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理论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林桂荣,付斐珍,全岗山,郭旭先,孙梅志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就当前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从现实及的角度认证了它的不可否认性及不可回避性,强调了模糊理论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用模糊性思维的方法观察了在危重患者的护理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并用模糊性思维的方法及模糊理论的原理有针对性地展开护理。结果  在5686例危重患者中,167例存在模糊性护理问题,占2.94%。经用模糊理论指导实际护理工作,使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结论  在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积极运用模糊识别、模糊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思维,整合个人模糊思维的方法分析、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失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促进危重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模糊理论;危重患者;护理
   
    模糊理论最先由美国数学家查德(Lotfi Asker Zadeh)于1965年在多值逻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将人类认知过程中之不确定性以数学模式表示,用以研究现实世界中许多界限不分明甚至是很模糊的问题的数学工具。之后模糊理论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家电产业、领域、管理领域等,大大促进了国民的发展。近几年,模糊理论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尚未见护理界的应用报道。我们自2003年2月~2005年9月对模糊理论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2003年2月~2005年9月住院的经医生下达病危或病重通知的5686例患者进行了观察,男3014例,女2672例,年龄最小为出生后3h,最大87岁。文化程度:文盲 3517例,小学653例,初中761例,高中636例,大学 119例。病危1689例,病重3997例。
   
1.2  观察方法及护理  在患者住院过程中,当医生下达病危或病重通知时,即开始观察。观察内容包括:疾病原因是否明确,疾病诊断是否明确,症状、体征及特殊检查与诊断是否相符,治疗措施是否有可信度高的诊断信息,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是否明确,是否有抢救措施对预后影响的相关信息,患者或患者家属对所患疾病的认识程度或对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每15~30min观察1次,并认真记录,连续不间断,直至医生下达病危或病重停止医嘱或患者死亡、自动出院。
   
    在观察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存在模糊性问题或不确定因素时,再填写危重患者模糊问题调查表,并详细记录该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疾病的诊断及病危或病重,并记录具体的问题、发生的时间等。当发现患者存在模糊性问题时,立即启动模糊性思维解决问题的程序,即:当只有一个护士独立值班或抢救患者时,护士在执行医嘱的同时,迅速检索提取自己记忆中的经验、知识和信息—重组信息—灵活类比—模拟识别—建立假设—确定目标—实施方案—经验—反馈信息—进入下一轮程序。如果遇特殊疑难患者或集体参与抢救和护理时,应遵循遇到问题首先科内会诊—检索信息—制定护理计划—拟定操作程序—组织实施—专人观察记录—及时反馈—发现新问题—进入下一轮程序。我们在应用模糊理论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模糊性思维独特的分析、推敲、评判、整合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病因不明确、疾病诊断不明确的患者除了常规观察外,主动与患者或患者家属交谈,充分掌握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个层面的资料,认真做好评估,然后用模糊分析、模糊评判的方法,整合模糊思维,做出明确的护理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症状体征特殊检查与诊断不相符、治疗措施缺乏可信度高的诊断信息、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不确定、没有抢救措施对预后影响的相关信息的患者,就要充分发挥护理人员思维的灵活性,在问题面前,要迅速检索和提取自己记忆中贮存的经验、知识和信息,运用各种简化、压缩的逻辑形式重组这些经验和信息,对护理工作中的模糊问题随机进行灵活类比和模拟识别,并以各种想象、假设、推理、判断的整合形式,形成符合患者实际需求的操作程序,并认真进行实施。在非抢救护理过程中,除了提取个人的信息外,及时通过专业书刊、、集体讨论等渠道,查询最新的科技信息,汇集丰富的经验,以消除由于个人知识、信息的不足导致的模糊问题。在确认患者确实存在模糊问题时,首先组织本科室的护理骨干,共同讨论制定严密的护理计划,并将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详细的安排,以达到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进行护理会诊,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信息整合,不断地检查计划实施的效果,反馈相关的信息,及时修定护理计划,使护理程序最接近患者的实际问题。
   
    对于患者和患者家属存在的缺乏对疾病本身的认识和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等情况,由于患者或患者家属不能对疾病给予一个正确的认识,无法预测疾病的结果,因此就增加了患者或患者家属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的产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能力,降低患者的自身免疫力,这对于危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整合模糊思维的同时,帮助患者或患者家属分析、寻找刺激框架的可利用资源,通过健康教育和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提高刺激阈值,降低患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帮助患者适应角色转换,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2  结果
   
    在5686例危重患者中,100%的患者及患者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的知识,有部分患者在病因、诊断、抢救、、护理工作中存在不同的模糊问题。除了在观察病例中患者或患者家属对疾病缺乏认识或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外,所有存在问题的患者共计167例,占观察总人数的2.94%。这些患者所存在的模糊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诊断、抢救、治疗和护理。
   
    我们在应用模糊理论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模糊性思维独特的分析、推敲、评判、整合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模糊的问题逐渐清晰,清晰了的问题又进一步变模糊,从而使危重患者护理中的模糊问题在清晰的思维指导下,一个一个、一级一级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混合地逐渐得到解决,保证了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了各种护理缺陷或操作失误,使167例危重患者的护理均未出现任何护理缺陷。在抢救危重患者时,能用模糊思维的方法迅速判断、分析、整合信息,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指导实际工作,从而让患者的模糊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由于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当,使我们的抢救配合、急救护理、危重患者的护理均受到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的高度赞扬。
   
3  讨论
   
    1988年美国心理护理专家Mishel在护理杂志上发表了“疾病不确定感”的理论,引起了美国护理界的广泛关注,相继有许多的护理研究转向了“疾病不确定感”。近些年我国卫生领域也开始注意到模糊理论在卫生工作中的作用,2000年于跃海等[1] 将模糊理论应用于ICU应急方案的生成系统,卫生部北京护理部主任孙红于2003年在中华护理杂志上发表了《护理研究的新课题:疾病不确定感》[2]的文章,这充分说明了模糊性思维已引起我国医学界的关注。
   
    护是一门独立的。既然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就应具备明晰、精确的特点。然而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与,都要经过模糊-精确-模糊的发展过程。通常粗糙模糊的新概念先行,理论后进,再就是学科专门以及精华的概念与语言,再才是实验规程。如其他学科一样,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医疗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每一项护理操作的产生过程中,都要经过若干次成功与失败的过程,这一过程即为模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操作者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的高级模糊的整合能力,一方面取决于操作者记忆信息量和知识面,另一方面取决于操作者主体逻辑思维的素质。一个合格的护士在每一项操作中都要随时迅速检索和提取她记忆的经验和知识,并运用各种简化、压缩的逻辑形式重组这些经验和信息,对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模糊的迹象、模糊操作、模糊的问题进行灵活类比和模糊识别,并以各种想象、假设来弥补经验或推理的不足,最后形成符合该项操作的理念,并指导实际工作。
   
    所谓模糊理论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人们认识过程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进行归纳综合的过程。护理工作、特别是在危重患者护理过程中,模糊性问题存在于诊断、治疗、护理、抢救的各个环节,我们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模糊理论,用模糊性思维的方法思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医疗、护理界,任何一个疾病的诊断过程、任何一个治疗方案的生成、任何一个护理程序及护理方法的建立都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都是要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一位护理工作者,要不断地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充实自己,顺应的潮流,不断用创造性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问题,积极运用模糊理论进行模糊识别、模糊分析、模糊综合判断等模糊思维整合性方法分析、判断、处理现实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指导我们选择、制定接近最正确的方案,实施与患者,对于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危重患者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各种负担,开创护理工作的新局面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1  于跃海,何建敏,郑瑞强,等.基于案例推理的ICU应激诊断方案生成系统.东南大学学报,2001,31(3):27-30.
2  孙红.护理研究的新课题:疾病不确定感.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