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经营成果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01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利润;公允价值;
分析
2006年2月2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在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率先在各上市公司施行。这一重要举措正是顺应了我国市场快速的需求,是我国会计准则探索中的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为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对于资本市场主力军的上市企业,更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准则的变化,虽然不会影响企业的内在价值,但相关会计处理原则的改变会带来公司帐面价值的变化,势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造成影响。本文就普遍影响上市公司经营成果的几个方面作粗浅的分析,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由于存货计价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的计量,因此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涉及到企业当期产品成本、利润及税收缴纳等方面的计量。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存货价格的持续变动。新准则前,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这两种完全相对的计价方法被普遍采用,在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采用后进先出法后购进的存货价格偏高,使本期成本增加,会减少当期利润,从对企业纳税影响来看,减少的利润使企业所得税负减轻。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正好相反;反之,当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最低的原材料首先计入成本,显然扩大利润,采用先进先出法则缩小公司利润。可以说,先进先出法更能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避免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脱节。取消后进先出法有效地规避了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使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的经营成果更具可比性,便于广大投资者分析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另外允许用于购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将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二、取消资产减值损失冲回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是新准则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准则之一。该准则不仅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还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在诸如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等方面体现出了中国特色。新准则在确定资产可回收金额时引入了公允价值,并在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众所周知,在企业盈利上升时,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盈利减少时,再将减值准备冲回,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ST公司,往往在头一年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在第二年以种种理由转回,造成盈利的假象,其实公司的经营并无改善。新准则对资产处置前不得冲回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有效地杜绝了这一调控利润现象的发生,使会计信息更具真实性。
三、扩大了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新准则在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标准上作了一些改变,总体上扩大了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具体涉及到第《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1、允许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资本化
新准则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条件的准予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这一变化对于研发支出较大的企业,如医药卫生业、精密仪器业、IT业等,因相应费用的减少所带来的利润不容忽视。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无疑会提升相关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减轻其在开发阶段的利润压力,提高他们的研发热情,并相应地提高了它们的估值水平。
2、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范围扩大。
原准则只允许为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专门借款发生的借款费用准予资本化。在新准则中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新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由此可见,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不仅仅涉及在建固定资产,还适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而且,除专门借款外,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一般借款的,被占用部分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可以计入资产成本。这项规定对于资本市场上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先进制造业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周转率低,他们的借款往往金额巨大,新准则的实施给此类企业的影响不仅仅是当前会计利润上升,关键在于改善了企业的业绩考核指标,从而提高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当前广受投资者关注的军工企业同样如此。
四、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财政部曾于2001年对1999年颁布实施的债务重组准则做了重大修改,把重组收益避开利润表,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公积金。新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做法,将原先对于债权人的让步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若以转让非现金资产进行债务重组的,则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从而也可确定债务重组收益。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内,可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水平。为避免会计信息的误导,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分析收益增长的实质性因素。
五、广泛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新准则区别于旧准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广泛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并且给予了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政策。新准则在基本准则第九章对会计计量问题作了系统规定,除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外,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从我国程度与现实要求来看,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是必然的选择,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新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差额计入损益
原准则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时,以换出资产的帐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除在交换时涉及补价的相应比例部分外,将不产生应计入当期的损益。新准则规定,在同时满足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资产可以可靠计量的条件下,应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帐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一改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利润。同时,规定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限制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调控利润行为的发生。
2、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影响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会计期末按公允价值即市价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变动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按这一规定,上市公司有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纯粹采用市价法。原准则下,如果市价比成本价高而公司没有抛出就不能确认当期收益,新准则使证券投资的帐面赢利也能成为净利润。新准则还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相关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为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使衍生金融工具表外业务表内化。金融工具计量标准的变动能更好地反映市场因素、时间价值,从而更准确的计量各类金融资产和负债。这些规定对于金融企业的影响广泛而且深刻,对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直接影响着他们呈现的业绩。
3、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
新准则规定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存在确凿证据表明起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除此外还采用原来的成本模式。投资性房地产是指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不包括自用房地产、作为存货的房地产。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收益主要来自租金收入和增值两方面,持有和继续持有本身也可能给企业带来赢利或亏损。按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及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的情况。近几年房地产增值迅速,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原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会计利润。新准则还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不需计提折旧和摊销减少的成本支出也会增加企业的当期利润。
4、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中的体现
新准则将企业的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目前的企业合并大多数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不一定是双方出于完全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还适用以帐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一般是非关联企业间进行的合并,起合并对价以市价为基础,相对公平合理,新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为入帐依据,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净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商誉不进行摊销,而是规定企业于会计期末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减值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如果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净值的差额,确认为负商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商誉和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很可能大幅度增加上市公司合并期的会计利润,投资者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总之,新准则是对原有会计准则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在上市公司率先执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重大而且深远。首先会使上市公司业绩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进而引起资本市场资金流向的变动。但就长期而言,由于新准则比旧准则在理论上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增加了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减少了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从总体上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上市公司业绩的含金量,为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今年是新会计准则实施的首次执行年,投资者在解读上市公司会计报告时,应结合经营业务对其利润增减加以分析判断。虽然实施过程中会引起资产、权益、利润的改变,但是不会改变其正常的经营业绩,所以既需要投资者认真分析数据,更需要多方监督,使新准则的实施更加规范完善,以便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
1、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2006)
2、罗燕英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会计之友2007年第2期
下一篇:企业现金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