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论治风湿病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12

  摘要:风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且多缠绵难愈。成书于1700多年前的《金匮要略》一书,首立“风湿”病名,论治风湿类疾病理、法、方、药俱备。本文试对其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则治法、方药等方面作一探析。


  
  风湿类疾病简称风湿病,是指以肌肉、筋骨、关节疼痛为主的疾患,属于中医痹证范畴[1]。《金匮要略》[2]首先提出了“风湿病”的病名,而有关风湿病的论述见于湿病、血痹、历节病、虚劳病、痰饮病等篇中,其理、法、方、药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兹整理探讨于下。


  1 病因病机


  仲景秉承《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认为风寒湿等邪为致病外因,但更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突出以“正气虚”为内因。


  1.1 风寒湿邪侵入,不通则痛 风寒湿邪侵入,流注经络、关节,阻滞气血流通,不通则痛。湿病“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历节病“诸肢节疼痛”均为风湿之邪痹阻所致;肾着“腰以下冷痛”则为寒湿之邪停留于下焦引起。


  1.2 虚而感邪 “虚”指正气虚,这是发生风湿病的先决条件。仲景在书中反复强调卫表气虚,腠理不密,或气血不足,因而风寒水湿之邪乘虚入侵,发为历节病、黄汗病、血痹等。如“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盛人脉涩小,……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黄汗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造成“虚”的原因有先天不足、久病、产后失血、房室不节、饮食居所等等。


  1.3 肝肾气血不足,不荣则痛 肝肾精亏,气血不足,素体阳虚,经脉失于濡养、温煦而致肢节疼痛。如肾气虚衰,外府失于温煦之“虚劳腰痛”。“病人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为肾虚精髓不充,腰脊失养。历节病“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脉弱则血不足”阐明其病机为肝肾气血不足,筋骨失于濡养。


  1.4 体质偏胜,合邪不同 素属阳盛之体,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邪之后易于化热或易于感受风湿热邪;“盛人”痰湿之体,易内外合湿;阳虚之体,感邪易于寒化等。


  2 辨证特点


  辨证论治是仲景学说的精髓。仲景对风湿病的辨证,运用了《内经》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八纲辨证和脏腑、经络、三焦的理论,以辨明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而重点在以下3方面。


  2.1 辨病性 风寒湿为风湿病的主要致病之邪,风、寒、湿邪之偏胜,症候表现不同。风性善行数变,风胜则表现为多关节游走疼痛;风又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易兼寒、兼湿;风性燥烈,风湿相合,易于伤阴化热。如湿病“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头眩短气,蕴蕴欲吐”兼见低热、咽干口燥等症为风湿俱盛,日久伤阴化热的表现。湿性粘滞重着,湿胜则肿或身体困重,如溢饮水湿流于四肢肌肉则“身体疼重”,趃病暑夹湿邪痹阻肌肉经络则“身重而疼痛”,黄汗病湿郁肌腠“身疼重”,防己黄芪汤证“风湿,脉浮身重……”等均为湿胜的表现。寒性收引,寒性凝滞,寒胜则痛。感受寒邪,易使气血凝滞,经脉不利而肢体疼痛,如寒湿历节突出表现为“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湿病风湿表实与太阳病风寒表实,合邪不同,证候迥异。如“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说明风寒多伤肌腠,湿则易流关节,痹着阳气,则关节疼痛而烦。只有辨明病邪性质,才能立法正确,或以祛风,或以散寒,或以除湿。


  2.2 辨病位 《脏腑经络先后病》云:“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可见,仲景将邪入脏腑为内,客于肌表为外,示人辨证时,须首先辨明病之在表在里,在脏在腑,入经入络。如湿病辨风湿在表之麻黄加术汤证;在上之麻杏苡甘汤证;湿病在里 在下:“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辨明病位,上因而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风湿在表用微汗法,在上用宣肺法,偏于中下用通利法。


  2.3 辨虚实 虚实是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纲目,决定治疗用攻用补的依据,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金匮要略》首篇即引经云:勿令“虚虚实实”,应“补不足,损有余”。示人辨别虚实的重要性。湿病风湿在表,仲景即列出表实之麻黄加术汤证,表阳虚之桂枝附子汤证,表里阳虚之甘草附子汤证。阐明同病异治,虚实异治的精神。更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即久患疮疡,津血亏虚,复感外邪不可用汗法,如此看仲景对虚实辨证,可谓用心良苦。病之初多实,病久则由实转虚,虚实夹杂。风湿历节之桂枝芍药知母汤证,风湿日久,正气亏虚,渐次化热伤阴之虚实错杂证候:“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蕴蕴欲吐”。亦有虚多邪少之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虚甚之虚劳病小建中汤证、肾气丸证。总须辨明虚实之多寡,或以祛邪,或以补虚,或攻补兼施。


  3 治则治法


  3.1 微汗法 是一种因势利导的方法,风湿之邪位于肌表,通过汗法使邪从汗解,但湿性粘滞,应取微汗法。仲景曰:“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汗法为风湿正治法,且应以微微汗出为度。尤在泾云:“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若过汗则风邪虽去,而湿邪滞留,久则化燥伤阴,寒化伤阳。仲景运用微汗法治风湿病有以下几法。


  3.1.1 发汗祛风胜湿法 此法用于风湿表实证。湿病“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为感受风寒湿邪,寒湿痹阻,阳郁不伸,故身体疼痛而烦扰不宁,用麻黄汤加白术。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并能行表里之湿。


  3.1.2 轻清宣气化湿法 此法宣通肺气,透化湿邪。“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阻滞经络,风为阳邪,与湿相合,湿易化热化燥,故身疼发热。邪在营卫,仍当得汗而解,热象已生,治宜轻清宣化,解表祛湿,方用麻杏苡甘汤。方中用量甘草倍麻黄以缓麻黄之峻,勿令发汗太过。


  3.1.3 益气固表除湿法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在表,未用药而汗已出,此乃卫气已虚,皮毛不固。故不任麻黄等发汗,而用防己黄芪汤益气除湿。方中防己祛水湿,黄芪温分肉、实腠理,术、草温补脾气,姜枣调和营卫,具扶正祛邪之功。然本方作用偏于渗利,而欲使阳气达表,微汗祛湿,必须服后以被覆以“温令微汗”,仍属微汗法的具体运用。


  3.1.4 温经助阳,祛风除湿法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寒湿在表,湿滞不去,表阳已虚,故脉浮虚而涩。治以温经助阳,祛风化湿。方用桂枝附子汤:桂枝祛风,附子温经助阳除湿,姜、枣、草实中气,和营卫,充表阳。以此扶正祛邪,使表浅之风湿得以外散。服药后若见“大便坚,小便自利”而身痛仍在,是风邪渐去,湿气仍存,但里和无湿,湿仍在表。故去桂加白术,各药用量减半,即白术附子汤,白术合附子,并走皮中而逐水气。若证见“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为表里阳气俱虚,风寒湿邪俱盛,方用甘草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散寒除湿,方后云“得微汗则解”,亦属微汗之剂。


  3.2 通利小便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脾阳不运,内湿自生,招致外湿,湿流关节,阳气不通则关节疼痛;湿邪阻碍三焦气化,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治当利湿通阳,使三焦气化得展,则湿邪自去,即“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可用五苓散。


  3.3 温通散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寒者热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是本法的依据。具体可见以下几法:


  3.3.1 温阳行痹法 因素体阳虚,腠理不固,风寒外袭,阻滞经脉,血行不畅,而见肢体麻痹不仁的血痹病,内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以温阳行痹,补气行血;外治以针引阳气,令脉和阳通痹除。


  3 .3.2 温散寒湿法 寒湿历节剧痛,不能屈伸,治以乌头汤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中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麻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芍药宣痹行血,配以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亦制麻黄过散之性; 白蜜甘缓,以解乌头之毒。共奏宣通阳气,祛散寒湿之功。


  3.3.3 温经通络,祛风除湿,佐以滋阴清热 历节病,风湿流注经络关节,日久渐次化热伤阴,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调和营卫,温阳祛瘀,祛风除湿。


  3.3.4 温肾益阳法 虚劳腰痛,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治以肾气丸。肾气丸方中大量滋肾药物配以附子桂枝温补肾阳,意在微微生火,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此阴中求阳之法是仲景温肾法的一大特色,开温补肾阳之先河。


  3.3.5 温脾建中法 “虚劳……四肢酸痛……小建中汤主之”。虚劳病,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终则阴阳两虚,气血虚衰,四肢失于濡养而疼痛,治以温脾建中的小建中汤。方中以甘草、大枣、胶饴之甘,姜桂之辛温,芍药之酸敛,共奏甘温建中扶阳,酸甘化阴,阴阳双补,气血得复,则肢疼可解。


  3.4 清热解肌 “温疟……骨节疼烦,……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为内热表寒,寒伏于筋节,故骨节疼痛,治以白虎汤清热,桂枝解肌和营卫。后世多用本方治疗风湿热痹。


  4 结语


  4.1 祛邪注重温散治之 风湿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期,常因感受风寒湿邪,困郁肌表,阳气被郁,痹而不通,出现关节疼痛,伴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此时只有通过开腠发汗,宣散肌表之风寒湿邪,使阳郁得通,气血畅行,痹痛方止。开腠发汗,首推麻黄。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均以麻黄为主。然麻黄配白术、苡米则虽发汗而不致过汗,并可行表里之湿。“寒胜则痛”,若患者表现出关节剧痛,畏寒喜温等寒凝之象,又当温经散寒,外除寒湿,内振阳气,卑能使气血周流,疼痛乃止。温经散寒,首推乌头、附子,大辛大热,气性雄烈,逐寒止痛之力最强。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均取乌头、附子等药温散寒湿之功而止痛。药理证明:附子、乌头所含乌头碱具有很强的抗炎镇痛作用[3]。


  4.2 扶正注重脾肾二脏 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气血亏虚,则肢体筋脉失养;脾湿不化,易与外湿相合。故风湿病脾虚者,或为形体瘦弱,或为湿困纳呆,肢节肿痛绵绵。纵观《金匮》治风湿病诸方,或伍以姜、枣、炙甘草、黄芪甘温扶脾,或伍以白术、苡米、山药、茯苓健脾化湿。顾护脾胃乃风湿病治疗中的一大原则。临床上屡见一味苦寒攻伐而不识顾护中阳,终致脘痛绵绵,病转虚顽者。肾是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肝主筋,肝肾同源。肾精又有赖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风寒湿热诸邪为风湿病外因,正气亏虚方为内因。既病之后,机体无力驱邪外出,使邪气由表卫、皮毛、肌腠,渐次深入经络、血脉、筋骨。肝肾精亏,不能充养筋骨,使筋挛骨弱而留邪不去。故益肾填精是风湿病稳定期、恢复期治疗要法。仲景在虚劳病篇立“虚劳腰痛”肾气丸方,开后世治痹补肾法之先河。


  4.3 虚实挟杂,宜攻补兼施 虚与实是正邪矛盾斗争的两个方面。虚实挟杂,须分辨虚实的孰多孰少,决定攻补的主次。仲景对风湿病的治疗,注重扶正祛邪,而以祛邪为主。


  仲景对风湿病的论治,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有关理、法、方、药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本室《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陈纪藩教授,根据他多年临床经验,运用仲景理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与历节病相似,其病因病机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复感风寒湿邪所致。基本病理特点为正虚有邪,寒热错杂。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制成“通痹灵”片,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确切的疗效[4]。可见,探索经方今用,在疑难病证治疗中不失为一有效途径。

 

 

  :


  [1]王兆铭.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M].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5


  [2]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89


  [3]蔡永敏.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12~214


  [4]朱章志.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M].广州:广东出版社,1997.18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