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胫骨定量超声对中老年妇女骨丢失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孙良 金清 张玉芹 许东峰 姜丽英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老年妇女骨丢失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社区年龄≥45岁的中老年妇女志愿者884例进行问卷调查及进行胫骨定量超声骨量的测量。结果 中老年妇女的骨量值随年龄增加、绝经年限的延长明显下降,骨质疏松症(OP)的发生率也明显上升。年龄大、绝经年限长、绝经年龄早是妇女骨丢失的重要因素,而高体重或高体重指数对骨量值有保护作用。尤其是年龄>65岁,绝经20年以上的老年妇女,应重点预防骨折的发生。结论 超声骨量值可较好预测妇女随增龄、绝经等因素而发生的骨量丢失情况,在临床和社区流行病学调研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中老年妇女 定量超声 骨量丢失
胫骨定量超声测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诊断骨质疏松(OP)的新技术,因其具有价廉、无辐射、精密度高和操作简便等优势而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应用胫骨定量超声对社区中老年妇女骨丢失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以探讨胫骨定量超声对预测中老年妇女骨丢失情况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出生并生活在昆山地区,年龄≥45岁的中老年妇女志愿者884例,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及其他可能影响骨代谢的主要疾病,如先天性骨骼畸形,小儿麻痹症,严重肝、肾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胶原性疾病、糖尿病、骨肿瘤、骨软化症和其他骨关节病等;测量前6个月内未使用可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1.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骨折史,妇女生育史等。骨密度测定:采用Soundscan2000型(以色列Myriad公司)定量超声骨量分析系统(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1]。测量时受检者取仰卧位,探头放置皮肤表面,位置为踝中部和胫骨顶部之间距离的1/2处。采用标准超声凝胶以获得良好声接触。测量指标采用超声传导速度(speed of sound,SOS)(m/s)。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Epi Info和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性检验结果发现,SOS值符合正态分布,故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平均数检验采用两样本间t检验,方差分析、率的检验用多个样本率的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一般状况 对参加问卷调查和SOS测定者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女性绝经情况等。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人群的一般状况 (n=884)
2.2 超声骨量的年龄分布特征 45岁以后中老年妇女人群的SOS值年龄变化,见表2、表3和图1。女性在4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矿物质密度(BMD)值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尤其在50岁以后,下降速率明显加快,见表2。
图1 ≥45岁人群SOS累积丢失率的性别比较
表2 女性SOS值的年龄变化规律 (m/s)
注:*与峰值骨量比较;女性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分别为4034.8m/s和70.2m/s
表3 女性SOS值随绝经年限的变化 (m/s)
注:*与峰值骨量相比较
由表3可见,随着绝经年限的延长,超声骨量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
表4 ≥45岁女性人群OP发生率的年龄分布
表5 ≥45岁女性人群OP发生率随绝经年限分布
2.3 老年妇女群OP的发生情况 以低于峰值骨量2.5SD值为诊断标准,估算得到昆山地区≥45岁中老年妇女人群OP的现患率及分布特征,见表4、表5。结果表明,在50岁以后,OP的发生率已达50%左右,此后,OP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P<0.001)。女性70岁左右,OP的发生率已高达90%。
此外,绝经后妇女OP的发生率随绝经年限的延长而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在绝经后的第10年,OP的发生率已高达80%以上,此后,OP发生率的增加趋于缓和,见表5。
2.4 中老年妇女骨丢失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为了分析中老年妇女超声骨量SOS值的可能影响因素,以SOS值为因变量,分别以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体重、身高和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为自变量,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与SOS值的相关性较好(r=0.455),其次分别为绝经年限(r=0.364)、绝经年龄(r=0.337),以及体重(r=0.331)和体重指数(r=0.327),而身高与其相关性较差(r=0.153),但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6。因此,年龄大、绝经年限长、绝经年龄早是妇女骨丢失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体重或高体重指数对骨量值有保护作用。
表6 ≥45岁女性人群SOS值与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注:Age-年龄(岁);YSM-绝经年限(年);Weight-体重(kg);Height-身高(cm);BMI-体重指数(kg/m2)
3 讨论
本次以超声SOS值为测定依据,对昆山地区45岁及以上中老年妇女人群的骨OP发生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5岁以后的中老年人群中存在明显的骨量丢失,OP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明显升高。因此,中老年妇女是预防OP发生的重点人群。
进一步分析表明,妇女绝经以后,在55~59岁年龄段,OP的发生率已高达65.7%,而到60岁以后,OP的发生率上升到80%以上。即在60岁时,已有3/4以上的绝经后妇女表现为OP,发生的比例极高,应引起政府决策机构和各医疗、老年保健机构的高度重视,尽快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政策及干预措施。
此外,OP的发生率随绝经年限的延长而明显上升。在绝经10年以后,OP的发生率增高至80%左右。此后,OP发生率的增加速度趋于缓和。
绝经后妇女的骨量值随年龄增加明显下降,OP发生率也明显上升。此外,超声SOS值随绝经年限的延长而加速下降,下降速度以绝经后头10年内最明显,有近3/4的绝经后妇女患OP,OP的发生危险性也随绝经年限的延长而明显上升。因此,绝经是妇女骨丢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妇女绝经以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而使骨代谢呈负平衡状态—骨吸收相对增强,在骨骼的不同部位均有一个快速的骨丢失期[2,3]。影响绝经后妇女骨量值的重要因素是雌激素水平。内源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在骨骼的不同部位,均与骨丢失加速密切相关[4]。因此,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补充绝经后的雌激素下降,始终是防治绝经后骨丢失的最有效方法[3,5]。但在我国雌激素使用的比例极低,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因此,为了有效预防绝经后OP及其他雌激素相关疾病的发生,应加强宣教,对适宜妇女积极提倡使用雌激素。
相关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年龄大、绝经年限长、绝经年龄早是妇女骨丢失也是OP高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这些妇女,更应重视骨密度值的监测和进行适当的药物或非药物干预,以延缓骨量丢失并尽可能提高骨密度值,防止OP及其骨折的发生。
此外,对体重、身高、体重指数和SOS值进行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OS值与体重和体重指数均呈中度相关(r=0.331和r=0.327)。高体重对绝经后妇女BMD有保护作用,而低体重是低骨量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并加速绝经后的骨丢失[6,7]。
结果表明,胫骨SOS值能较好预测妇女随增龄、绝经等因素而发生的骨量丢失情况,在临床和社区流行病学调研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
1 Kanis JA,Melton LJ,Christiansen C,et al.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Bone Miner Res,1994,92:1137.
2 O’Flaherty EJ.Modeling normal aging bone loss,with consideration of bone boss in osteoporosis.Toxicol Sci,2000,55(1):171.
3 Gallagher JC.Moderation of the daily dose of HRT:prevention of osteoporosis.Maturitas,1999,33(Suppl 1):S57.
4 Stone K,Bauer DC,Black DM,et al.Hormonal predictors of bone loss in elderly women:a prospective study,the stud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research group.J Bone Miner Res,1998,13(7):1167.
5 Umland EM,Rinaldi C,Parks SM,et al.The impact of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raloxifene on osteoporosis,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gynecologic cancers.Ann Pharmacother,1999,33(12):1315.
6 Warren MP,Stiehl Al.Exercise and female adolescents:effects on the reproductive and skeletal systems.J Am Med Womens Assoc,1999,54(3):115.
7 Ravan P,Cizza G,Bjarnason NH,et al.Low body mass index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low bone mass and increased bone loss in early postmenopausal women.Early Postmenopausal Intervention Cohort(EPIC) study group.J Bone Miner Res,1999,14(9):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