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晓庆 时间:2010-06-30
内容提要: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能力的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它包含三个基本元素:(1)的技术—市场定位(技术能力方向和范围,技术领先或跟随)。(2)企业的技术路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能力提高和扩展的路径)。(3)创新的组织过程(跨功能和部门界面的战略学习,资源与技术能力的重构和转换)

  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技术能力

  技术创新是当今企业生存和的基本保证,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但创新却是一件风险很大的工作。要减少创新风险、增加创新的成功概率,不仅需要提高管理创新过程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必须从战略上把握创新,提高创新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企业应该从长远出发,在技术和组织两方面不断培育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持续的成功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决定因素

  决定一个企业的创新战略的主要因素有三类:过程、位置和路径。

  1.位置

  技术创新战略的基础,是企业当前的位置。包括:(1)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资源、技术能力、业务组合和市场地位,这些决定了企业此时的竞争优势。同时,技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路径依赖性使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一般在其位置的附近进行。(2)企业所在的国家创新系统,通过对需求和竞争条件、人力资源供给和公司治理的影响,为企业的生存空间提供了机会和限制。其中主要有:一是产业环境。产业结构中五个竞争力量,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竞争力(以导致竞争优势);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独占性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创新的先发优势或后发优势;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决定的主导设计的出现。二是国家的研究发展水平和重点。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只有充分地利用国家的科研力量和资金,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有效地进行。

  2.途径(路径)

  一个企业的路径是它的发展,而它以后可能的走向是它现在的位置和以前路径的函数,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的一个表现是组织学习和选择的机会总是靠近以前的行动和已有的知识,这是因为学习经常是一个实验、反馈和评价的过程。路径依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边际收益递增,这首先是一种需求现象,人们使用一件产品的机会越多,就越愿意用它。收益递增的来源还有:外部性、互补资产、用中学及规模等。这一现象的重要结果是,当市场机会被锁定(lock in)在一种较差的技术上时,即使拥有较好产品的公司也难以成功。

  企业的技术路径总是包含在某个技术轨道中。技术轨道反映了某一技术领域内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内在逻辑性。例如,元器件的集成化趋势。技术轨道总是基于某个技术范式,它是解决技术问题通行的模型和模式。如在解决计时技术问题上,机械计时系统和电子计时系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每一种技术范式下,有一种或几种技术以及使用它们的组织方式,是在此领域中获得技术优势的关键,它们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一种技术范式总对应一组企业的关键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技术轨道主要有5种:供应商主导的、规模密集的、信息密集的、基于的、专有供应者 (Tidd J.Bessant J Pavitt K,1997)。每一轨道有不同的技术来源、技术方向和关键技术能力。技术轨道并不是线性的确定性选择,而是如树状具有许多分叉。同一领域内的不同企业虽然属于同一技术轨道,但可能处于不同的分枝上,即它们可能有不同的技术定位、创新方向和核心能力。

  3.组织过程

  产业环境是企业战略选择的外部力量,而组织环境是其内部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替代外部选择。企业内部选择环境的有效性会影响它处理各种挑战的能力:(1)使用与现行战略相关的机会的能力。(2)寻求超出现行战略的机会的能力。(3)平衡上述二者的能力。组织环境是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方法和主导文化。

  企业基于它过去和现在的成功以进行组织学习,在战略观念指导下导出的战略行动显示了对于外部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但强有力的企业特异竞争力可能使企业适应能力减弱,阻碍企业竞争基础的改变。因此,诱导的战略行动在很大程度上由现行战略观念导出,它使核心设计概念锁定在相关技术努力的区域内。而自发的战略行动会导致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如出现超出现行战略范围的新技术。具有“战略意图(strategic intent)”的管理者有超越其资源和能力限制的抱负。

  二、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

  1.市场—技术定位。

  企业必须决定其基本的市场—技术定位,包括:(1)选择技术领先、技术跟随、技术模仿、或实用工程的基本战略。(2)选择技术能力的培育方向、范围(处于价值链上何处)和深度(单项投资强度)。

  (1)基本技术战略。4种基本技术战略在进入市场的时期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按其技术—市场特征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技术战略的技术—市场特征图

  图注:L:技术领先战略;F:紧随领先者战略; C:仿制战略;S:部分市场战略

  不同的企业,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并面临不同的市场条件,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基本技术创新战略。表1可作为企业选择的。

表1  不同技术战略选用分析表

 

各项特征

企业的特征

市场的特征

财务方面的特征

技术战略

领先者战略

在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很强

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迫切,推销费用低

成本较高,但潜在利润大

紧随领先者战略

开发工程能力很强

市场容量大,非领先进入市场者所能独占

成本相当高,但比领先者的成本低很多

灵活的组织

仿制战略

有一定的开发能力

有能力在价格上进行竞争

低成本和薄利

擅长于低成本生产

实用工程战略

良好组装能力

现有产品仍有市场,但已为竞争者的改进产品所威胁

研究开发费用小,利润低

营销部门和开发部门配合好

 

  对于技术领先或技术跟随的选择,不仅基于技术创新的成本、风险和该项创新收益的考虑,而且还应该从提高技术能力出发,这一观点强调技术领先对于能力积累的重要性。

  (2)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方向和范围。的战略意图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它向企业显示应该开发何种技术,了解何种新客户,探索何种市场,需要建立何种能力,才能赢得未来。

  关键的不是现在产品市场竞争中的技术,而是在多个产品市场中都极具价值潜力的技术,即可成为核心能力的技术。同时,考虑为使核心技术充分利用需要的相关技术和互补技术。

  以前的竞争分析都是以产品市场为焦点,但是公司间的竞争还包括更深的层面。Prahalad和 Hamel指出了能力竞争的四个层次。在Porter的框架中,最终产品份额的竞争,即第四个层次的竞争,受到99%的重视。而他们认为,竞争未来之战主要发生在第一层次到第三层次上。企业应当在某种能力领域建立垄断或尽可能垄断的地位,由此建立在核心产品领域的垄断地位(而不是在最终产品领域建立垄断),这样核心能力份额进一步并形成垄断,从而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例如,松下公司开发出VHS后,多年来,世界上大部分盒式磁带录音机的零部件都是它生产的,从而支撑并加强了该公司在录像机方面的能力。

  技术遍布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只能在少数几个方面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企业必须首先评价其特异的技术能力,然后决定技术领先还是追随及何时引入市场。范围越宽,越能抗击其他企业的攻击,但资源约束限制了其范围。范围选择与企业规模和其重点业务方向有关。

  技术战略的深度,可表示为企业可选择的技术数量。资源承诺决定了深度,较大的深度增强了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对新需求的反应能力。

  2.创新的战略路径

  技术战略是对企业的产品—技术走向的确立,包括技术创新的模式和技术能力提高的途径,这些构成企业的技术路径。技术路径的基本特征是积累性和前后依赖性,这缘于技术知识具有如下特性: (1)累积性。一个良好发展的组织从其成立开始,就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生存知识和技能,包括技术知识、组织规程、组织文化等,由此,形成技术知识获取、传递,创造、积累的良性循环机制。技术知识的扩展立足于现有的知识基础,在与当前实践紧密相连的领域学习中得到积累,企业目前所能做的决定于企业以前所做的。随着企业知识存量基础的增加,所能接受与加工的知识愈加高级化,而这为企业吸收新的知识创造了条件。对于非格式化知识而言,累积的结果不仅是量的提高,而且是质的提高,带来企业知识加工能力的进化。(2)路径依赖性。由于组织以往积累的技术知识会对其以后的技术活动的选择和进行产生影响,因此,组织在现有技术知识基础上的局域创新搜索,使企业知识的积累表现出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这种路径依赖是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它可能造成相反的两种效应: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力,使企业步入技术锁定的困境。

  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己和环境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能力提高的路径。

  (1)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虽然不同国家的技术发展和创新沿着不同的速度与方向在改变自己发展的内容,但大体上都经历了不同的创新类型,每一类发展道路的模式都比上一个有明显的改进,其发展的难度、对资金和人才资源、政府的管理等的要求、与技术的结合程度、技术与的协调匹配方面均有量与质的不同(陈劲,2000)。

  任何企业需要对其技术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必须从它的经营战略出发,根据外在环境与内部能力状况,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的“主导模式”。不仅如此,企业还应该有发展的眼光,应该适时地从一种创新转到另一种,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水平。企业技术发展和创新有三个基本模式。一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合作创新→自主基本创新。二是技术监测、反求→仿制、改进→合作创新、技术融合→自主基本创新。三是科学研究(自主、合作、外协)→自主基本创新。

  ——基于技术引进的创新模式。发展家中大多数企业都是开始于技术引进,这是由于与先进企业的技术差距过大的必然结果,是落后国家企业迅速接触和掌握先进技术的捷径。但由于技术知识的隐含性和不可模仿性,简单地引进技术不可能真正掌握。因此,必须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然后对其模仿和改进,通过“干中学”和“研究开发中学”来洞悉其技术内涵。但如果技术差距实在太大,仅通过自主学习和积累往往只能掌握基础技术和成熟技术的设计能力,而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还是难以把握。因此,必须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先进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合作,通过合作设计等方法,掌握核心技术,为构筑世界级的核心技术能力打下基础。

  ——基于仿制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一模式的前提是企业要有比较好的技术基础,对模仿的技术有多年的跟踪和了解。应当说,这个模式对发展中国家中处于起步阶段的多数企业是不适合的。由于其对国外先进技术了解很少,几乎没有模仿能力,依靠自主模仿的难度大、时间慢,这导致了大多数企业的模仿失败。

  ——自主的基本创新模式。这一模式是企业将科学研究的新知识用于技术开发,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开创新的技术轨道,推出全新的产品或工艺。这除了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外,还要求外部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2)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高。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因而技术能力的积累实际上是知识的积累。形成知识积累的根本来源是:知识学习。其途径主要是从内外部知识环境中搜索组织所需要的知识,并对其进行筛选和格式转换;对内部的知识存量进行激活,使知识矢量产生交互作用,产生新的技术知识。

  企业知识学习,可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主要在于接受外部指导下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与应用,以及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将外部的知识和信息与内部的知识相融合的过程,则实际上是技术的消化吸收过程,可以称之为学习的中级阶段,这种学习以“干中学”与“用中学”为基本特征。而产生新的全新的知识与信息的过程,则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一般需伴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是一种获取新知识的创造过程,可以称之为高级学习阶段,它以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为基本特征。

  我国的很多企业技术创新还处在初级学习阶段,尤其是用户型企业,对应用的技术还只是处在知识的解码、理解阶段。而对制造型企业,对由外部引进的技术还只是处在消化吸收阶段,很难突破由中级学习向高级学习过渡的障碍。这一方面由于我国企业技术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活动上投入较少所致。由于过多注重硬件而缺少较高层次的梯度性学习,企业很多投资都没有收到应有的知识扩散效益,技术水平仍停留在较低的档次。在此阶段,干中学、用中学是学习的主导模式,对技术能力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企业渡过了最初发展阶段之后,知识学习的重点应进行及时的转换,将能力学习与程序化学习结合,从而不断积累企业的技术能力。

  3.创新的组织过程

  组织过程有三个作用:(1)协调与集成企业的资源和行动,这是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的静态概念。(2)学习,是一个比协调更重要的概念。个体学习能提高技能,组织学习能通过形成常规而提高效率和减少决策成本,组织之间的学习通过合作可提高资源利用率,消除战略盲点。 (3)重构与转换。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重构和转换企业的资源能力结构与外部业务的能力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这样能力的企业称为高柔性的(high-flex)。

  企业的竞争力和动态能力本质上存在于其组织过程中,而组织过程由企业的资产位置和它的演化道路所决定。由于每个企业有其特殊的发展,道路依赖性使其形成各自特异的组织过程。也正因为作为历史发展产物的组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价值观和难以言传的知识,所以几乎无法移植和模仿。因此,高效的组织过程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

  人们认知的路径依赖性注定了学习必定是渐近创新,这种渐近的技术创新是在保持技术范式和企业核心能力不变时的个人和组织学习。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强核心能力的学习(积累式学习),这时企业沿技术轨道做顺轨性创新和衍生性创新,形成强大的技术能力和技术优势。另一类学习是在原核心能力的边缘形成新的能力(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是企业应对市场挑战或内企业家创新的结果。在开放式的组织中,总会不时地出现这样的自发性创新,而其中一些会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企业的核心部分。

  企业动态能力中最关键的是有效的集成和学习。创新中有效的学习要求决策与执行之间经常的反馈,而这要求将通过功能和部门界面的信息和知识集成起来。因此,企业组织过程中各功能界面之间的连结是创新成功的前提。有三个领域对于信息和知识通过界面的连续流动是关键的。(1)确定R &D功能的组织和地理位置,这决定企业能否将现在的市场要求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潜在机会连接起来。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要求将公司的开发部门放在靠近市场的各事业部,而为了与科学进步连接起来要求公司研究放在总部进行。(2)确定R&D投资政策,如何权衡商业投资(着重于当期效益)与战略性投资(培育和提高技术能力)。(3)确定公司战略风格,中心化的财务控制或非中心化的创业投资。面对不同的技术发展态势,企业应该选择不同的战略风格。当某项业务的技术变化较平稳时,公司应着重于中心化的财务控制,通过渐进性创新以提高运作效率。而当某些业务发生基本技术改变时,公司应使用非中心化的创业投资或公司内创业,以支持根本性创新和核心技术能力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