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误诊入院原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摘要:目的 综合麻风患者误诊入院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方法 收集误诊入院的6例麻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 结果 患者隐瞒病史、临床表现不典型、医生警惕性下降和诊断水平不高是主要原因。 结论 在麻风已逐步进入低流行的情况下,提高医生的警惕性和诊断水平是防止麻风误诊的关键。
关键词:麻风;诊断;误诊
Analysis of misdiagnosis of hospitalized leprocy cases.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rize the misdiagnostic causes of lepers in the general hospital and the related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6lepers in the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were enrolled,and the causes of misdiagn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ain causes of misdiagnosis were as follows:the disease history hidden by the patient,atypicall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and the doctors’lower precaution to the leprosy. Conclus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low prevalence of lep-rosy,improving the doctors’precaution and diagnostic skills is fundamentally important for diagnosis of leprocy.
Key words:leprosy;diagnosis;misdiagnosis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及云南、贵州、四川等省。麻风患者按规定统一由专门医疗机构负责医疗保健,综合医院一般不收麻风患者住院,但偶有误诊入院的情况。本文收集1997~2001年麻风病患者误诊入院病例6例,对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性,16岁。因面部四肢黄豆至鸭蛋大小暗红色丘疹斑块伴高热15d入院。皮损表面光滑,部分皮损中央消退呈环状或盘状,中央有少许脱屑,部分丘疹有假性水疱。皮损不痒,感觉无减退,浅神经无肿大。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27500/mm 3 ,其中中性白细胞90%,淋巴细胞5%,单核细胞5%,ESR115mm/h,肝转氨酶轻度升高。入院诊断为Sweet综合征。入院后病理诊断为瘤型麻风。事后患者家属承认,患者在当地慢病站诊断为麻风,病前正在进行麻风。
病例2:男性,52岁。因全身红斑丘疹反复发作3年,复发1个月入院。躯干、四肢皮损为红斑、丘疹、斑块,约1~2cm大小,部分皮损有鳞屑,丘疹部分有假性水疱,面部潮红呈酗酒样面貌,耳垂红肿,可见结节。皮损不痒,有触痛,无感觉障碍,浅神经无肿大。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13800/mm 3 ,中性白细胞76%,淋巴细胞22%,单核细胞2%,ESR52mm/h。入院诊断为Sweet综合征或银屑病,入院后病理诊断为瘤型麻风。事后患者承认,在当地慢病站诊断为麻风,病前正在进行麻风治疗。
病例3:女性,34岁。因上肢背部皮损5年入院。皮损不规则,约13×15cm大小,边界清楚,轻度浸润,周围有散在小的皮损,轻度瘙痒。病灶及周围皮肤痛感、触感减退,发热时皮损区出汗少。浅神经无肿大。外省省皮防所病理考虑是蕈样肉芽肿。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到本院就诊,入院诊断网状红斑粘蛋白病或蕈样肉芽肿,入院后病理诊断为结核型麻风。事后患者承认同村有麻风患者。
病例4:男性,29岁。因用药后发热、眼黄、尿黄,全身片状红斑20d,诊断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皮炎,在传染科住院治疗。经治疗后,黄疸、皮肤大片红斑明显好转,但下肢发现浸润性红斑。经会诊转皮肤科住院治疗。检查发现下肢皮疹触觉、痛觉减退,腓总神经肿大。病理检查诊断为结核性麻风。追问病史,患者本次发病前4个月,双下肢出现环状红斑,下肢感觉迟钝、麻木。曾在当地慢病站诊断为麻风,本次药物反应可能为治疗麻风药物引起。
病例5:男性,58岁。双上肢、肩背部淡红色或皮色斑块7个月,皮疹轻度瘙痒,浅感觉(痛、温、触觉)减退,无神经肿大,门诊病理检查未见麻风改变,拟诊蕈样肉芽肿,入院。入院后再次追问病史,患者妹妹有麻风病。再次病理检查诊断为结核型麻风。
病例6:女性,9岁。头面部、四肢反复起水疱3年加重4d就诊。患者3年前开始双手背、耳廓、面部反复出现0.5cm左右的小水疱,无明显自觉症状,水疱愈合后遗留凹陷性疤痕,夏季严重。曾在外院诊断为:卟啉病、线状IgA皮病、痘疮样水疱病。近4d皮损复发,来我院就诊。入院检查:前额、双颊部、手背、前臂见散在的小水疱,及凹陷性疤痕。病理诊断符合痘疮样水疱病。患者住院期间反复出现高热、头痛、乏力,1~3d可自行退烧,同时在双下肢出现成批的暗红色结节,结节直径约1~2cm大小,表面光滑,压痛。下肢无神经粗大,无感觉障碍。下肢结节病理检查示:麻风反应。事后患者家属补充,患者半年前有类似下肢皮损,但因没有不适症状,没有就诊。
2 结果
本文6例患者有3例入院前在当地慢病站诊断为麻风,2例有明确的麻风接触史,但所有患者入院时都否认相关病史,说明对大众进行的健康宣传没有完全消除群众对麻风的恐惧,患者依然否认相关病史以避免歧视和减轻心理压力,造成医生诊断错误和漏诊。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也是误诊入院的原因之一。例1、例2患者临床表现与Sweet综合征非常类似,鉴别有一定的困难;例4患者药物反应掩盖了原有的临床表现;例6患者并发有其他疾病。6例患者只有例4有外周神经粗大;3例皮损无感觉障碍;2例患者以往病理检查不典型。
虽然患者隐瞒病史、临床表现不典型是误诊入院的重要原因,但临床医生警惕性下降和诊断水平不高依然需要高度关注。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加上较高的临床水平,依然可以发现一些线索。Sweet综合征需要与麻风鉴别,皮损伴感觉障碍是诊断麻风的重要线索。广东省是我国麻风的高发区,皮肤科医生应时刻警惕,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就可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3 讨论
麻风曾经是认为最可怕的疾病,在曾广泛流行。经过专业医生和相关机构几十年的积极防治,我国麻风的患病率、发病率逐年下降,麻风流行程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1985年就已经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00年消除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麻风病的指标,1997年中国的麻风患病率就已降至0.05/万 [1] ,目前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是,在巨大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医生对麻风病警惕性下降,年轻医生诊断水平不高的隐患,加上麻风病流行特点发生了变化 [2] ,误诊或漏诊的情况经常发生,侯玉鸿报道误诊或漏诊率达93% [3] 。广东省的学者报道在麻风的发现途径上,被动发现(门诊、线索)占94.17% [3] ,因此在目前麻风低流行状态下,以往防治使用的大规模普查的方法已不再适用,提高皮肤科及相关科室医生对麻风病的警惕性和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或漏诊就显得尤其重要。另外,需要继续加强麻风病的健康教育宣传,使群众认识到麻风不可怕,可以治疗,消除群众的恐惧,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不隐瞒病史,主动就诊,这样才可能尽快彻底消灭麻风。
:
[1]叶干运,何达埙.麻风病防治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通讯,1999,28(3):1~4.
[2]吕建进,侯建玲,于长平,等.麻风病基本消灭阶段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麻风皮肤病学杂志,2000,16(1):20~22.
[3]侯玉鸿,王载明,梁中原,等.上海市麻风基本消灭后新发现麻风病例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学杂志,2003,19(4):343~344.
[4]刁兴,郑道城,赵自山,等.广东省1991~200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2,9(3):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