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集贸市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月菊 时间:2010-08-11
  [关键词] 新 建设 农村集贸市场 
  
  [论文摘要] 农村集贸市场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农村集贸市场存在管理落后、不规范问题等一些问题,其现状并不乐观。农村集贸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 

  农村集贸市场是指在一定时间间隔,一定地点,周边农村居民聚集进行产品交换的场所。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农村集贸市场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农村区域的带动和引导。不仅如此,农村集贸市场还是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文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的中转站,是党和政府政策、路线、法规的宣传阵地,农村集贸市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当前农村集贸市场的现状 
   
  1.商品质量不高,经营粗放 
  由于地区产业化没有形成,专业化水平低,产品批量小,质量低,经营粗放。大路货多,畅销货少;原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不能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进入农村市场的产品,适应农村居民买得起,用得上的“农”字号商品少,城市里卖不掉、销不出,甚至伪劣假冒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 
   
  2.市场缺乏规划、市场管理不力,突出表现为“三多” 
  一是沿路设摊多。此类市场以路为市,沿着公路干线随地摆摊,尤其是在要道处摆摊,严重妨碍了交通,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社会治安和正常的交通秩序。二是沿街摊点多。此类市场以街为市,沿街设点,门面交叉重叠,杂乱无章,既不必便于管理,也不便于购物。三是游动商贩多,此类市场以“动”为市,到处喧哗叫卖,骚扰行人。不仅是国家税收无着,而且影响机关、街道居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加之少数不法分子借叫卖之名,行头骗之实,就更增加了人们对游动市场、流动市场商贩的反感和恐惧感。 
   
  3.有特色的专业化农村集贸市场不多 
  在市场竞争中,特色、专业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主要手段。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需要特色,需要专业化。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专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深化农村区域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分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目前,我国农村集贸市场普遍为综合性的、低层次的农副产品和日杂市场,市场建设大众化,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却不多。这就导致了市场的建设难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的带动和引导作用。 
   
  4.制度供给不足 
  新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制定颁布了一批规范商业流通、市场管理、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公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使农村集贸市场的经营和管理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集贸市场问题的规定散见在一些法律中,至今没有一部单一的、统一的、全面的有关农村集贸市场的法律。 
   
  二、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成长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及时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从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集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农民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把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二是乡镇企业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民可以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活动的亲身感受和与周围农民、经营者的交流中获得的信息来改变其产品结构,使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可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 
   
  3.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农村经济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人口素质较低,比较保守,商品经济意识较差。通过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集贸市场的有利于繁荣农村市场 
  一部分农民在集市上通过从“赶集”到固定摆摊设点、从季节经营到常年经营、从自产自销到采购经销的演化过程,慢慢地由自给自足的小农转化成市场的主体。在国家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务工经商的政策引导下,集市已经成为培养农民的重要练兵阵地。同时,通过市场熏陶而逐渐累积形成的市场经济的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价值意识,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有助于农民市场主体的确立,对农村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的几点建议 
   
  1.加强规划,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集贸市场的数量、规模 
  在市场建设规划中,要注意围绕当地的资源状况、条件、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商品流向等要素来合理确定市场的选址和规模。具体来说,一是要合理确定市场建设数量,不可互相攀比盲目发展;二是市场建设的档次要因市制宜,市场旺、生意活、交易批量大的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综合市场,档次可以高一些,而一般的农村集贸市场宜建成棚盖式;三是农村集贸市场的选址应为资源丰富、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商品交易量较大的地方,同时,要做到水、电、路、通讯的配套,要注意小市场与大市场的联结。 
   
  2.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集贸市场发展 
  从产地实际出发,根据产地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以及市场需求情况,选择一组可以重点发展,有一定规模,并能按本地、经济条件组织生产,既属本地拳头产品,有进入区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又使当地农民受益的产品,作为一定时期的主攻战略重点,使之发展成为本区起带头作用的主导产业。农村市场的兴起,就是依据这一专业商品生产的形成和发展,为其提供丰富的商品货源,并依赖这些生产群体为这一专业市场的经营主体。这样就把发展专业市场和当地种、养、加结合起来,形成贸工农、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打破地区界限,把本地区优势和全国大市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取得区域规模效益。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 
  农村集贸市场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生存发展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真正把农村市场管理当作发展地区经济,保护农村健康消费和稳定社会的大事来抓把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集贸市场发展和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要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坚持经常性治理和定期整顿相结合,特别是在每逢新年春节期间要进行重点治理整顿,以保护农村生活资料的公平交易。要主动接受和支持执法部门对农村集贸市场的管理,严肃处理阻碍正当执法的案件和责任人。 
   
  4.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对于目前农村集市管理落后、不规范问题,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体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包括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规定及资格进行审查,对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和技术监督等。同时,加大集市监管力度,规范农村集市秩序;严厉查处各种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公开举报电话,建立消费者投诉电话,健全农村集贸市场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建设公平有序、运转协调的农村集市。此外,规范市场管理者的行为,即对市场管理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等也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防止市场管理者乱收费、多收费等问题的出现。 
   
  : 
  [1]张其春: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市贸易的演变及政策取向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 6~64 
  [2]杨伯康曾艳华:搞好农村市场建设发展农村经济[J]. 广西商业经济, 2000, (4~5):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