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效益不佳的原因和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7-01
摘要: 近几年施工效益不佳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达半年之久,笔者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关键词: 企业 建筑经济

    近几年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达半年之久,笔者总结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企业管理粗放

    经济承包责任制按理说应该是企业内部一系列管理制度的“龙头”,是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制度。而事与愿违,这些年承包责任制非但起不了应有的核心作用,在施工规模上升的同时,管理水平总体上没有提高,过去一些好的传统,一些行这有效的制度和办法被抛弃了。尤其在基础管理方面,长期仪在低层次水平上,管理粗放。笔者认为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未把好管理关。

    其一是定额关,在企业经济效中,如果说“一切经济活动源于合同”,那么可以这样认为,“企业内部管理源于定额管理是计划、预算、财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全面经济核算的惊讶,用定额水平度量劳动者所完成的实物工程量,仍然是企业核算的基础、计酬的标尺。可是至今还有多少企业在坚持定额管理,基本上趋于销声匿迹的境地。

    其二是材料关,本来材料管理是促进施工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效益的根本环节的问题,对于从事建筑业人们来说是无需多用笔墨的,实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偏偏就是材料管理上的问题,成为当今对施工企业盈亏带来极度影响的致命伤,不要说认真执行材料的消耗定额,实行计划供料,限额领料及传统的入库检验,发料“三联单”按实进成本和年终盈存结算考核等许多得心应手的规章都被丢掉了,取而代之的即为 “以包代管”。

    其三是核算关,由于经济承包不完善,弱化了施工企业内部的核算机制。如前所述,现行经济承包责任制是“重在包字、忘了责字”,作为企业经济承包的主体,仅仅是包收费,保收缴,而项目承包者是包上交,保得益。这种粗放的承包机制必然导致效益核算的简单化,掩盖了经营过程中的效益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的企业已由粗略的承包转化成单一卖买关第,谈化了企业的实体地们,“两手空空,人才失控”,忽略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进行的效益核算,忽略了企业利用有限的人、财、物。使生产成本低于社会必要的劳动量。

    其四是财务关,经济承包之弊端对财务管理冲击是十分惊人,财务管理应尽的职能作用禁不住“惊骇的浪击”,不仅承包者另立银行帐户拖散了企业资金,即使按合同规定上缴的承包费,财务部门也只能分解记帐,会计科目只能反映占用额和专项基金,是人为的做帐,并不能真实反映工程效益,更谈不上提高资金利用效果,特别是二级核算管理的企业,更是一笔糊涂帐,将数项工程混为一体,成本交叉而混淆了工程盈亏的真面目。财务科沦为“记帐科”,审计科无从着手的情况屡见不鲜,如此作为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欲想从价值上对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用及其产生的经济关系进行组织、检查与协调只能是一名空话。

    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技术人员短缺。虽然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管理部门采取多渠道、多形式鼓励施工企业干部职工学技术、学文化,企业也舍得化血本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专门、岗位培训,造就一大批人才。但是,毕竟由于建筑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决策滞后,适应不了基本建设速度和市场对企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加之人材结构上“软”“硬”比例失调,致使经济管理人才奇缺成了矛盾的焦点。

    2.拖欠工程款严重

    近十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高度发展—— 膨涨——压缩建设规模——解冻——再次高速发展的过程。建安企业不论是任务饱满不饱满,被拖欠工程款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如建设单位资金没有打足,资金不落实就匆匆上马,边干边等,有的建设期间扩大规模,建设资金的缺口就必然转嫁建安企业。若任务不饱满时,为了解决职工吃饭问题,建安企业也硬着头皮答应建设单位的苛刻条件,如垫资施工、不收地方材料备料款等等。其结果仍然是拖欠工程款。

    国家虽然曾清欠“三角债”,但往往前债未清,后债又举,边清边欠,越欠越多。究其原因是:除了建设单位资金不足,转嫁“危机”之外,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建设项目立项时缺乏市场预测,产品不能适对路,产品积压使建设单位不但不能偿还建设贷款(有的连利息都还不起),更无力偿还拖欠工程款,拖欠无期。还有的是地方政府抱着为人民造福的良好愿望,用有限的地方财力,指令性建设工程项目,列入地方每年奋斗目标。明知资金缺口大,仍由政府出面协调进度,甚至压工期,建安企业在承建过程中只好东借西挪,被拖欠工程款就难免了。由于拖欠工程款,建安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不得不向银行贷款,偿还高额利息,另外,承接重点工程,东借西挪建筑材料来满足工程进度,其结果是再承担材料涨价的风险和造成经济损失。拖欠工程款已经形成了盘根错节相互缠绕的“三角债”,讨债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已经严重影响建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沉重的劳保费用

    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相比一个极大的差距是负担重,重就重在退休职工多,劳保费用开支大,而且随着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增长,退休职工与发放养老退休金的数量增加而医药费开支也越来越重,无疑又再度增加负担。

    4.施工项目管理失调

    建筑市场开放以来,在逐步建立“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的思想指导下,把施工项目和各类施工企业全部投放到发育还不太完善的建筑市场中,意在贯彻优胜劣汰原则给企业增加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创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竞争局面,无疑这种做法,对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乃至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建筑市场中施工任务与施工力量发生了严重失调,以及受到社会上不正这风的无情冲击,一些企业任务严重不足,其结果是优不胜,劣不汰。

    5.施工任务与施工力量比例失调

    由于近几年迅速,基建规模加大,给建筑业带来了生机。施工企业发展速度加快,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基建投资规模与施工量不相适应,对施工企业冲击过猛,调头困难,致使施工队伍与施工任务之间产生了严重失调,一些人抱着“要想富,抓建筑”的侥幸心里,成立各类“公司”,为了承揽工程,部分施工企业经验不足,上当受骗。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扭转效益滑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根据以上提出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对策:

    1.向管理要效益

    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消耗,这是当前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面。近几年由于企业管理较差,人工费、管理费、劳保支出、职工福利基金、临建费等连年超支,严重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企业管理不善,漏洞较多,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成本监控,强化成本核算运行机制,严格规章制度,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2.以包促管,以管保包,从客中寻求对策

    确定承包基数,完善微观内控指标。做到因地制宜,测算准确,承包基数不搞“一刀切”。一旦基数测定,辅之以微观指标综合考核,打破长期来“数量指标多,效益指标少;表态指标多,动态指标少”的僵局,在通常承包工作量、质量安全、工期指标的基础上,添设固定资产增值机具及设备完好率、成本降低率等考核指标,结合用户回访社会反应等定性因素,并以契约形式予以保证,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总体水平。

    择优选定承包者,强化承包管理民主意识,不能单凭自己有点“门路”能揽到一些工程就一跃成为承包者,选择承包人一定要考查他的较好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发包者增强约束机制,发挥“内审监控效应”,摆正分配关系,培养奉献精神。

    3.减轻负担,改善外部环境

    给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减轻企业不必要的负担,罅向企业乱摊派,索要回扣不正之风。罅目前招标工作中不合理的压价、压工期现象,清理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

    4.向工程质量要效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必须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狠抓全员质量,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切实实行优质优价,劣质劣价的管理手段。

    5.向改革要效益

    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坚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企业内部承包责任,解决好三者利益,防止短期行为,改革用工制度,走亦工亦农的路子,养在,用在城市,离乡不离土,进城不落户,机构灵活,有活儿即来,无活儿即去。

    6.向多种经营要效益

    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这是发展建筑业的一项战略措施,特别是当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更显得必要。

    7.向联合要效益

    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情况下,必须走联合经营的路子,向企业集团方向发展,这是振兴建筑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8.向精兵简政要效益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机构臃肿,非生产人员增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实行精兵简政优化组合,精减非生产人员,充实生产第一线,富余人员,转向多种经营,发展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