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了生长曲线、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了市场和技术预测,分析了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和政策法规对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必要性。
关键词:技术创新 外部环境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A·O·赫希曼在其专著《战略》中,首次将“战略”这一军事术语引入了经济学范畴。“战略”泛指“重大的、至关全局性的谋划”,而企业的技术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就必须要把企业的技术创新放在战略高度来考虑。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总谋划,其主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规划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因此要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企业。同时要实现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其内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的环境支持,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具有导向、支持、激励、促进和推动作用,所以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必须要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外部环境包含很多因素,这里我将对技术、市场、政策法规进行分析。
技术因素
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产生的。当前需求和技术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就必须谋划适应新技术阶段的战略。因此企业必须预测技术的发展及转化更新的趋势,预测技术环境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的调整,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预测
技术预测(Technology Forecasting)就是一个综合考虑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选择战略研究领域和新兴技术,以期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技术预测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近几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化国家中,国家范围内和私人部门的技术预测活动迅速增加。但是,究竟在哪些科技研究方向上进行投资,进而选定优先发展领域。在此背景之下,技术预测越来越受到青睐。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比照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科技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科技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数量和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了贯彻“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使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优化,需要利用技术预测这种能够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
用生长曲线法进行技术预测。生长曲线法是一种趋势外推法,它是依据人的身高、体重与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性关系。与此类似技术成长也呈这种规律,即:在新技术引入初期,技术性能改进较慢;到了一定阶段,性能迅速改进,再往后性能趋于某一极限。典型的技术生长曲线呈懒惰的S型,因此一般称其为技术生长的S形曲线。我们可以用Pearl曲线:y=L/(1 ae-bt)来表达技术生长曲线
其中 L—参数y的极限值(技术性能指标上限),常数
y—预测值(技术性能指标)
t—自变量(时间)
a,b—常数(用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参数a和b)
对Pearl曲线y=L/(1 ae-bt),求一阶导数,得:y/=abLe-bt/(1 ae-bt)2;求一阶导数,得y//= ab2Le-bt(ae-bt -1)/(1 ae-bt)3,由此可看出该曲线的拐点,即二阶导数为零(y//= ab2Le-bt(ae-bt -1)/(1 ae-bt)3=0)的点为:t=㏑a/b,当二阶导数为零时,一阶导数y/=abLe-bt/(1 ae-bt)2取得最大值,即y/=bL/4,又因为一阶导数为曲线的斜率,所以t=㏑a/b为技术性能指标增长最快的点,又当t=㏑a/b时,y=L/(1 ae-bt)=L/2,从而可以得出t>㏑a/b,性能趋于某一极限。
利用Pearl曲线预测技术性能指标值,根据预测值来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从对Pearl曲线的分析,当t<㏑a/b时,y=L/(1 ae-bt)的一阶导数 y/=abLe-bt/(1 ae-bt)2<bL/4,也就是说技术性能还未达到最大值,技术性能还有潜力可挖,所以此时可根据自己的资源实力选择进入这一技术行业及其进入的规模,若市场容量大就可采用模仿创新,若竞争者推出更高档次的新产品或其它替代产品就可采用自主创新;当t>㏑a/b时,技术性能已达到最大值,无潜力可挖,此时应采用退出这一行业或在该行业进行更上一个台阶的技术创新。
技术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涉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实力,企业技术实力是企业技术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成功的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技术实力的推动与制约下进行的,超越企业技术实力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必然走向失败。
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用以下数学模型衡量企业技术实力:
模型中,W1为企业技术实力综合评价值,其值越大,说明企业技术实力越雄厚; A1为技术开发人员占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 A2为技术人员的构成合理程度; A2为技术开发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 A3 为熟悉新技术的人员占企业职工人数的比重;A4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A5为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 A6为企业管理手段与方法的先进性。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5,6)。
依据W1可进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若W1比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大很多时,可采用进攻或阵地防御战略,若W1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相差不大时,可采用合作联盟战略,若W1比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小很多时,可采用合作迂回战略或退出市场战略。
市场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不仅决定于技术上的可行,最终是要由市场来决定。市场既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又是技术创新的终点。市场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目标和机会。企业只有灵敏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善于创造市场需求,才能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虽然要求推出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但是它的实质不在于这些产品、技术和服务在技术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而在于它们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只有实现了市场价值,被市场所认可,才能被称作技术创新。因此企业在组织技术创新时,必须从满足市场需要出发,作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的预测,将技术努力与市场信息及用户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寻找创新机会,才能真正地实现技术创新。
市场预测
在市场下,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因此广泛地收集市场情报资料,采用的市场预测方法,是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抓住市场机会的重要依据。要对产品的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就必须把握影响产品需求的各个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分析预测方法就是把所有的经济现象与其他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影响产品需求的各个主要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多元线性回归法。在现实中,对产品的需求预测常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Yt= CO Cl X1t C2 X2t … Cm Xmt
式中Yt—因变量的预测值
Ci—回归系数(i=1 ,2,…,m);
Yt—因变量的观察值
Xi—自变量的观察值(i =1 ,2,…,m)。
C=(Χ/Χ)-1Χ/Yt
σ2=Σ[(Yt/ Yt - C/Χ/ Yt)/(n- m)],其中n为样本观察值的个数;m为回归系数的个数。
市场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市场需要开始到满足市场需要为止的全过程。市场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场因素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熟悉市场的能力。企业对市场愈能透彻了解,就愈能把握市场方向,其创新成果符合市场需求的程度愈高,企业组织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越小。二是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广阔,企业组织技术创新获利的机会就越多。
仿照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衡量企业技术实力数学模型,评价企业熟悉市场的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数学模型:
式中,W2/为综合评价值,其值的大小反映了企业熟悉市场能力的强弱; B1为企业获得信息的程度; B2为企业与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度; B3为企业对市场营销知识的积累率; B4为企业的销售健全程度;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
仿照喻金田、杨云在1997年6月发表的题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一文中衡量企业技术实力数学模型,评价企业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数学模型:
式中,W2//为综合评价值,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Bt/为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B2/为本企业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B3/为企业营销手段与方法的先进性;B4/为市场对新产品的认知程度;fi//为对应的权重(i=1,2,3,4)。
将以上两个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因素进行综合,得:
W2=αW2/ βW2//
式中,W2为企业市场实力的综合评价值,其值越大,说明企业市场实力越雄厚。α,β为两个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因素所对应的权重。
政策法规
由于市场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以市场为起点和终点的技术创新所需的要素必然在某些政策法规下运动,受这些政策法规的约束或促进。这些政策法规一方面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层次的、法规、政策。因此企业在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对这些有关的政策法规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使制定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符合这些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包括国际层次的政策法规,“入世”后,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结果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还受到行业协会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的约束。随着关税壁垒逐渐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趋势,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则是非关税贸易壁垒中最重要的。目前我国部分出口产品遭遇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问题带有普遍性。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国内某些企业仍习惯于传统的价格和成本竞争,而不适应于日益广泛的技术标准竞争。因此在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对现行的国际环保规范、各国的技术壁垒和国际公约加强调查研究,趋利避害,防止他国利用现有国际公约及多边贸易体系环境规范的不合理性制造绿色壁垒。
资料:
1.傅家骥主编,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吴贵生著,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喻金田、杨云,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运筹与管理,1997
4.罗鸿君、杜跃平,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再认识及其意义,软科学,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