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稳定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 稳定与; 问题; 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的稳定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度过了二十多年的社会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稳定与发展方面还面临诸多障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并进行的对策选择,以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全面发展。
一、目前农村稳定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现状看,农村稳定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村改革与发展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目前农村人口急剧增加,而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及灾害日渐频繁,农民失地失业将是21世纪农村发展与稳定的严重障碍。我国是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0%的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由于目前已进入建国以来第三次生育高峰,人口急剧增长的势头一时难以遏制。在农村人口急剧膨胀的同时,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同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各种园区的兴起,使农村耕地大量减少。人口的膨胀及土地减少,生态环境的恶化,意味着农民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生存能力更加脆弱,它将使农村本来就严重过剩的劳动力状况更加严重。
2.分配不公导致农民的不满情绪增加。社会稳定与否与社会的平等状况有着直接的关联。目前城乡之间及乡村内部的不平等正不断加剧。“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前者是后者的3.11倍。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更大。”[2]一些群体作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同其他群体的利益差距逐渐明显化,并且日益扩大。城乡之间及乡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不断扩大的比较利益差别所形成的分配不公引起了农民严重的心理失衡和不满,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3.发展的停滞和腐败现象使干群关系日益紧张。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不仅明显减慢,而且呈下降的势头。一度缩小的剪刀差重新扩大。一些部门和单位对农民的乱摊派、乱收费和乱集资有禁不止。整个“九五”期间,农民负担平均年增长22.2%,而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仅10.6%。目前农村收费乱、农民负担重的问题非常突出,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社会稳定。
广大的农村基层干部生活工作在农村最基层,克服了条件差、任务重、工作难等困难,为农村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不能讳言,农村少数干部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仍相当严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失职渎职、作风漂浮等不正之风以及以权谋私、行贿受贿、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腐败行为,激起农民强烈的不满。
4.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无力使农村社会的组织基础不牢。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和稳定的组织基础。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已不同程度地滞后于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暴露和反映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弱化,降低了对社会的组织和整合能力,加剧了农村社会的无序化。
二、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对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必须进行科学的对策选择。
1.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耕地始终是增产粮食的基础。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国家粮食安全。”[5](2)推进科教兴农,转变粮食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路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粮食增产中的科技含量,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完善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加工、销售、推广体系。
2.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1)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小城镇建设,可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2)广开转移渠道。“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3.克服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1)制订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政策。总的目标是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带动生产率和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以此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2)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加快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的改革,解除劳动力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化障碍,另一方面改变当前收入分配有利于城市的不平等格局,逐步缩小工资收入以外的各项福利补贴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条件。(3)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合理地运用农业补贴来保护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要“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8](4)“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9]。一要加大对农村支持的力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5.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1)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精简机构。(2)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一是确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鼓励农民通过积极的政治和民主参与抵制各种摊派,争取和保障自己的权益;二是建立农民和政府的沟通反馈机制。三是实行财务村务公开,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四是建立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和决策、监督机制,保证公共物品的提供和使用符合社区内农民的意愿;五是实行“两票制”等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上级政府和社区农民的意愿结合起来。
6.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应做好:(1)精心选拔农村党支部书记。要按照致富奔小康的要求,把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选拔到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2)拓宽用人视野。坚持多渠道选人,特别要注重将年轻的受过大学教育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党员下派任村支书,以外来的人才带动本村的党员。(3)强化培训教育。着力提高农村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政策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4)狠抓村级配套组织的建设。
[1] 李鲁阳:“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难题”,《经济时报》2003.12.18第 5版。
[2] 任丽梅:“顺时应变,藏粮于地”,《经济政策信息》2003.18-21
[3] 杨大壮:“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农民工权益”,《中国改革报》2003.12.1第8 版。
[4] 赵振华:“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人民日报》2003.12.25第9版。
[5][6][7][8][9]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第17页、第18页、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