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中国互联网大佬的沉浮(一)

案例一:博客网
案例特点:中国互联网web2.0的旗帜
创业者的教训:不要小看巨头们的后发优势
VC的教训:选对跑道,还要选对运动员
方兴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界绝对如雷贯耳,他有着“互联网旗手”和“中国博客之父”之称,对于中国互联网Web2.0的发展普及有着无法磨灭的功绩。
2002年,方兴东创建博客网的前身(博客中国),之后3年内网站始终保持每月超过30%的增长,全球排名一度飙升到60多位。并于2004年获得了 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和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的50万美元天使投资。2005年9月,方兴东又从著名风险投资公司Granite Global Ventures、Mobius Venture Capital、软银赛富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那里融资1000万美元,并引发了中国Web2.0的投资热潮。其后活跃在中国的VC要是不知道Blog、Podcast、RSS、P2P 等术语,不看博客、播客、视频、交友等项目就是落伍的标志。
随后,“博客中国”更名为“博客网”,并宣称要做博客式门户,号称“全球最大中文博客网站”,还喊出了“一年超新浪,两年上市”的目标。于是在短短半 年的时间内,博客网的员工就从40多人扩张至400多人,据称60%-70%的资金都用在人员工资上。同时还在视频、游戏、购物、社交等众多项目上大把烧 钱,千万美元很快就被挥霍殆尽。博客网至此拉开了持续3年的人事剧烈动荡,高层几乎整体流失,而方兴东本人的CEO职务也被一个决策小组取代。到2006 年年底,博客网的员工已经缩减恢复到融资当初的40多个人。
博客网不仅面临资金链断裂、经营难以为继,同时业务上也不断萎缩,用户大量流失。为摆脱困境,2008年,博客网酝酿将旗下博客中国和bokee分拆 为两个独立的公司,而分拆之后分别转向高端媒体和SNS。但同年10月博客网又卷入裁员关闭的危机之中,宣布所有员工可以自由离职,也可以留下,但均没有 工资,此举被认为与博客网直接宣布解散没有任何区别。
其实,早在博客网融资后不久,新浪就高调推出其博客公测版,到2006年末,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的博客力量已完全超越了博客网等新兴垂直网站。随 后,博客几乎成为任何一个门户网站标配的配置,门户网站轻而易举地复制了方兴东们辛辛苦苦摸索和开辟出来的道路。再后来,Facebook、校内、51等 SNS社交网站开始大出风头,对博客形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网民的注意力和资本市场对于博客也开始了冷落。
另外,无论是方兴东自己还是熟悉他的人,都一致认为他是个学者或文人,而绝非熟谙管理和战略的商业领袖,没有掌控几百人的团队和千万美元级别资金的能 力。博客作为Web2.0时代的一个产品,无疑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跨越,引领互联网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博客本身是成功的。但对于博客网,它让投资人 的大把美元化为乌有,从引领Web2.0的先驱成为无人问津的弃儿,无疑是失败中的失败。
案例二:分贝网
案例特点:创业者由草根走上圣坛,再沦为阶下囚的创业过山车
创业者的教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VC的教训:每个投资的项目,都是自己的孩子,生下他,就有义务照顾他
说起分贝网,知道的人不会太多;但说起《老鼠爱大米》,不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如同刘谦的魔术,互联网也是一个可以见证奇迹的地方。互联网在中国的历史虽然很短暂,但创造的奇迹和神话一点儿都不少,而分贝网及其创始人郑立无疑是 这些神话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从一个毫不起眼的电脑城打工仔变为重庆IT行业的第一人和“80后”创业成功的偶像;仅仅5个年头之后,他又因为非法经营 被刑事诉讼,面临牢狱之灾。他是如何由草根走上圣坛,又为何从偶像沦为阶下囚呢?
2003年6月,在重庆石桥铺电脑城打工的郑立,和朋友一起创建了163888网站,寓意“一路上发发发”。此时网站不过三、四个人,他们在电脑城附 近租了个小房子,吃、住、办公都在一起。随后,他们开发K8录歌软件,163888逐渐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网络歌手聚集地。香香、杨臣刚等网络歌手在他们 网站成功推出,《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风靡一时,让163888网站名声大噪,号称“华人第一音乐社区”。
随后,163888受到过众多VC的追逐,2004年10月,IDG VC向分贝网投资200万美元(据悉,最终投资并没有完全到位),占其20%股权。这也是IDG在重庆投的第一家个人网站。到2006年,网站注册用户达 到1200万,163888也获得互联网领域的不少荣誉。同年,163888获得了阿尔卡特VC的600万美元投资,占12%股权。郑立曾做客CCTV 《财富故事会》,以“80后”领军人物的姿态讲述自己的财富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这一年,他24岁。
2007年6月,网站启用了新名字和新域名:分贝网(fenbei.com),但分贝网的赢利模式并未有根本转变,依靠卖空间和收取会员费的赢利模式难以为继续,广告成了分贝网主要的收入来源。
2009年,郑立涉嫌经营色情视频聊天业务被捕,2010年1月,此案开庭审理,郑立当庭认罪。
郑立涉足色情业务的原因尚不知晓,但分贝网日渐衰弱则是不争的事实。公司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新的投资却始终没有到位。有人猜测,郑立仅仅是用视频聊天的收入来改善分贝网的财务报表状况,以期分贝网卖个好价钱。
分贝网经营上处于困境,除了市场竞争激烈、商业模式不清晰之外,创始人团队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也有很重要的原因。据郑立早期接触过的一位做“天使投资” 的民营老板回忆,他答应可以投资200万,占30%的股份,但提出要另聘CEO,郑立没有答应。在融资之后,郑立也试图聘任职业经理人,但均告失败。其中 一位曾任在搜狐任职,但不到两个月就离任,他后来对媒体谈到了“80后”创业者身上有刚愎自用、不培养团队、不看重思想、不注重章法的四大顽疾。
分贝网已经停止运营,创始人郑立已是阶下囚。此次事件影响太大,想重新崛起,几乎是不可能。这样的结果出现,不过我们不禁要问:投资人对分贝网是彻底放弃了吗?他们对创始人不监督了吗?郑立组织48个小姐,分三班倒做色情表演,投资人一点不知吗?投资人曾将分贝网誉为中国的MySpace,并称 Facebook在中国没有能力收购分贝网。如今回头看看,这些豪言壮语更具有讽刺意味。
案例三:PPG
案例特点:中国风险投资界最火的案例
创业者的教训:创业的目的之一是赚钱,但不能仅仅是赚钱
VC的教训:尽职调查中,人的本性调查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
PPG,2005年10月成立,业务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售卖衬衫。轻资产、减少流通环节的概念,加上狂轰乱炸的电视、户外广告,迅速让PPG建立起市场领导者的地位,满世界都是“Yes! PPG”的广告语和吴彦祖自信的微笑。
2006年第三季度,PPG获得了TDF和JAFCO Asia(集富亚洲)的第一轮600万美元的联合投资。2007年4月,PPG获得了第二轮千万美元的投资,除了第一轮的TDF和集富亚洲追加投资之外, 还引入了KPCB(凯鹏华盈),KPCB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与红杉齐名。在2006年-2007年,电子商务在VC投资圈非常吃香,而PPG 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谓绝对的明星项目,无数同行都羡慕这几家能有幸投资进去的VC。
2007年底,PPG已经开始被媒体披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拖欠货款、货品质量投诉、等,但PPG仍然受到了数家风投机构的追捧,三山投资公司击退其他 竞争对手,向PPG投了超过3,000万美元的资金。三山投资宣称选择PPG是因为很看好其市场、模式及团队,并透露PPG已计划于2009年初去美国纳 斯达克上市。
2008年,PPG模式出现了VANCL(凡客诚品)、优衫网、CARRIS等几十家家模仿者,PPG不但丢掉了行业老大的地位、官司缠身、高管流散,更传出创始人李亮卷款潜逃一说。李亮称从2008年年中起前往美国筹备美国公司开业事宜,之后一直未在国内现身。
2009年末,一度被誉为“服装业的戴尔”、“轻公司的样板”的商业神话终于还是像肥皂泡那样破碎了。PPG总部早已人去楼空,一片狼藉,贴在墙上的 法院执行裁定书则显示PPG已经关门大吉,不少消费者付款后拿不到货物,因而愤怒地将PPG称为“骗骗哥”。而随后,PPG唯一剩下可以称之为“资产”的 东西——注册商标“PPG”,在拍卖中无人问津。PPG累计从上述多家家知名VC处获得了5000万美元左右的投资,彻底关门也意味着5,000万美金血 本无归。搜狐IT在2009年互联网大会上曾评选出5年来投资最失败网站,PPG名列榜首,成为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投资笑话。
事后,有人透露了PPG失败的真正原因:创始人李亮表面上市做电子商务,但配套的物流、仓储都是自己的公司,或间接与他有关,他不停地向这些公司打 钱,投资人的钱作为费用变相进入他自己的名下。钱转移光了,李亮也没了。他从一开始就是有预谋、有准备地圈钱,他很聪明、勤奋,执行力也够,但就是出发点 不纯。
PPG模式的模仿者之一VANCL的发展状况非常好,可以说,PPG模式的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一个公司的成功,商业模式这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执行这个商业模式的操盘手。PPG失败,错的是人而非商业模式。
互联网被创业者看做是一块大蛋糕,有太多的人涌入,但要记住一点,互联网并非是一个黄金地,这是一个有着巨大风险的赌场,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让你的万贯家产毁于一旦。现在的你感觉到危机了吗?
本文由最科技李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uitech.com/1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