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在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民营汽车零部件所处的背景、挑战和对策措施。从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优势入手,探讨当前国内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趋势,并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了关于提升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前景;对策
近年来,世界500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进入投资,在中国建立了合资和独资企业,这些企业在母公司强有力的资本、技术和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支持下,大多数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骨干企业。然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与此同时,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得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不但在整体规模上已成为售后市场零部件供应的主力和出口主力,而且正在崛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万向集团、辽宁曙光、万丰奥特等。2006年6月,在中国汽车协会公布的200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100强企业中,前60位中民营企业占到12家,比重达到20%(其余为国有和外资企业),显示了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强大的成长力和竞争力。笔者认为,民营经济在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发展态势良好、发展前景远大,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性瓶颈问题,以下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钻石体系”理论,以此来分析研究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1)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四种。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天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为主的初级生产要素,在资本、企业家等高级专业生产要素上还比较薄弱。产业竞争力提升必须依赖专业生产要素,因此,汽车零部件产业生产要素同时面临着升级的机遇和挑战。(2)需求条件。中国汽车市场具有“发展快、容量大、多层次、易进入”四大特征,我们的战略机遇在于可以选择“以中低端普及型家用车为重点的中期发展战略”的市场定位,利用现有的技术,开发价廉物美的实用型汽车,占领适合自主发展的市场空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市场“需求条件”这个要素上,充分显示我国具有明显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优势。(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与相关材料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而我国与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纺织材料等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相关和支持性产业”这个要素上也具有相当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观点来看,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重要性在于能给企业提供不断创新的原动力,会促使企业彼此竞相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研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流程。可以说,本国市场竞争者越强,企业国际化的成功机会越大。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外资、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多种资本的同业竞争,加剧了市场竞争态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同业竞争”这个要素上,充分显示了具有“创造与持续发展产业竞争优势”的动力。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十五”期间,汽车全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26.05%,其中,汽车整车企业的整车产品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28.75%,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36.82%;汽车全行业实现的利税总额年平均增长26.25%,其中,汽车整车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O.05%,而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年平均增长20.55%。因此,从国家和产业的层面上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相比于整车行业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但能否真正形成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国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取决于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较短时期内能否取得发展上的突破。
二、中国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趋势
(一)汽车零部件生产初现集群效应
随着汽车集团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围绕主机厂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按地区划分,现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具体体现在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的竞争力上。借鉴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评议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因素:(1)进入该地区的国际汽车大公司在国际汽车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与中方企业的合作诚意。(2)产业集群中核心产品生产链主要环节的规模和能力,包括汽车整车、核心零部件系统及相关产业的建设规模和能力。(3)该地区汽车整车、零部件产品现实和潜在的市场容量,及该地区对全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辐射能力。(4)该地区对其他形成产业集群的可移动要素的吸引能力。换句话说,是对该地区中介服务机构创造的投资环境优劣状况的评价。(5)该地区大环境的市场化进程,以及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适应程度。依据八项指标的分析,可以认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统计数据表明,进入该地区的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公司,均数量多、实力强,整车产量、零部件产值、成本控制、新产品推出、吸引外资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仅有一项指标(汽车保有量)排在京津地区之后,居全国第二位。从实际发展来看,浙江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依靠民营资本滚雪球式的积累而发展起来,已形成了我国最具特色和实力的民营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二)企业间竞争激烈、优胜劣汰
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诱惑下,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争先恐后地来到中国以各种方式进行投资合作。特别是一些跨国汽车巨头在国外的零部件配套商,纷纷紧随合作伙伴的脚步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汽车零部件跨国集团选择在中国建立其亚太地区总部,更严酷的竞争已经来到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家门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民营汽车零部件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有些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已经被跨国汽车公司认可,产品出口量逐年增长。但从中汽协会整理的200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结构分散状况依然严重,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平均规模高于国企和民营企业。在“百强企业”中,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 的数量超过一半,达到52家。外企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平均产出效益优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百强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为6.4%,其中外企独资企业为5.2%,中外合资企业为10.65%,民营企业为5.3%,国企为3.7%。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将扩大到8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是其中本土零部件企业所占比重将很难估计,竞争形势十分严峻。
当前,外资仍是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主导力量,在乘用车高端零部件领域更是如此。但中国汽车市场具有“发展快、容量大、多层次、易进入”的特征,潜在的市场容量决定着各种资本主体在相当长时期内可以各得其所地得到发展的机会,民营汽车零部件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1)民资与外资合作模式。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国外新的整车平台的引入,一些国际汽车零部件原配套供应商也跟随新整车平台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后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零部件供应商,为了适应新车型的投产配套,形成原配套汽车零部件的供货能力,需要在中国市场寻求合作伙伴。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若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能找到与国外企业合作共赢之路,其应通过强化自身优势,加强与新引入车型的原配套供应商的合资、合作,尽快加入轿车的零部件供应体系。(2)民资与国资合作模式。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是:广汽集团在2005年6月整体完成股份制改造,有5家企业共同发起;其中包括3家大型国企和两家民营企业,具体情况是本地的民营企业长隆酒店购买0.2%股权,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民营企业万向集团购买4%股权。民营的股权虽然不多,但为国有控股企业注入了新的决策机制和新的活力,有助于广汽股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作,有助于建立更规范的企业制度。在这样的合作中,民资与国资可以说是各得其所、各得其利。
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民营资本以其独特的属性,必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国有资产的重组,同时,产权结构多元化尤其是民营资本的引入也是解决汽车零部件国有企业弊端,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三、提升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水平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战略定位,谋求持续发展
1.成为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整车企业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及国内生产国际品牌汽车整车企业的二级零部件供应商。这种战略定位就是以进入轿车主机配套市场为原则,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发展情况,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即先成为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整车企业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同时,作为国内生产国际品牌汽车整车企业的二级零部件供应商,要适时发展为国际品牌汽车整车企业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这样的市场定位形成的市场供需关系,使民营企业一方面掌握了零部件系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系统供货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又密切了与国际一流的整车合资企业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了解零部件系统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对国内自主品牌整车零部件系统供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并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逐步成长为国际品牌汽车企业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
2.专门从事某一工艺生产技术,或某一零部件生产,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这种战略定位就是以高度专业化为原则,以“高科技、专业化、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战略,专门从事某一工艺生产技术或某一零部件生产。产品定位是只做专业化生产,不求大不求全;市场定位是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营业额是外销大于内销。其优势在于:生产的零部件种类少,专业化、系列化程度高,技术装备先进,产品成本低,市场份额高,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二)发挥独特优势,提升竞争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实现汽车产品出口可持续发展,要从零部件产业取得突破。首先要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产品从以劳动和材料密集型的器械类的低端产品为主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一体化零部件为主转变,出口市场以售后和维修市场为主向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配套体系转变,同时要提高自主知识产权零部件的出口比重。因此,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产品自主开发方面,应明确方向、找准目标。对直接影响整车性能和竞争力的新型关键零部件,要加大开发力度,力争进入市场前沿。这类产品包括: 一是有利于提高整车安全、节能、环保水平的零部件;二是高新技术特别是技术产品;三是有可能形成出口优势的零部件。对这些产品,企业应加强市场调研,瞄准整车发展方向,加大技术、资金投入,超前开发,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导性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
(三)政府政策引导,推动平等竞争
由于的原因,在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地方、各汽车集团的保护圈和外资的原配套商的保护圈,使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大的障碍。如广东省对本田、东风日产、宝龙、羊城和骏威等5家整车厂的统计显示,2004年,本地配套率仅为25.5%。而按照国际汽车发展,当年产15万辆时,需要60%以上零部件在1小时车程的供应圈内实现配套。有关专家指出,日系整车及配套体系具有较强的排他性。日系整车配套体系的最大特点是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结成了紧密的战略联盟,甚至是资本的共同渗透。以广州本田为例,90%以上的国产化配套零部件由本田原配件厂在中国设立的零部件厂提供,日产和丰田也无一例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广州本地企业的能力有限,日方厂家对本地零部件生产信任度低;另一方面,国家产业政策并没有对外方企业股比有所限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方面的相关政策需要向有利于各类资本平等竞争的方向尽快调整和落实。
(四)强化产业集群优势,协调企业市场行为
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其发展模式既可以是某个产业具有传统优势的地区,也可以是新创优势的地区:既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或合资生产形成一个汽车产业集群,也可以在某一地区统一规划,新组建一个汽车产业的集群。但都必须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后,才能发展成熟。笔者认为,汽车产业集群完全凭借市场力量自发形成,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在市场力量作用的前提下,政府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参与,可以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作为集制造、研发、贸易、博览、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主要的路径选择,而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应作为发挥上海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思路。如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万多家零配件生产企业,但由于多数厂商是1至10亿元资产的中小型企业,在国际贸易、物流管理、服务、资产运营等方面,急需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引领作用和凝聚作用。因此,当前加快建设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中心等一系列汽车服务业项目,可以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零部件企业提供国内和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应该作为上海汽车产业发展立足全国、走向世界的突破性举措。同时,汽车集团应该是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其麾下的汽车产品制造公司、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产品销售公司等,对产业集群核心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功能群体的发展战略、规划、投资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汽车产业集群培育、推动、发展的主要力量,汽车集团应该从战略角度,发挥其龙头作用,引领配套企业,顺应产业集群发展潮流,支持产业集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