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与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鑑民 时间:2010-07-01

摘要: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地理现象。许多研究表明,浙江经济高速的重要原因,基于产业集群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成长和由此产生巨大活力的支持。本文通过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内在发展本质的剖析,对推动其它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要素;动因剖析
     
  一、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分布
  
  (一)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状况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纺织服装业在全省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该省制造企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改革开放尤其是1993年以来,浙江纺织产业发展迅猛,纺织服装业的生产与出口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与1978年相比,2002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2.36倍,生产总量跃居全国第一;1993年至2004年间,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由59.28亿上升为3751.14亿,增长6.34倍,利润额也由3.82亿上升为151.10亿,增长39.6倍;[1]2005年浙江省纺织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纺织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收入的第二位,比重分别达到23.19和26.19;[1]1993年至2003年间,纺织业(不含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出口额由9.09亿美元上升到75.37亿美元,增长幅度达7.29倍。更为令人喜悦的是,2004年,浙江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总额首次超过广东省,雄居全国第一。至此,浙江省的纺织行业年利润总额已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出口额、利润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
  
  (二)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分布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浙江的纺织工业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纺织大企业大集团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县)镇纺织产业集群相结合的产业组织格局。在2002年纺织工业协会确定的全国10个纺织基地市(县)和29个纺织特色城(镇)中,浙江省以3个纺织基地市(县)和13个特色城镇居于领先地位。
  
  二、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素
  
  1.地理。浙江自然资源贫乏,基本上是以农业为产业的省份。盛世豪在研究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群兴起原因中发现: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化纤织物产业为何起源在该区北片的田乐乡,产生于新庄?原因在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新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0535亩,为全乡最少,明显低于全区1.38亩平均水平的23.9%,客观上促使村民寻找其它致富途径。
  2.社会文化。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其独特的社会文化传统,尤其是商业文化影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首先,浙江不少地区具有商品经济发展的悠久,注重实际,注重功利,重视工商,不尚空谈[3]这种追求物质财富的世俗化倾向,不仅深刻影响着经济当事人的动机,还影响政府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并最终影响政府行为及其政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其次,浙江人具备的能闯精神或创新精神。
  3.经济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浙江一直没有大型投资。客观上造成浙江不少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既得不到城市大工业的辐射,也无法依靠国家力量来发展当地经济。这样,无需太多技术和少量资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有了用武之地。如:童装之都湖州市织里镇。世纪80年代起,当地老百姓自产自销的绣花枕套、床罩、逐渐孕育国内最大的童装市场。
  4.。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对制度创新行为的宽松态度和敢于且善于领导的作风,有着必然的联系。浙江地方政府,尤其县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着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强烈动机。其次,接近群众,了解基层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情况,致使其能因地制宜地为本区域制定出合适的产业政策。如,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绍兴中国轻纺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明显出现国际化发展趋势,原单一内销为主的面料经营格局逐渐被内外销并举的格局所替代,绍兴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改造提升轻纺城,“打造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的工作思路,制定适宜的政策,加快了轻纺城国际化发展的势头。
  
  三、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动因分析
  
  浙江纺织产业的特色经济“是在中国特定的发展时期(如,短缺经济,二元经济结构,转轨经济等),依靠内源性民间力量的作用加以形成并发展的”[4],总体上,仍是以横向一体化分工联系为主的中小企业集群经济。
  从推动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演化的来看,其发展动力为:
  1.企业家的精神。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的学者们,不论马奈克(Malecki)的“企业家是经济变化中的关键角色”,还是柯根飞(COFFEY)和波利斯(POLESE)的“企业家置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的中心位置”等,均充分认知到企业家在区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职能。(1)技术创新。即少数企业家发现新产品、新用途,新市场或新制作工艺等,这些行为获得商业成功后,往往会被大众学习和模仿,类似的产品或企业不断涌现,达到一定程度,新的区域特色经济就会浮现。温州苍南宜山再生睛纶产业群的兴起就属该一种。宜山素有土纺织传统,1979年,陈氏二兄弟首先攻克睛纶技术难关后,纺出当地第一代再生睛纶纱。由于再生晴纶的产品价格低,至1986年宜山已有各种纺织机械3.3万台,从业人员达5.18万人。(2)制度创新。浙江纺织产业特色经济发展的深层机理,在于系列制度创新的率先实施。创立1994年,中国十大女装品牌,年销售额近40亿,连锁专卖店170多家,企业资产近亿的美特斯邦威,其成功之路在于采取“虚拟”经营的策略。生产上,它不是采取部分产品或部件外包的方式,而是实行借鸡生蛋无工厂外包加工的虚拟生产方式。它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产品设计和品牌经营上,所有产品加工制造全部由其它企业加工。销售上,采取特许连锁的经营策略。通过契约,将特许权转让让给加盟店。

  2.地理集中的优势。浙江纺织产业特色有着明显的地理集中特点。如,宁波服装的主要集中在鄞州区塘镇至奉化市江口镇约15公里的区域范围内;诸暨大塘袜业生产主要是以大唐镇为中心包括周边莫塔镇等11个乡镇;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集群,主要位于从江泾镇为中心的北片乡镇,分布在7个专业乡镇,64个专业村,区域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
  3.专业化分工与集体的行动。浙江纺织产业的特色经济之所以能在浙江经济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该集群内中小企业间密切分工协作有很大关系。如,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 集群。区域内化纤织物产业,从原料(长丝)生产、设备供应、前道(牵经,加捻)、织造、印染、切染,植绒,到产品销售都有较为严密分工。基本形成一条相互协作的产业链。而集体行动是指不同主体之间为了一些共同的目标,有意识的合作和行动,促成区域特色经济整体协调的优势。如慈溪市胜山服装协会通过注册“古雷特”商标,把分散在一家一户的生产企业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古雷特”商标,以加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4.社会资本的充裕。社会资本是指对商品经济有意义的传统,人文环境,劳动素质等。首先,浙江不少地区具有商品经济发展的悠久历史传统。如,杭嘉湖一宁绍舟地区有悠久的工商业传统和众多的能工巧匠。杭州自明清以来一直是浙江省手和商业中心;宁波的红帮裁缝、绍兴的轻纺业经久不衰、湖州的丝绸业闻名海外等。其次,浙江人具备勤劳,敢闯,创新的精神。最后,在由于儒家家庭主义价值系统和崇敬权威的影响,一切商业关系以人际作为基础。如,嘉兴秀洲区化纤织物产业群就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血缘姻亲,地缘乡谊和业缘、行缘为妞带,集群内企业间的互访,经营者织机房间的非成式交流,推动信息传播和新技术推广。90年代初期,半月内数万台织机一半以上生产同一产品。该情况虽说会大大缩短产品的寿命周期,诱发恶性竞争,却也说明产品信息在群内扩散速度。
  
  四、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1.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捷径。任一区域,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任何省、市、自治区,要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使资源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向区域内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聚。这是提升区域竞争力最佳、也是唯一的途径。
  2.强化地方政府的调控与服务职能。各级地方政府的适度介入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尤为重要。地方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既包括传统功能,诸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工业园区规划,规范市场次序;还包括服务领域的延伸,如区域营销战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同时,应强化区域间政府相互沟通与交流,促使区域间资源的自由活动与合理配置。
  3.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集群转变。纵观世界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可知,集群发展的形式有:有创新、高质量、功能柔性和良好工作环境为特征欧式成功产业群的高架道路;也有类似于浙江纺织产业集群,仅以低价格、廉价材料、大量劳动力柔性和较低劳动力价格为基础的下层道路或二者混合而成的下层道路。由于世界贸易的自由化,会导致浙江产业集群企业的价格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因此,各地方政府应通过对技术的支持、研究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及资助龙头制造商的创新活动,来推动集群形态的转变。
  
  :
  [1]上海上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产业指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6.
  [2]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陈立年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域产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浙江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朱华晟.浙江产业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