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演进及趋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麻晓艳 时间:2010-07-01

   内容摘要:业绩评价从传统财务评价模式到以EVA、平衡记分卡、三重盈余为基础的战略性评价模式,经历了单一财务指标、系列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演变的过程。其间,主要呈现以下趋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目标多重化、评价方法复杂化。

  关键词:业绩评价模式 财务指标 非财务指标 发展趋势
  
  自1891年美国“管理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后,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探索,企业业绩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日趋完善和成熟,既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研究结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企业业绩评价从简单地用指标进行判断到用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发展到与企业管理全过程的融合。经历了传统方法向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业绩评价模式
  
  这是一个主要从传统财务指标出发而建立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以财务指标为主,立足于事后评价,关注企业当前状况,重视表面可见的短期业绩。当杜邦企业财务主管唐纳森·布朗建立的杜邦公式及后来发明的“杜邦分析图”,将业绩评价的对象从内部生产效率扩展到企业整体业绩,基本奠定了财务指标作为分析评价指标的统治地位。这种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财务指标为主导的分析评价体系,与产业时期企业以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相适应,对于衡量当时企业组织的财务业绩及推动这些企业组织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随着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各种财务指标分析方法日渐成熟,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但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兴起,这一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我国学者王化成(2004年)教授认为该体系在设计思路、具体内容和运作方式上都过于陈旧,在评价的广度、深度和远度上都过于局限,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其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只注重财务结果的评价,对业绩动因的评价不足;注重短期利益的衡量,对长期发展能力的衡量不足;注重企业自身运作因素的考查,对外部环境因素的考查不足;注重有形资产的考核,对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的考核不足。另外,在应当选择哪些具体的财务指标、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财务指标以及给这些财务指标赋予什么样的权重方面,该体系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而从企业发展的来看, 缺乏理论基础的体系往往会被新的体系所替代。
  
  战略性业绩评价模式
  
  知识下竞争要素的无形化及“社会责任”理念的兴起,除股东外,来自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衡对公司经营者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人力资源、创新、客户、市场、相关者利益等成为新的管理关键词。企业从单靠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来实现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转向了战略性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现代企业业绩评价面临创新和调整的需求,战略性业绩评价成为必然。其中,经济增加值(EVA)模式、平衡计分卡模式、“三重盈余”模式占有重要地位。
  (一)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模式
  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A ) 是指上市公司在扣除了投资者的机会成本后所创造的价值。EVA 指标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思腾思特(Stern Stewart )管理咨询公司发明并申请版权。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指标逐渐流行起来。EVA是指在扣除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的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考虑的资金成本是机会成本。资金成本的概念体现了亚当·斯密(Adam Smith )以来的基本思想:企业投入的资金,应当带来最低限度的、具有竞争力的回报。这种资金成本的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经济增加值的基本思路是:公司的投资者可以自由地将他们投资于公司的资本变现,并将其投资于其他资产。因此,投资者从公司至少应获得其投资的机会成本。EVA与其它许多衡量利润的传统指标之间的首要区别在于,它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它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如果某种商业行为没有获得经济利润的前景,它就不可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这一角度看,EVA是推动经济资源流动配置和各公司努力创造价值的主要原动力。
  EVA 作为一种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对传统评价体系的突破主要体现在:首先,对资本成本的高度关注。EVA是建立在经济利润概念的基础上,它要求企业不但要将所有的运营费用计入成本,而且还要将包括所有者所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计入成本。 EVA通过将权益资本成本显性化,能够使经理人行动和股东价值创造更加一致。其次,强调评价企业真实的业绩。 EVA 虽然仍是一种利润计算方法,但它并未被会计惯例所束缚。GAA P 会计准则基于权责发生制和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坚持将公司的一些长期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而不是将这些长期开支予以资本化并在一段适当的期限内摊销。较为典型的是研发成本、广告和促销费用、员工培训和开发费用等。这些被会计准则列入成本的项目,在EVA中被视为投资,这一调整使企业更易适应新经济下的经营环境。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当然,EVA本身也存在缺陷,表现为:第一,EVA指标体系本身的不确定性,在EVA模式中,资本成本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但它并不是企业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而是一种机会成本,本身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其具体计算目前还缺乏比较规范的流程,无法准确衡量股东必要报酬率始终是EVA的软肋。同时,由于EVA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进行大规模的难于完全免除主观判断影响的会计调整,有可能去掉企业经营者用来向市场传递有关企业未来发展机会的信息,导致EVA指标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受损,无法解释在信息革命、各种技术革新和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内在的成长性机会。第二,EVA并不能综合反映不同评价主体的要求。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企业利益相关者通过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来获得企业经营信息从而指导自己未来的行为决策。EVA虽然能较真实反映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的多少,能较好地满足所有者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要求,但对其他评价主体的要求,却不能有效地满足。第三,EVA是一个绝对总量指标,不便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的比较。另外,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说,EVA究其性质而言仍属财务业绩的综合性指标,以其为中心的业绩考核系统必然会出现只能对全要素生产过程的结果进行反映,无法提供产品、员工、创新等方面的过程信息,不利于指导具体的管理行为。
  (二)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模式
  知识经济的兴起,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 企业已经步入了战略业绩评价阶段。战略业绩评价最有代表性的是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是上世纪90 年代由美国学者Robert S·Kaplan 和David P· Norton 提出,其后在世界很多国家大型企业得到应用。“平衡计分卡”强调一个系统的管理理念, 即强调平衡财务目标、市场经营、内部管理和企业成长四个因素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影响。平衡计分卡除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还增加了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及学习与创新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使企业能够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企业:顾客角度:顾客如何看待我们?内部业务流程角度:必须擅长什么?学习与创新角度: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财务角度:怎样满足股东? 一方面通过财务指标保持对企业短期业绩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员工学习、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共同驱动企业未来的财务业绩,展示企业的战略轨迹。平衡计分卡开始从以往的股东中心论转向利益相关者角度。对比传统的业绩评估方法,平衡计分卡的推出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它把传统意义上的业绩评价与企业的竞争能力、管理业绩和长远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多角度的权衡机制, 制约了管理者为追求部门的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或其它部门乃至公司整体利益的片面行为。目前,平衡计分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管理工具之一,根据美国Gartner Group的调查,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55%用了平衡计分卡系统。

    平衡计分卡中,创新与学习是核心,内部业务程序是基础,客户是关键因素, 而财务仍然是最终目标。其指标体系中, 除了股东、顾客、员工外, 缺乏从管理者、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指标, 没有达到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因此,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对相关者利益的满足仍然是建立在股东价值最大化基础上, 只是评价的角度由单纯的财务角度,扩展为企业战略角度。另外,为求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整体业绩,平衡计分卡引入了大量的非财务指标。这些难以量化的非财务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所固有的深厚主观色彩,使平衡计分卡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三)以“三重盈余”为基础
  “三重盈余”业绩评价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顺应投资者对企业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的变革而提出的、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模式。“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RI)是行业实践企业社会责任而诞生的一种投资。SRI顺应可持续战略,是一种基于环境准则、社会准则以及金钱回报的投资模式。其支持者认同“义利兼顾”的理念。它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股东—利益相关者关系”,因为股东利益与利益相关者利益休戚相关,金融机构必须对利益相关者(如环境和社会问题)给与更多关注,以避免某些无形风险,第二种解释被称为“三重盈余”原则,由英国Sustainability公司总裁John Elkington提出了满足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平衡发展。这三重考虑被称作投资回报的三重底线或三重盈余(TripleBottomLine),因此SRI又被称作“三重盈余”投资。进一步讲,SRI 不仅包括对投资对象短期内财务业绩的考察,而且还要对投资对象在社会、环境和企业伦理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综合考察,最终形成投资决策的投资行为。以“三重盈余”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模式实际上是包含财务业绩和社会业绩的综合业绩评价模式,它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模式所反映的单一的经济利益关系,从本质上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相互依存、浑然一体的和谐发展关系,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引入企业社会业绩考核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目的是为了更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但是由于评价方法难以操作而影响了企业的评价结果。因此这些评价体系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趋势
  
  企业业绩评价从传统模式到模式,这种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新陈代谢、新旧更替的过程,而是从简单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其间,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评价主体多元化。一方面,所有者的范围扩大了:公司的所有者不仅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和债权人,而且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公司的责任增加了:公司运营不仅影响到在公司做了各种专用性或通用性投资的所有者利益,而且影响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顾客、供应商、当地社区居民、政府等等。企业目标不再是仅仅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利益相关者综合利益最大化,其中包括企业关注社会责任的程度,使评价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评价内容多维化。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依赖其直接经济资源的配置外,还必须依赖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人的体力、脑力、情感、动机、道德等人力资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企业关系、丰富的社会文化、道德风尚、伦理观念、诚信协作等社会资源,资源、环境等生态资源等等。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资本由传统的一维资本(财务资本)向多维资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转变。
  评价目标多重化。新的经营环境要求企业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的单一财务目标转向经济、环境、社会的三重业绩目标,企业不仅关注利润指标,而且要关注生态效益和社会责任。
  评价方法复杂化。由于现代业绩评价体系需要描述评价对象功能的指标是若干个,它们一起构成一个多指标系统。多指标系统中的不同对象无法直接比较其优劣,必须借助某种评价方法,将多指标系统转化成单指标系统,再进行对比。因此,在具体的评价方法上,现代业绩评价研究己经形成了一个主流的评价框架,即根据理论或实践提炼指标,然后通过评价方法将指标转化为结果的评价框架。另外,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表现经济业绩的财务指标构成,而战略性业绩评价则更多地需要通过非财务指标来反映。前者一般体现为定量指标,而后者则更多体现为定性指标。虽然信息时代信息系统的高度发达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非财务指标评价成为必要和可能,但目前,对于非财务指标的量化问题仍然是理论界及实践领域不断研究与探索的一个焦点。
  
  :
  1.袁琳.EVA的精髓—价值驱动型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 (9)
  2.郭沛源,金标.投资可持续的未来—社会责任投资综述.第六届环太平洋地区大学博士生年会, 2005
  3.巧芹.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商业研究,2004 (17)
  4.罗伯特·卡普兰, 大卫·诺顿[美]著,刘俊勇,孙薇译.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5.AL·埃巴著.凌晓东等译. 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价值.中信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