显增多。因此,如果做弱视危险因素的筛查,建议可将散光和远视的筛查标准可适当放宽至1 mm,可以提高筛查的敏感性。
总之,随着社会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儿童眼病及视觉异常已成为每个家庭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儿童眼病的特殊性,从出生始到6岁为视觉及视功能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这个时候出现的问题极易造成视功能的障碍或弱视。但同时也因为这一时期的可塑性及视功能的可逆转性,早期发现并早期治疗这些疾病,可以大大降低斜视、弱视的发病率,提高其治愈率。与传统的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相比,MTI具有操作简单、耗时短、无副作用的特点,且携带方便,成本低、敏感性、特异性高的特点,可用于低龄幼儿弱视相关因素的筛查和大范围普查。
[文献]
1 陈峰,周传清. MTI摄影筛查仪筛查婴幼儿斜视和屈光不正分析.临床眼科杂志,2004,12(3):227-229.
2 陈永勤,朱代安,陈立军.摄影屈光检查自动分析系统的临床研究.临床眼科杂志,2001,9(6):507-508.
3 尹忠贵,吴洁,匡大立,等.幼儿家长的儿童视觉保健意识调查.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4,12(1):23-25.
4 杨景存.眼外肌病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
5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