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难以撼动传统网络招聘地位,谋求融合才是出路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exp 时间:2012-08-21

  商务人脉社交招聘网LinkedIn成立于2002年12月并于2003年启动,其用户已经超过1.6亿人,平均每一秒钟都有一个新会员的加入。全球社交网络巨头的Facebook也在今夏推出在线招聘服务。国内目前有大街网、天际网、优士网、经纬网、若邻网等一批职业商务人脉为基础的社交招聘网站出现,以微博、sns平台为载体的新媒体招聘也逐渐显示着强大的力量。不过火热的社交招聘,真能挑战到,或者未来取代传统的网络招聘吗?

  对于求职者来说,凭借着在社交网站上面已经建立的交际圈子,可以在分享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更快速便捷地获取企业的具体情况,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行业经验,业界普遍认可这是人脉社交招聘的好处之一。

  而对于招聘企业来说,利用社交网站进行招聘可以透过求职者的交际圈,更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性格特点、业余爱好等在简历上无法获取的信息,通过与求职者进行有效互动,由此判断该求职者是否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社交招聘网站能够帮助企业与潜在候选人之间建立起长期的关系。吸引招募人才的同时,也应当关注雇主品牌的建立和传达。”马克西姆雇佣营销集团常务董事Emile Mac Gillavry表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形成互动对话,有助于企业长期的雇主品牌形象和企业声誉的渗透。” 而对于小公司而言,也由于社交媒体降低了企业发布招聘信息的门槛和成本,也可以得到和大公司一样的传播机会。

  然而国内互联网的现状决定了一个单纯到只有递名片、人际链接、猎头搜索的社交平台很难成活,因此中国并不会诞生一个Linkedin的仿制品,从求职者的角度讲,主动求职者是网络招聘的主体用户,社交网络用户更多的是潜在求职者,社交网站更多的是关注用户彼此之间的关系网,而不是提供职位信息,同时,社交网络的隐私保护也会降低用户求职行为的效率。这对于主动求职者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的。对于企业来讲,同样存在招聘效率的问题,面对着大量的被动求职者和非求职者,通过非常简单的个人信息很难让hr找到合适的目标。

  传统招聘网站拥有丰富的职位和简历信息,用户具备明确的求职意图和就业方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信息完整性上都更利于企业快速完成招聘任务。同时,传统招聘网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保持着创新和增长。一方面新的传统模式招聘网站尤其是地方招聘网站不断出现,抢夺一部分地区性用户;

  另一方面,现有招聘网站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帮助企业更方便的找到求职者。传统招聘网站在不断的市场竞争和自我变革过程中会逐渐完善,进一步巩固既有地位。这其中虽然包括中华英才网完全融入monster,被业内同行以及企业嗤之以鼻的失败案例,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华英才网创始人张杰贤先生重回招聘行业,推出职位聚合搜索和新型招聘网站的努力探索,正是张杰贤这样的创业者和创新者推着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的发展。无论成功的探索还是失败的尝试,都表明传统招聘网站在市场压力下不断创新的明确意图。

  艾瑞网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Q2网络招聘用户规模达到2.96亿,同比增长15.5%,总体增长迅速。主要综合性招聘网站的用户覆盖率达到78.2%,综合性招聘网站是求职者找工作的首选。我们可以期待从某个平台中涌现出一个属于中国互联网自己的创新。

  网络招聘的根本在于帮助求职者和招聘企业进行信息的匹配,而社交网络的“互动”优势和基于关系网的深度数据挖掘能力能让这种信息的匹配更为“精准”。与社交招聘的“良性互动”相对比,传统招聘网站正因为盈利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陷入一场烧钱赚流量的“恶性循环”。作为中国网络招聘市场的“三巨头”,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华英才成立之初各具特色,而今,三家网站从用户定位到产品服务几乎不分彼此,线上招聘都采取向企业端收费的模式,恶性价格战随之出现。低至几十元的发布费用让部分企业将招聘网站当成广告平台,“假招聘真广告”导致招聘效果下降、用户流失,招聘网站为提升流量继而大笔对外投放广告,营销支出攀升。

  总的来说,国内的商务社交仍然处于“前途可能光明,道路必然曲折”的阶段,传统招聘模式与社交招聘之间的融合正在成为网络招聘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前者借助后者的社交基因,而社交平台则可以利用前者的行业积累完善布局。从长远看,也只有传统招聘网站与新兴社交招聘的结合和基于中国互联网现状的创新才是双方共同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