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结合的环境生态模式研究
【摘要】近年广东省在实践我国的可持续的战略目标过程中,关闭了大量开采技术低的小规模矿山矿井和采石场,2003年广东省、市政府启动了"青天绿地、蓝天碧水"工程,要长期彻底解决城市排污和矿山废去场地的复绿,实现发展的同时建设生态环境取得经济与社会的多重效益。因此,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形成城市生活污泥的清理与矿山废去场地的生态复绿工程和发展农林经济有机循环结合的环境生态模式,就是把长年沉积在城市地下排污管内的大量污泥清理出来,直接运送填盖在矿山废去场地内,利用生态恢复技术,调整土壤并种植农林经济作物,进行生态复绿工程与发展农林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达到变废为宝,根治污染源,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实现土地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污泥 矿山废弃地 以废治退 矿山废弃地生态 农林生态园
一、引言
根据2006年9月15日起《广州日报》报道,从广州市政府实施“青天绿地、蓝天碧水”工程三年来,在135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新增加绿地131平方公里,空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二级水平,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96.79%达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达71.34%,第一期工程取得了预期的成绩。然而要达到综合治理珠江水质,更好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必须有效地清理城市生活污泥。
目前,一方面,城市的地下排污管内沉积了大量污泥,从地下排污管清理出的城市污泥,含有农作物需要的大量有机物也含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如果露天堆放将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客观存在废去矿山和空置采石场等复绿范围任务环重。广东省去年8月份梅州市就停止了171个煤矿井的开采,韶关市也停止了111个矿井的开采,还有其他城市的其他小型矿业的开采业务及商业用石开采业务的停止,需要进行生态复绿的范围不断增加。另外根据我国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共有大型矿山废弃地就达40000平方公里,其中大容积尾矿坝达1500个。加上2000至现在政策性关闭的矿山数,全国范围内需要进行生态复绿的面积,预计将超过现有广州城市总面积的三十倍。废弃矿山面积之大,矿山周边土地恶化,生态环境退化,形势十分严峻,造成对土地资源经济、农林经济、生态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同时解决城市清理污泥的堆放与绿化废去矿山和空置采石场问题,因此,必须把城市的环境整治与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及农林经济作物耕种进行有机结合,即首先把城市生活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结合,降解污泥的有害要素,利用污泥中所含的有机物质,改良根治矿山废去地为农林经济用地,发展农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经营,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创造城市生活排污的环境治理与恢复废去矿山地生态和发展种植农林经济作物系统效益,达到变废为宝,实现环境与土地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城市污泥成分及矿山废去地环境的特征
为了有效地把城市的污泥清理与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及农林经济作物耕种进行有机结合,在应用生态恢复技术之前,必须了解城市污泥成分及矿山废去地环境的特征。
1、城市污泥成分特征
城市污泥主要是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排污及城市建筑排污,经过长期沉浸堆积形成“固体废弃物”大量留置在城市地下排污管道内。由于近年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淤泥迅速增加,加上生活排污等因素使城市地下排污管道内的污泥迅速增加,堵塞排水污染环境,亟需清理。根据实验数据表明清理的城市污泥等“固体废弃物”的酸碱性 (pH)一般在4-10之间,其中污泥4-6、淤泥 7-8、粉煤灰8-10,接近植物生长要求的pH值,具有简单可以改变土壤的酸碱性特征,通过实施简单的程序就可以使之成为优质植物生长土壤。
2、矿山废去地环境的特征
需要进行生态恢复的矿山废去地的主要环境特征是:采空区面积大、地面下沉、地下水位下降,空值采石场及矿山废去地日益增加,裸露面积的急剧增大引起扬尘污染环境,导致矿山周边土地恶化,生态环境退化,土地养分不足多年寸草不生,水分不足土地贫瘠,形势十分严峻,对空值采石场及矿山废去地的复绿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生态恢复技术及生态复绿工程
为了治理矿山废弃地的退化土地和清理城市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必须利用生态恢复技术,把城市生活污泥的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变废为宝,以废治退的经济——生态——环保有机循环。
1、废去矿山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目前,废去矿山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主要以利用物理及化学技术方法结合,降解污泥的有害要素,调整污泥的酸碱性 (pH),使污泥成为农林经济作物的生长土壤。
2、生态复绿工程与农林经济作物种植的有机结合模式
在改良后的土壤基础上开展生态复绿工程,首先是了解土壤及气候条件等客观;其次是划分种植瓜果、粮食及树木等经济农作物种植园;再次是依托农业经营股份公司组织进行农林经济作物种植及生产经营管理。因此,形成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有机结合的环境生态体系模式。
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的有机结合结构模式图

可见,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运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依托农业经营股份公司的组织运营,具体开展实施城市污泥清理、生态复绿工程和发展农林经济工作。通过组织的机构运营,统一计划、统一调配资源、提供开展各项技术及服务,筹集和整备社会资金与资源,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治理活动,并创造农林生态园的规模经济效益。
四、环境生态体系模式的意义
通过建立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有机结合的环境生态体系模式,对清理城市管道污泥、恢复废去地绿化及发展农林经济,实现环境效益、农林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在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有机结合阶段中,能够使大量城市污泥得到有效清理及堆放;通过运用生态恢复技术,利用了城市污泥本身具有的有机肥料及酸碱性特征,把“固体废弃物”改良成为适合农作物植物生长的土壤,增加了农业经济用土地资源。
其次,在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有机结合阶段中,利用发展农业生态园种植农林经济作物,增加农业经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到达节约环境成本绿化土地的同时增加农林经济收益。
总之,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有机结合的环境生态体系模式,将利用城市污泥修复废去地,有效治理城市污泥及废去地环境问题,增加土地经济资源,恢复绿化和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创造巨大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0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2001年4月28日
[2] 于吉海,秦立生,刘莹,耿浩川:“发展我国信托业,开辟投资新渠道”,《发展》2003年第2期
[3] 初昌雄:“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新思路”,《财经研究》2002年第8期
[4] 张雷:“基于信托结构的融资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9期
[5] 袁安照:“信托产业发展报告(2002-2003)”,《探索与研究》2004年
[6] Moorman C.,Deshpande,R and Zaltman,Factors Affecting Trust in Market Research Relationship,Journal of Marketing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