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学高等学校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方向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12
当今世界的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科技综合实力与人才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欧共体、日本先后制定了国家的高科技计划。虽然从名称上有所区别,但其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无一例外占领了科技的前沿,其发展要求不仅局限于军事科技,而是包含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而作为科技发展重要载体的高等学校,必然成为焦点,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一百年华诞庆典会上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因此,全面分析医学高等学校所面临的形势,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确立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取得竞争优势的保证,是寻求和扩大发展空间的基础。 
     
    1  医学高等学校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将基本形成,医学高等学校当前面临着国际化、市场产业化、信息化、综合一体化的趋势。 
     
    为了适应这种国际化趋势,高校也必然与之接轨。高校至少在3个方面会出现“国际化”倾向:一方面是学科和课程的国际化,原来的国际化课程将被加强,同时也会增加一系列新的国际化课程或学科;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国际化,各高校聘请外籍教师从事专业课教学、讲学或专业技术合作研究;第三方面是学生的国际化,高校学生中外籍学生比例将增加。国际化的趋势对教师队伍学科结构的调整影响很大,对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模式进入高等学校是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实行的“聘任制”是该机制的体现。它要求高校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独立实体,学校不再完全吃“皇粮”,教师也不再是“铁饭碗”。因此,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率意识。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之中,高校的学科建设及课程设置也要进行一系列调整与之相适应,教学体系应更完善,科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能力更强,并符合市场的要求,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是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客观依据,但适应市场经济也不能忽视基础研究的投入。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将代表着未来竞争的优势,机应用及技术的发展对今后的教学、科研的方式,高校学科结构和教师队伍的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充分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基本信息,抓住发展的主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闭门造车和信息的不对称将造成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不能取得技术上的优势地位。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科学领域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织和融合,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生命科学的研究手段也向其他学科泛化,特别应指出的是,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或其他学科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促进和扩展了生命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  医学高等学校面临根本任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校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直接承担者和生力军。高等学校整体实力,尤其是科技资源优势是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客观指标。 
     
    人才素质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以较小的投入取得人才培养的最大效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高校集科研和教学优势,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其服务于社会,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 
     
    高等学校充分利用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是基本任务。加大高校基础建设、教学环境和设施的改善、科研平台装备的投入,提高综合实力、与世界接轨是高等学校本世纪发展的战略性任务。造就一大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科研队伍,研究出一流的居于科技前沿的科技成果是根本目的。 
     
    3  医学高等学校的方向 
     
    3.1  加强与国内外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确立与国际接轨的一体化战略思想  医学高等学校应立足本国的国情,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快观念的更新,加大与国际和国内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国际间的技术合作、国际间的科技资源共享、国际间的科技人才交流与人才共享、将大大拓宽视野、缩短相互间的差距。 
     
    3.2  加强教学和科研模式的改革,形成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接轨的意识  高等学校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失去社会服务职能,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根本上是为社会医疗医药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支持,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模式的需求,是医学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医学高等学校应适时通过调整教学的理念和学科课程设置,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如配合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增设医疗保险人才的培养。科研的工作方向,也应立足于的需求,采取合作及经费支持等方式,加强科研投入及成果的转化,使效益优化。 
     
    当然,高等学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应从多方面入手,利用自身优势和国家政策筹措资金,扩大办学规模和空间。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首先,扩大高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改变国家统包、统筹教育经费的模式,采取接受教育收费制度和学校利用自身条件自筹经费的渠道,有效地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其次,国家加大了高校科研的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力度;另外,高校也采取与国外联合办学,与国内企事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拓宽经费来源。 
     
    3.3  整合科研队伍,确立科研优势,形成特色学科  对现有的科研队伍进行细致的分析,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确立科研的主攻方向,进行重点突破,在保持科研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确立本领域的国内乃至国际的优势地位,形成科研特色。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计划投入,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资金,加大生命科学研究的投入。 
     
    3.4  改变人才选拔模式,确立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新观念  医学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培养周期长,投入大,这是由生命科学领域自身特点决定的。应该变以往的固定的模式化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才特点,利用其自身的特长选材,确立目标,充分发挥学术专长。允许学科间的交叉,形成有特色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应打破校际、国际间的界限,拓宽人才的交流与互补。对有专长的人才提供在国内和国际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并提供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如提供科研辅助人员和科研启动经费等。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增加人才库的储备。 
     
    3.5  采用先进的医疗管理体系,降低医疗成本,服务社会的医疗体系,增强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医疗市场的开放是必然趋势,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不可避免地加剧医疗市场的竞争。只有加强医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环境,降低医疗成本,才能使医学高等学校的附属体系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良好的信誉和医疗水平。 
     
    3.6  加强高校的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后勤保障体系  高校的环境包括舆论环境、环境、竞争环境、学术环境、人际关系环境、业余生活环境、生活服务环境等,这些子环境从不同角度影响人才的培养。创造适应人才生存的精神环境,在舆论上支持其创新立业,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使青年学术骨干了解国情,了解校情,安心工作、艰苦创业。对于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不仅要批评其缺点,更重要的应看到他们的长处,多鼓励、多教导。对中青年人才取得的技术成就要及时宣传和表彰,激发工作积极性,振奋广大青年的精神。 
     
    创造适应人才生存的物质环境,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建立合理的竞争环境,职称评定不论资排辈,对有突出贡献的要破格提职。科研项目多给中青年机会,如建立青年基金,使他们得到锻炼机会。鼓励并创造机会使有志青年出国深造,并制定政策吸引其回国服务。建立以老代新机制,既尊重老学者,又给青年人创造学习机会。注意解决中青年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加强后勤的服务意识,加强人才合理流动,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医学高等学校肩负着21世纪高精尖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医学人才匮乏,医疗体制尚不健全,政治和体制面临转轨和改革是基本现状,因此,加大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动能,紧跟国际医学发展的前沿,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障国民的健康水平具有战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