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政治品节的见证——顏延之《陶徵士诔并序》笺证(五)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邓小军 时间:2010-09-01
[66]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淵明卒於元嘉四年十一月》條已指出:“朱熹《通鑒綱目》於是年十一月記‘晉徵士陶潛卒’。朱自清先生《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錄《綱目》所記而云未知何據。按,《建康實錄》卷一二元嘉四年十一月,‘散騎常侍陸子真薦豫章雷次宗、尋陽陶冕[潛]、南郡劉凝之,並隱者也’。或即朱熹所據。”(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234頁。)此說為是。進言之,《建康實錄》載元嘉四年十一月散騎常侍陸子真薦隱者陶潛,未載淵明卒;參證蕭統《陶淵明傳》所載“元嘉四年,將復徵命,會卒”,始可以判斷淵明卒於元嘉四年十一月。當元嘉四年十一月陸子真薦舉淵明時,淵明或尚未去世而不久去世,或雖已去世而陸子真尚未及知,但淵明去世之時間與陸子真薦舉淵明之時間相去不會很久,因為陸子真所在之建康(今南京),與淵明所在之尋陽(今江西九江)距離較近。
[67]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冊,第2288-2289頁。
[68] 《宋本陶淵明詩》,附錄,《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19頁。
[69] 宋吳仁傑《陶靖節先生年譜》,收入許逸民校輯《陶淵明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3-24頁。
[70]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冊,第74頁。
[71]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冊,第74頁。
[72]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5冊,第1342-1343頁。
[73] 《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集部別集類:“宋徵士《陶潛集》九卷”(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4冊,第1073頁),稱“宋徵士陶潛”,誤。
[74] 宋朱熹:《資治通鑒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690冊,第325頁。
[75] 宋鄭思肖:《鄭所南先生文集》,第9頁,清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第二十一集。
[76]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854冊,第403頁。
[77] 元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331冊,第610頁。
[78] 清徐枋:《居易堂集》卷十九,民國鉛印線裝本,第1頁。
[79] 清張方藹等衍義:《御定孝經衍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719冊,第229頁。
[80] 《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冊,第2280-2281頁。
[81]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0頁。
[82] 唐成伯璵:《毛詩指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70冊,第177頁。
[83] 《文選》卷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下冊,第791頁。
[84]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上冊,第35頁。
[85] 宋陳彭年、邱雍等:《廣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36冊,第341頁。
[86] 漢許慎:《說文解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23冊,第157頁。
[87] 宋陳彭年、邱雍等:《廣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36冊,第411頁。
[88] 晉杜預註,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卷二十七,《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1980年,下冊,第1914頁。
[89] 漢鄭玄註,唐賈公彥等疏:《周禮註疏》卷十八,《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上冊,第762頁。
[90] 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冊,第2191頁。
[91] 《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冊,第2194頁。
[92] 《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8冊,第2195頁。
[93]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6頁。
[94]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8頁。
[95]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99頁。
[96] 《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集部,第104頁。
[97] 漢鄭玄註,唐孔穎達等疏:《禮記正義》卷五十九,《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本,下冊,第1671頁。
顏《誄》此四句唐李善註:“《禮記》孔子曰: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雖分國如錙銖,有如此者。鄭玄曰:言君分國以祿之,視之輕如錙銖矣。”(《文選》卷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清嘉慶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下冊,第790頁。)李善註引《禮記·儒行》孔子此語,但是沒有引出其中“不臣不仕”這關鍵的一句,表明李善並沒有充分地瞭解顏《誄》此四句微言的深意,是暗用“雖分國如錙銖”之下句“不臣不仕”,以揭示陶淵明不臣不仕於劉宋政權之事實。
又,魏向秀《思舊賦》“昔李斯之受罪兮,歎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四句,李善註詳引《史記·李斯列傳》,但是沒有引出其中“責斯與子由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