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办企业改制与稳定发展关系的战略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30
【关键词】企业改制 稳定 战略思考
在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的政策指导下,全国各地高校推行校办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己达四年多时间了。从作者了解的情况看,部分高校对“意见”贯彻实施取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步调难以整齐划一,深究原因非常复杂。笔者想与同在执行层面的同仁们作些探讨,从实施“意见”对校企改革改制的必要性、校企改革改制面对的特殊性、校企改革改制适宜采取的多样性以及如何处理好校企改革改制与稳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谈些个人之见。推行校企改制具有现实需求的必要性,解读它至少可看到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1.改革改制的战略意义,可简单理解为适应三个需要:一是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构建法治社会的需要;二是适应市场体制、适者生存的需要;三是适应资本市场、借助社会力量,增强企业实力的需要。
2.改革改制的直接意义,专家指出有四点:一是为了规避高校风险,即学校作为出资人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二是明晰界定产权,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关系合理化;三是整合校企资源,即能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四是建立企业制度,即建立新型公司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推行校企改制必须考虑办学的特殊性实施“两个意见”第一项重要任务是组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实际上资产经营公司并没有产品、商品,不是一个直接从事经营活动的经营公司,通常情况下,高校办学规律和工作程序习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学校仍会将资产经营公司当作一个行管理门来使唤,它不可能离开学校党委、行政独立运行,而必须服从学校全局的需要。也就是说不是资产经营公司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而是学校需要干什么或是让干什么公司才能干什么。再说高校企业产业的特殊性,高校企业的原生态,是在独具特色的高校小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提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搞校社合作而自发形成的、半经营半服务性质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高校产业实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批高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产业企业抓住机遇,获得迅速发展而壮大起来,特别是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高校,其科技产业己经完成资本积累,完全适应市场化、社会化了,有的已经成为财团、商团,成了产业界的领军团队。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不是所有高校都有能力兴办科技产业,也不是一办科技产业就会兴旺发达。据统计,多数高校产业企业并不都具有科技企业特征,而多数校企仅仅是为高校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服务保障作用,它是与学校紧密相依、密不可分的辅助性行业,它们的生存奠定在必须符合高校办学规律且能满足高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这就具有了特殊性。通过分析高校办学规律和高校企业形成的特殊性,可以得出结论:多数高校的多数企业属于特殊服务性产业,目前尚不全部具备同学校分离的条件,推动校企改革改制的目的并不是强调要求进行校企分离,而是重在指导发展、改革创新、规范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推进高校校企改革改制应当因地制宜多样化,按照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要全面推进高校全资企业的改革,除组建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谓之防火墙)外,还要完成高校所有全资企业的公司改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高校企业的改组、改制。实施此项任务目标是“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正确的决策,应当坚决贯彻实施。但是,组建资产经营公司是学校行为,每个校企(公司)并不是心甘情愿地主动就范,能自觉拿钱买婆婆、买老板来约束自己。因此,在具体制定改革改制方案和落实措施时,应当注意把握和体现以下几点:
(1)把握和实践“三要两多”:即要结合自身实际,量体裁衣,找准定位,不搞一刀切;要实事求是,重在预防风险隐患;要尽量降低改革成本,注重效益优先;多种模式选择,多种体制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