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1
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理论源泉。
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以来,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外还是在阵营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真分析和梳理其当代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阐述了关于劳动创造价值或价值来源于劳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是把价值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虽然是从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但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阐述劳动价值论时,研究的却是商品生产的一般,而不是特指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他认为,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不管是在什么社会制度下,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且只有抽象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的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而且也必然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现在研究的只是商品价值;在《资本论》有关价值的整整一章中没有一点迹象表明,马克思是否认为他的商品价值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社会形式,或者可以应用到什么程度。”“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概念是商品生产的经济条件的最一般的、因而也是最广泛的表现”。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晶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超额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的作用下,必然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并按高于个别价值或按高于个别价值但低于社会价值的价格销售商品,企业因此就会获得超额价值,即“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样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这就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二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复杂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不断涌现,从而全社会的劳动总量不断增大。其结果,不仅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而且也增大了全社会的价值总量,即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影响和制约着收入分配制度
劳动价值论不是收入分配制度的直接依据,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分配与价值生产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价值分配的对象就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价值生产是进行价值分配的前提,尽管生产方式决定着分配方式,但价值规模的大小、数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收入的分配方式和水平。虽然物化劳动是创造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其在劳动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形成新的价值,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因此,收入分配制度的确立,理应以维护创造价值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凸显价值创造者在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应有位置。劳动者不仅有权凭借劳动力所有权获得必要的产品,而且还有权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始终以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整体利益为核心。
(三)宏观经济调控是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有计划按比例生产是商品价值得以实现的条件,商品必须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尽管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所反映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不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仍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仍然起作用。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会出现失灵现象。比如,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经济总量平衡问题、外部不经济问题、经济结构平衡与优化问题、垄断问题、社会公平问题,以及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盲目性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所以,政府必须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运用财政、货币等手段对国民经济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以期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有计划按比例生产,合理调整利益格局,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基石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反映和揭示市场经济的各种西方经济思想和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引入,使得传统的政治经济学长期处于基础地位或垄断地位的格局受到了挑战,出现了多元化的理论范式。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在经济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经济学学科分类细化,经济学的学科体系越来越庞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已经无法囊括所有的经济学内容。三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相联。这些变化动摇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地位,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以宽阔的视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衡量标准来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1 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密切相连、相互促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就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要从理论上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生产方式和基本生产关系,使其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指导和服务于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能促进理论的深化与升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就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促进和发展的。 2 扬弃西方学
虽然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辩护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它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成果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反映与延伸。它对市场经济中某些具有共同性质的的分析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其中蕴涵的科学合理的成分应该整合到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机械地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观点。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以市场经济为研究载体,但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文化背景、价值信念、核心概念和理论假定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也只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维护的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并不是直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它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带有严格的前提条件,这对于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难以一般性地推广和应用,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的借鉴作用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此,我们在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必须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对待西方经济学,去伪存真,合理吸纳其中的科学成分。
3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
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继承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地位与指导作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统领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魂”。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和借鉴各种经济思想的合理成分,构建超越马克思经典范式和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范式。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完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着的科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坚持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创新与理论创新。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特质在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并没有改变,其主要表现:一是马克思关于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源泉及价值量的决定等问题的论述,为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价值理论。二是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和货币起源及本质的分析,是从经济制度演变发展中揭示人们相互经济关系运动的变化,价值以及价值形式,交换以及货币等,只是人们的经济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采取的特定的方式。这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逻辑主线。三是马克思关于活劳动是价值创造唯一源泉的思想,确立了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是劳动者生存与发展正义诉求的理论表现,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维护能够最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公平、正义、合理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原创理论的科学性,而且更在于随着时代的变化对其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创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要在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使传统政治经济学转化为能够正确反映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可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的科学基石。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理论源泉
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而劳动价值论正是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与核心。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人手,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科学方法,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剥夺者被剥夺的科学结论,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成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伟大学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看:在社会产品中,活劳动的比重不断降低,物化劳动比重不断增加;生产要素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知识、信息、科技等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劳动结构发生了变化,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取代了传统体力劳动的中心地位,社会劳动日益智能化;在劳动的形态上,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越来越多,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日益提高;经济全球化导致劳动活动全球化等。从生产关系和社会条件方面看:人类社会已经由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时代。我国现阶级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后对未来社会的预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别。所有这些变化,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论是作为经济学的科学理论,还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指南,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
第一,尽管一百多年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关于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论断是正确的,就连19世纪后期庞巴维克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挑战时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体系是严密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经受住了理论与实践的洗礼,它的科学性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丧失。
第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劳动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劳动体现的是一种平等、自主、互利和协作的劳动关系,是为自我劳动和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的有机统一。从本质上来讲,劳动者能够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但劳动性质和地位的改变,并没有超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历史阶段,社会在计量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时,并不是以劳动量的的、绝对的尺度即时间作为标准,而是必须采用价值形式,即劳动时间仍然是商品的内在尺度。
第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等最终都是要被取消的,但现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生产力和社会条件。虽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但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这二重性仍然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价值规律同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发生的变化,不仅不会影响劳动价值论的应用,而且还为劳动价值论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崇高的历史地位,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但任何先进的科学理论,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科学的理论,必须结合新情况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永不枯竭的理论之源。
上一篇: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的法理学探析
下一篇:论交往理性与交往实践观的现代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