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與「中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9-01
在民族主義問題討論中,西方不少中國學專家以為,Chinese nation屬於「新生事物」,約產生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從帝國到民族國家的轉型時期。鑒於漢語「民族」一詞出現較晚,有人推論漢語直到1895年還沒有一個貼切的對應詞迻譯或傳導西方的nation概念,或曰至今還沒有;也有人斷言,前現代中國根本不存在Chinese nation。是否能作如是觀,便是寫作本文的緣起。筆者試圖從中西概念的演變與對比出發,並從中西思想史及歷史語義學的角度,疏證十九世紀中西全面接觸之後,Nation在漢語中可能的表述形式。由於不同的社會結構與統治形式或不同的轉型方式,對事物的認識前提必然也是不同的。從西方民族主義理論出發,演繹觀察不同的存在與認識,未必能夠弄清真相。因此,文章還將論及「轉型」之前Chinese nation存在與否等問題。
一 一個新詞的誕生
漢語「民族」一詞出現的年代較晚。中國古代史籍中,表達民族概念的詞彙,既有「民」、「族」、「種」、「人」、「部」、「類」等單音詞,又有「民人」、「民群」、「民種」、「族種」、「族部」、「族類」等雙音詞;但尚未發現「民」和「族」兩字連用、作為一個詞表示現今所用的「民族」概念1。漢語中的「民族」一詞究竟產生於何時,或曰誰先使用,學界對此已有多次探討。原先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