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性假瘤的放射学诊断(附38例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12
   摘要:本文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肺炎性假瘤的X线、CT及其临床表现,提示:(1)注意分析发现肺部阴影前的病史及症状对诊断本病有帮助;(2)瘤体多数呈园形,椭园形的球形阴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直径3~5cm最多;(3)较具特征性是肿物边缘可见类似胸膜幕状粘连的尖角状表现,与肿块结合起来酷似一个桃子的桃尖,称之“桃尖征”。(4)本病有些特殊表现,如不表现为块状影的炎症浸润型、或巨大肿块,或并发中叶综合征,或病灶内为低密度区及小点状钙化灶。(5)X线与CT两者检查对比,后者除定性之外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  炎住假瘤  肺疾病  X线机断层
    肺炎性假瘤并非少见,临床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各种非特异性炎症慢性化局限包围形成的瘤样肿块。本文收集本院近10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结合国内外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本病的放射学诊断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男女之比1.7:1;年龄13~64岁,平均45.5岁,大于40岁27例(65.7%)。临床表现:咳嗽咳痰24例;咯血4例,痰中带血16例;胸痛7例,发热7例,有刺激性干咳无痰1例;无自觉症状,体检发现8例。9例经复查对比动态观察,6例行抗炎,3例行抗痨治疗,治疗后复查时间最短为两周,反复多次复查最长时间为3年。复查对比见轻度增大的2例,无变化的2例,程度不同缩小的5例。病程从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最短为20d,最长为3年。全部均有病理诊断,但大多数未作进一步分型。本组病例均摄有胸正侧位片,17例作了分层检查,7例进行了CT扫描。
2   X线表现
2.1 38例均为单发病灶。病变部位:右肺30例,上叶5例,下叶14例,中叶11例;左肺8例,上叶1例,下叶7例。
2.2   大小、密度、边缘:假瘤灶最小者1.2cmX1.0cm,最大者占据整个右肺下叶,达18cmX10cmX13cm,以直径3cm~5cm最多,有14例,直径9cm以上者有4例,平均直径3.3cm。大部分病灶密度均匀(22例),10例不均匀,1例病灶中有小点状钙化、4例见低密度区,其中1例还有小液平面。17例边缘模糊,14例边缘清楚光整,3例边缘毛糙不规则,8例周边有毛刺,5例呈分叶状,6例见到“桃尖征”,1例内下缘呈“扫帚征”,(有的边缘同时见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
2.3  形态:可分为结节型、浸润型、不规则型、类似纵隔肿瘤型及并发中叶综合征五种。结节型25例,多为圆形、类圆形,9例假瘤灶部分边缘与胸膜或膈肌粘连,5例假瘤灶与肺门间血管纹理增强扭曲。浸润型5例,为淡薄片状影,其中3例治疗后复查呈肿块状改变。并发中叶综合征4例。不规则状形态3例,似棱形、多角状及带状。类纵隔肿瘤状1例,右上纵隔增宽似囊球状凸出,侧位该影与主动脉弓重叠,透视无搏动,不随呼吸运动而大小变化。
2.4 分层检查所见:17例行分层检查。14例为结节型做病灶断层,9例假瘤灶呈圆形;2例椭圆形,2例不规则形,边缘清楚,密度大多均匀,3例见到低密度区;6例边缘分叶状,2例毛糙,3例平片显示不够清楚的挑尖征在分层片上清楚显示。1例见到病灶下缘与附近肺血管形成所谓“扫帚征”。3例是合并中叶综合征的做了双倾斜分层,见中叶呈密度均匀的带状影,2例于中叶肺门端还见尖圆形的肿块影,1例于中叶外侧见肿块影。
2.5  CT表现:有7例做了CT检查,主要表现为肺内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多数边缘光滑整齐,3例见分叶,2例见毛刺;密度均匀,2例邻近胸膜的假瘤灶缘可见局限粘膜增厚、粘连。3例做了增强,都见假瘤灶周边有厚的增强带,呈环状,肺门淋巴结不大。
3   讨 论
    肺炎性假瘤近年报导增多,但仍属少见,其发病率占肺内良性肿物的第二位,应值得重视。而本病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均无特异性,本组38例术前误诊的有34例,占89.4%,由此可见本病术前确诊难度较大,但仔细分析X线资料,密切结合临床注意详细询问病史是有很大帮助的。X线表现较为典型的是肺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球状肿物影。多为单发,可发生于两肺各叶,右侧多于左侧,下叶多于上叶。应特别重视的是,由于假瘤大多位于肺的表浅部,因此邻近胸膜常出现炎性反应,继之局限的胸膜增厚、粘连,于肿物边缘可见类似胸膜幕状粘连的尖角状表现,这种尖角状表现与肿块结合起来酷似一个挑子的桃尖,称之“挑尖征”)。本组有6例见该征象,崔氏等人提出的“桃尖征”可作为诊断肺炎性假瘤的表现特征之一,并应注意将“桃尖征”区别于分叶状的边缘。本组15例均有肺部发现阴影前3个月至一年左右就出现发烧,胸痛、反复咳嗽或痰中带血等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及症状,经抗炎治疗的病例大部分有好转,注意分析这些病史对诊断炎性假瘤有帮助。
    此外应认识本病的一些特殊表现。如不表现为块状影的炎症浸润型,其表现为片状模糊影,本组有5例。我们认为这可能是肺内炎性病变局限化的初期表现,病变尚未稳定,而因各种因素致肺炎进一步慢性化,使病灶内大量纤维组织及炎性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包膜形成,而成为肺炎性假瘤。这5例经动态X线随访观察,有4例病灶边缘逐渐光滑,呈团块状变化,病灶较前缩小。炎性假瘤还可并发中叶综合征,本组有4例,这可以是假瘤灶发生在肺门与中叶之间即中叶支气管开口附近,压迫或阻塞支气管开口,使中叶膨胀不全。这种情况还要注意中叶病变阴影遮蔽假瘤灶,借侧位或分层片可发现位于中叶近肺门端的假瘤灶。巨大的肺炎性假瘤较少见,本组有4例,直径大于9cm以上,其中1例术前诊为囊肿,l例合并中叶综合征,l例最大者占据整个右肺下叶,达18cmX10cmX13cm。这些大肿物边缘均近胸壁,有人提出如进行B超检查将有利于鉴别。作者认为良性病变与病灶直径之间并无一定关系,直径大的球形病灶亦可是良性病变。还有假瘤灶内出现低密度区及小的点状钙化灶,可能与假瘤灶内炎症组织坏死液化及钙质沉着有关。
    CT对肺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由于胸部重叠组织较多,致普通X线照片难于显示病灶的全貌而CT能提供明确的横断面解剖,且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对瘤体的形态和瘤体的周围改变比普通X线检查准确,从而为本病定位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常规X线检查得不到的信息。根据我们的体会,认为CT对本病的诊断能准确的确定假瘤体的位置、大小,有无分叶或毛刺,邻近胸膜是否受累,肺门、纵隔淋巴结有无增大等。虽然CT像能客观地反映肺肿块的形态学特点,但对于本病定性诊断上仍具有一定困难。本组7例经CT扫描的均误诊,此类病变难以据CT像进行鉴别,应结合其它X线资料等详细分析或密切随访助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