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辜胜阻 李华 易善策 时间:2010-08-11
  摘要:积极扩大内需是应对国际危机、保持平稳较快的关键。当前,发展业是扩大内需、促进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因此,要考虑适时制定旅游业促进法,强力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加大旅游业的投入,健全旅游业管理体制,促进旅游行业有序健康发展,进而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
  关键词:扩大内需;旅游业;旅游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从结构上看,经济增长过多的依赖出口和外需。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较快,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高。据测算,2007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1.7%这种发展模式势必给我国的经济运行带来巨大风险。如何破解我国内需不旺、尤其是消费乏力的顽症,有效启动内需是当前特殊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并逐渐从虚拟经济蔓延至实体经济。受此影响,美国、欧盟及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的报告中也指出,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显著低迷时期,全球增长预期将从2007年的5.0%减缓至2009年的3.0%,为2002年以来的最慢增长步伐。作为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难以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在“美欧消费——中国制造”的产业链条中,受美欧消费需求下降的拖累,中国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弱化。同时,近年来,“防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的过快增长。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率也连续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降至6.8%,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增加。可见,调整投资和消费、外需和内需的关系是现阶段中国实现“保增长”目标的迫切要求。在投资放缓、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积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防止经济“硬着陆”的重要举措。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消费率仍不到50%,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已达77%左右。这说明中国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潜力巨大。因此,未来如何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用内需来弥补外需所受影响是当前“保增长”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扩大内需必须找准突破口,寻求有力的支撑点。我们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一)旅游业是一个消费需求潜力很大的朝阳产业,旅游消费的性质决定了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具有独特优势
  首先,旅游消费包括“游、行、住、吃、购、娱”等一系列活动,涵盖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涉及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商业、房地产业、保险业等诸多行业,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是一个综合性的消费,具有较强的消费关联性。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势必带动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从而推动内需成倍扩大。据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的统计,2007年世界旅游业的直接增加值为18510亿美元,而带动的全部增加值(包括直接和间接)则达53910亿美元。其次,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并具有多次重复性的特点,旅游消费的增长将带动中间消费的扩大,提高消费的总体水平。一方面,旅游产品属于服务业中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最终产品”,不仅具有生产和消费同一性,对经济作用更为直接,而且作为最终产品消费,旅游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不像耐用消费品一次购买长期使用,而是具有服务消费特有的多次重复性,对扩大内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次,旅游业还是“无烟工业”,健康有序的旅游消费可促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扩大内需的质量。
  (二)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07年人均GDP比1978年增长近10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6%,已超过2000美元。同时,居民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比1978年增长37.5倍,年均增长13.4%。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2007年我国城镇和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6.3%和43.1%。消费结构中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逐步提高,在住、行条件的改善及工作之余的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支出也在大幅增加。可见,我国居民消费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开始显现。美国《幸福》杂志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提出,消费者集中追求的5个目标是时间、质量、健康、环境与家庭,能同时满足这5个目标的最佳消费领域就是旅游活动。可以预见,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型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也使旅游业逐渐成为扩大内需的支撑点。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潜力巨大
  旅游业是当今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规模最大的新型产业之一。虽然我国已进入世界10个旅游大国的行列,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在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旅游业发展规模看,2007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虽然达1.09万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GDP的4.5%左右。而根据国家旅游产业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要超过8%。从旅游业发展能力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2008年中国旅游竞争力在130个国家中位居中游,排名第62位(见表1)。其中,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排名居于前列,具有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数将占世界市场份额高达8.6%,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可见,我国旅游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未来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发挥业对扩大内需作用的对策
  
  基于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方面自身特有的属性、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给旅游业带来的广阔空间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旅游业能成为扩大内需和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在当前的特殊时期,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稳定增长的积极作用,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的法规,提供制度保障,且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旅游消费能力,还要发展与规范并重,使旅游业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具体讲,需要采取以下六方面举措:
  (一)制定旅游业促进法,完善并落实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使旅游业成为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从表1可看出,尽管2008年我国旅游竞争力排名第62位,位居中游,但在“旅游业发展监管体系”、“经营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业资源”三个一级指标中,“旅游业发展监管体系”排名较为靠后。其中,“优先考虑旅游发展”一项排名靠前至36位,而“政策法规和条例”一项排名却落后至89位。这说明我国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相对滞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许多地区提出“旅游立县”、“旅游立市”的口号,但缺乏具体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针对这种状况,当前可借鉴韩国、英国及美国的立法经验,适时制定我国的旅游业促进法。最近,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并提出了促进旅游就业的相关举措。该《指导意见》对发展旅游业意义重大。旅游业促进法就是要从旅游业自身的行业发展到鼓励消费者进行旅游消费、从旅游的改善到旅游设施的建设、从旅游业的投资机制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从旅游用地的审批到旅游税费的优惠等等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促进旅游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使旅游业的促进政策更加系统、完备,从法律上对旅游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同时,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责,保证旅游业政策的有效执行,防止将发展旅游业停留在口号上、纸面上。
  (二)强力推行带薪休假制度,保证职工的休假时间,拓展旅游业的市场空间
  带薪休假制度在国外是一种常见的制度。实践证明,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可有效解决旅游消费需要与闲暇时间不足的矛盾。我国“十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扩大服务供给,鼓励居民服务性消费”。2008年也开始执行2007年新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但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较差,除一些实力雄厚、经营规范的企业外,很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几乎没有很好落实这一制度,职工的休假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需要强制执行公务员带薪休假制度,做好监督管理,保障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与稳定性;要转变休假旅游的观念,使企业认识到休息权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给职工安排合理、适度的休假是互利双赢的;要降低带薪休假的门槛,适当增加带薪休假的天数,扩大带薪休假的范围,增强职工带薪休假的灵活性,并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劳动者自身带薪休假的维权意识。
  (三)改进税收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有效增加旅游消费需求
  首先,要改革税收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放宽税前扣除范围,降低边际税率并减少级距,取消红利税。其次,要建立收入增长机制,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刺激消费需求。再次,要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引导旅游消费者转变观念,倡导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的新观念;更新银行的经营理念,简化银行信贷手续,探索适合旅游消费的个人信贷模式;建立个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并发挥旅行社在旅游消费信贷市场中的作用。
  (四)加大旅游业的投入,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旅游产品开发的层次,有效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首先,要创新投资方式,积极吸引多方投资。在政府加大对旅游业投入的同时,要鼓励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引导社会民间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并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通过积极引导、多方筹措等措施加大对旅游景区配套的道路、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景区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其次,要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规划,处理好开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竭力避免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再次,要提高旅游产品层次。要改变以往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精品较少的状况。一方面要对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进行整合优化,提升其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娱乐含量,使之由粗放开发、粗放经营向精品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创新开发旅游产品,通过新项目的策划和建设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引导新的旅游消费理念,开拓新的客源市场,以创新带动需求,引导旅游消费,从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提高传统产品的档次,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五)健全旅游业管理体制,完善旅游业自律机制,加强旅游业诚信建设
  针对旅游业管理部门分割、多头管理问题,要理顺旅游业的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业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形成合力,提高行政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各旅游专业协会、学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管理机制,制定适合行业自身特点的自律要求,加强行业自律能力建设,并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监督;要以旅游行业诚信建设为主线,逐步建立旅游业诚信管理、评价、公示、信息披露等管理体系,努力营造“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和行业风气,并通过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导游、景区商家等的市场行为。
  (六)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扶持旅游龙头企业,促进旅游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旅行社数量以几何式增长,但始终未能建立起符合市场的行业结构,不能适应中国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需要。为此,要扶持并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发挥其在行业中“领头羊”的作用,带动整个行业有序、健康、蓬勃发展。当前要着力构建旅行社的“批零体系”,不仅鼓励实力雄厚的大旅行社通过与航空公司、酒店等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旅游产品,成为产品批发商,同时引导规模较小的旅行社推销这些产品,成为零售商,从而实现旅行社现有的“平行分工”向“垂直分工”的转变。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创新旅游人才培育机制,增强实验室建设和校企联合,培养和引进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解决企业常见问题、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类旅游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实现院校人才的特色供给与旅游人才需求的成功对接。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职业资格制度、等级考核制度等制度,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