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分销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我国商业面临外资商业的残酷竞争。为此,采取有效举措推进我国商业企业可持续,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在阐述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商业企业内部生态系统和外部生态系统两方面对我国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企业 分销业 可持续发展 企业生态系统
商贸流通业的兴旺发达是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主体,作为商贸流通业市场主体的商业企业也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产业集群。然而,按照入世承诺,自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分销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数量、地域和股权比例限制,我国商业企业将面临外资商业更大的竞争挑战。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1341家(其中2005年批准1027家),开设店铺5657个,外资超市的市场份额已超过25%。因此,我国商业企业如何在分销业全面对外开放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商业企业自身需求,又不危及客户、制造企业和其它产业的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商品或服务贸易获益过程中不引起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与供应商和客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与竞争者建立竞合双赢的关系。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构建“商业生态系统”。1993年美国学者穆尔(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竞争的新生态学”中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s)概念,指出它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客户、供应商、相关厂家、融资机构、行业协会及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的群体。
(二)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商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上讲,商贸流通业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内需和扩大消费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学者晏维龙(2006年)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从长期看,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促使流通业增长2.436%。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则以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彼此建立良性发展的关系。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集中表现为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产业集中度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是造成我国目前众多商品产销不旺、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商贸流通业和商业企业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必然加剧流通中的产品淤塞,导致产品销售困难,引致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006年5月,世界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美国百思买集团注资1.8亿美元控股我国第四大家电连锁商江苏五星电器。2005年,曾跻身2000年全国百强连锁企业的北京城市之光、福建华榕等超市在外资商业的挤压下倒闭。据统计,自2005年6月以来的10多个月内,国内共有150家超市倒闭,自此外资商业大举进入我国流通业,最终受冲击的并非流通业,而是制造业。外资商业集团“大进大出”能力及其给出的批量和价格“订单”,事关众多制造商的产品销路和生死。如果外资商业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之势,这决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流通业的命运,还将控制我国众多制造商的供销命脉,直至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进而掌控我国的经济命脉。因此,采取相应对策,增强内资商业应对外资商业竞争的能力,实现我国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事关我国经济安全的国家大计。
推进商业企业外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商业企业生态系统是商业企业外部生产系统和内部生态系统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综合体,为此,我国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选择可从这两方面展开。商业企业外部生态系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保障。
(一)全面认识我国商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利弊,推进商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分销业全面对外开放对促进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推进流通现代化和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外开放,外商加大对我国流通业的投资,可弥补商业发展资金的不足,丰富和完善我国零售业态结构,促进商业企业改制,提高商业企业的技术、营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商品出口。但是,分销业全面开放后,实力雄厚的外资商业企业已对我国弱小的商业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为防止外资商业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之势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采取相应对策,为国内外商业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推进我国商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打破条块分割体制,创造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
条块分割、地方保护违背了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要求,阻碍了商业企业加快市场化和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步伐。地方保护的结果往往是落后的商业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商业企业 “入世”后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国外,而是来自国内;不是来自对外开放程度太快,而是来自“对内开放的不足”。主管部门权力过大,地区间相互封锁,束缚了企业的横向发展。为此,本文建议国家协调主管部门,改变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局面,在赋予外商国民待遇的同时,不能忘记国内企业的国民待遇。当前,中央政府需采取相关举措来杜绝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工程”考虑而赋予外资商业企业“超国民待遇”,做好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及对流通领域的宏观调控与规章制度创新,创造“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的环境。同时,各省区市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行政区商贸”向“经济区商贸”的转变,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创建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促进区域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三)制定城市商业规划,加强对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监管
科学制定城市商业规划,是推进我国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制定《大卖场店址法》(《大店法》)。日本在1974年实施的《大店铺法》将须审查的商店分为两类:一类是店铺面积超过1500 m2的商店;另一类是店铺面积在500m2~1500m2之间的商店。对第一类商店的开设申请、扩大营业面积、改变营业时间等都须进行严格审查。为此,借鉴日本做法,在我国新制定的《大店法》中应采取“严格控制大卖场,限制大型超市,鼓励发展中小连锁超市和专业店”原则,加强对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审查、监管,健全大卖场建设的项目听证制度,控制营业面积达0.8万m2(大城市1万m2)以上大卖场的建设;1500m2(大城市3000m2)以上商业网点的设立、营业时间和营业面积变更均须经商业部或商业部授权的商务厅(局)的审查。
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市商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而农村商业发展不足。因此,从城乡商贸一体化角度进行商业资源合理配置,鼓励商业企业突破城乡界限,向农村多渠道延伸,设立连锁经营网点,既是当前开拓农村市场,拓展城市商业发展空间,实现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又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举措。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的举措有:加强商业网点建设和其连锁经营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提高县城和乡镇的城市密度来提高流通效率,引导城市商业向乡镇延伸;通过城乡商业合作发展农用物资连锁经营,加大农资物流配送,统一农资的货源、质量标准和售后服务,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农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村流通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商业为启动点,增加投入,建立农产品、品购销网络,发展“商贸带动型”新农业,是我国建设新农村和富裕农民的必由之路。
(五)制定《反垄断法》,保障公平竞争
为防止外资商业主导我国商贸流通业,我国政府和立法机关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强商业法规体系建设,出台《反垄断法》防止和遏制商业企业,尤其是外资商业企业的市场垄断行为,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有序发展。《反垄断法》一是要防止外资垄断某些业态,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二是要防止外资通过掠夺性定价,摧毁我国中小商业企业。
推进商业企业内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商业企业内部生态系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部生态环境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一)提高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指对组织未来成功有关键作用的少数强势,是组织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加里·哈默(Gary.Hamel)和C.K.普拉哈德(C.K.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曾强调,企业必须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设计,从而使各种战略业务单位共享核心能力。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其特有的经营服务理念、企业文化、供应链和价值链等。许多跨国商业公司的国际生态圈比我国公司稳定,能真正对待商业价值,他们是一个个企业利益串联、并联起来的商业链。
2.提高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依托商务发展供应链管理。发展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来源”,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通过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改造一批传统批发、运输、仓储企业,引导其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同时依托电子商务发展第四方物流;引导我国大型商业企业调整内部采购供应系统,组建规模化配送中心,并使其向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据商务部调查,2005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的销售额比2004年增长30.9%,高于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12.0%的实际增长率,对扩大销售起到重要作用。重视经营创新。商业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经营创新,不断开拓和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形成经营创新惯性。为此,我国商业企业可引进西方开创的商业生态系竞争方式,构建商业生态系统,通过群体竞争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实施自有品牌经营等。
(二)组建商业企业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依据优势互补原则建立的一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商业企业的战略联盟主要体现在其和生产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合作。英国学者马丁·克里斯多夫有句名言,“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起,流通领域的主导权逐步由生产企业转向零售企业,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由此,沃尔玛和宝洁公司(P&G)结成了战略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推动双方数据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沃尔玛向宝洁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帮助宝洁控制成本,推动其做好生产控制与其物流设施的衔接。在合作中,一方面,沃尔玛快速推进它的产销协作进程;另一方面,宝洁在稳定与沃尔玛联盟的基础上,向多样化、多渠道和提供服务等纵深化方向发展。2003年宝洁514亿美元的销售额中的8%来自沃尔玛,而沃尔玛2560亿美元销售额中有3.5%归功于宝洁。这种厂商战略联盟,有助于商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专业分工、优势互补,服务于消费者,达到战略协同、合作制胜的目的,值得我国商业企业借鉴。
(三)加快资本重组以培育大型商业企业集团
20世纪末,世界商贸流通业形成了“大企业主导的格局”。在美国,沃尔玛占了消费品市场的20%。目前,我国商业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传统百货业过剩、新型业态发展虽快但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等。因此,我国商业企业发展的出路在于结构调整、资本重组。面对商业企业低水平过度竞争和外国商业资本的压力,我国零售商亟待开创大型化、集约化、内涵化发展的新阶段。为此,我国商业企业要以资本为纽带,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则,对商业资源实行跨所有制、部门和地区重组、强强联合,尽快形成规模大、实力强、连锁型和跨国经营的商业资本集团,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竞合双赢关系模式
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会导致双方发展的不可持续。竞合(co-opetition)双赢才是双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模式强调,合作双方共享信息、协同发展。为此,须做好以下工作:通过建立互信的关系来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用长期合作取代短期合同;建立双方共享的信息系统,杜绝商业权势;增强双方的契约意识和信誉意识。可通过契约把供需双方的利益关系约定下来,使双方结为利益共同体;建立商业行为规范,把供应商和商业企业双方关系调整到合作双赢的轨道上来,使双方获得可持续发展。
:
1.张毅.世界零售业50强加速扩张 七成已登陆[N].经济参考报,2005-02-16
2.晏维龙.中国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3)
3.陈高宏.外资商业抢夺攻略显现“灭杀”效应[N].中国商报,2005-11-04
4.宋则,王文京.新时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J].财贸经济,2002(11)
5.刘新民.警惕外资控制我国商业市场[N].经济参考报,200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