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由于实行市场的时间不长,企业刚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内控思想不统一,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1、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需要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有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甚至有的认为搞内部控制就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制造内部矛盾等。
2、我国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目前,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因而对内部控制应包括哪些内容、应如何构建、各种要素有哪些联系等也认识不一,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还没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3、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可想而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施,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4、在内控制设计上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
财政部门着重抓了内部控制建设:财政部于1986年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2001年以来发布了四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报告作了一些规定,2000年国家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变报规则》,对公开发行证券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披露作了一点要求。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事务所的内部控制作了要求。国家审计署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整体来看,全国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各部门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针对具体事件确定要求。
三、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原因
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无序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经济不发达
从内部控制的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发展的外部动因是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影响时时处处可见,市场竞争有不规范的地方,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
2、风险意识不强
在计划时代,国家计划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市场经济风险处处存在,许多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决策方式,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造成大量的失败例子。春都集团、广东国投、东北华联等不胜枚举的案例都是这方面的充分证明。
3、没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
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概念,而政出多门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控机构,已建立的部分机构多数处于被控制对象的领导之下,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激励机制,大部分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4、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对企业管理者业绩考核以利润为主要依据,很少对其内部控制综合考察。内部控制状况对企业内外利害关系方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利益影响,各方对此关注不够。
5、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仍未形成“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的企业制度。虽然原有的行政权力正逐渐减弱,企业独立的法人治理权得以落实,但离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一定距离,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未真正形成。此外,虽然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监事会、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企业未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公司治理机制。
6、内部控制动力不足
在代理人主导的内部控制体系中缺乏委托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委托人的约束主要靠代理人的自觉,因而代理人的内部控制动力不足。加之代理人主导型的内部控制成本昂贵,花费在组织管理上的成本由企业自己承担,而内部控制的收益则隐性化、长期化和社会化,当边际管理成本高于边际收益时,企业本身的内部控制动力则明显不足。
7、外部监督乏力
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二是有的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再加上个别黑幕交易,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三是师事务所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四、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加上我国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企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和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更加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规则;另一方面是要严格执法,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有力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代理人实施的内部控制上是十分有效的,但在为委托人对代理人实施的控制上则是无效的,所以只有强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特别是解决上述“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以便把“内部控制网”从企业最高层撒至最低层,实现我们所主张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控制。
3、内部控制外部化
内部控制的外部化是指企业采用外部控制程序在某些环节上替代内部控制,以达到对其特殊的控制效果的过程。它包括控制参与者的外部化,也包括控制程序及方法的外部化。换言之,企业即可以通过利用外部人员的专职人员参与内部控制,也可以直接使用外部控制的程序、方法来代替内部控制。
4、建立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应是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激励和约束的对象也是企业的员工,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长期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内部控制结构的建立要考虑员工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实践表明,基于环境现状而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被动性的做法,故此,英美等国越来越多的公司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设是世界各国公司管理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就我国目前公司的现状而言,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建设中避免空洞的说教,针对各岗位的特点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系。
:
[1]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协会协字1996,456号。
[2]徐融、李兴华。当地会计前沿问题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7.
[3]黄万清。论企业内部控制[J].四川会计,2000(12)。
[4]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5]潘秀丽。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1(6)。
[6]王湛。内部控制外部化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1)。
[7]黄娟、魏郎。对内部财务控制概念的思考[J].会计,2003(4)。
[8]张培东。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之友,2003(5)。
[9]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实务与案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0]高建兵。委托一代理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