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01
关键词:循环经济 竞争力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要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即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式循环经济,以代替过去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式的直线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要在全球范围内、全国范围内、区域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最基本的单位—企业做起。
目前许多研究者对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进行了设置及研究,但现有的指标体系大多是基于直线式经济基础上设置的,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重企业内部效益、轻外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缺陷。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对其进行改进与完善,引导企业用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发展规划和企业战略,体现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企业赢得更多的市场及进一步发展的先机。本文拟从循环经济模式出发,立于社会、政府这一评价主体的角度构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综合评价方法作进一步的探讨。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导向性
导向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一个设计合理、能代表一定时期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与愿望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公平、客观、准确的评价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企业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会对企业经营和整个经济的运行产生很大的误导作用。因此,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将“宏观导向性”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工业企业以这些指标为参照系数,朝着健康、协调、持续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循环经济。
(二)可操作性
指标的选择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兼顾性与可行性,能够在我国目前的或根据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将要改进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和报表制度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资料,避免由于资料难于取得而带来的数据失真现象,尽可能的不增加企业统计部门的负担。
(三)科学可比性
根据工业企业竞争力这一范畴的性质、特点及运动过程,设置具有内在联系的、科学的指标体系时,指标的选取要有科学依据,指标的名称、内涵、口径、计算方法要统一、规范,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力求各项指标与国内、国际的有关指标相一致,以便于进行纵向、横向比较;设置的指标应采用定量化指标,避免定性化指标量化过程中的不准确因素;指标应尽量选择具有可比性的质量(内涵)指标,避免使用受规模大小影响的外延指标。
(四)不重不漏性
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尽量做到不重叠不遗漏。指标间信息重叠主要指在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同时反映一个研究对象时,所发生的对研究对象内容、质量、结构等影射信息的重复。一般来说,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信息的重叠是不可避免的,但信息重叠会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信息重叠程度越高,指标对研究对象某一侧面夸大(若是逆指标,则为缩小)的程度越大。要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工业企业竞争力,测评体系所包含的指标必须是必要且充分的,每一个指标都能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某一侧面。各个指标间相对独立,即指标间信息重叠程度低,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每个指标的作用,但实际上一个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都具相关性,我们在保证指标体系所反映内容相对全面性,即“不漏”基础上,应采取相关系数、主成份分析等方法尽量减少指标信息的重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系统性。
(五)综合性
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到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又要考虑到评价的目标性及出发点,很难用一个指标来体现,也不能仅用眼前表征指标来衡量。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围绕循环经济下工业企业竞争力这一综合概念,用多维评价标准和长远的眼光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环节上设置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力求从反映工业企业竞争力的众多的指标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可行性的指标,进而系统的反映出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综合内涵。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内涵指企业为了自我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使用及循环利用、污染物的减量排放等,向市场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绿色产品与服务,从而在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这一概念隐含着动态的、比较的、多层次的含义在内。它不仅体现企业的当前营利能力,也体现企业未来的竞争后劲;不仅反映企业自身的绝对能力,也反映企业的相对能力;不仅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工业企业经济情况,而且要有反映资源、原材料的使用、废弃物的排放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评价一个企业有无竞争能力,第一要看企业的营利能力如何,它是企业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反映企业目前生产经营能力的高低;第二是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它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是企业最直接的竞争目标;第三是人才、技术竞争力,它决定着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第四是资源能源利用情况指标,它反映企业生产增长的模式;第五是环境竞争能力指标,它与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在新的制度环境下共同影响着企业成本支出及产品取向;第六是循环利用竞争力,它主要反映企业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程度,是该指标体系设置的出发点;第七是社会效益指标,它与环境竞争力共同影响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与地位,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子目标层的指标设计中,尽量选择能体现循环经济的指标。如在营利能力中选择人均实现利润额,而不使用人均工业总产值指标;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中,选择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而不使用万元总产值综合能耗;在目前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的政策制度下,环境竞争力中选择万元产值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而不使用达标率指标等,这样才能体现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和现实意义。
(二)具体指标
遵循以上原则,本着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效益、减少污染、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基于循环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上六部分构成。据此,我们从众多的影响评价目标的指标中筛选出20项指标构成评价工业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反映工业企业营利能力的指标包括:(1)人均实现利润额(元/人)=报告期实现利润额/报告期职工平均人数;(2)资金利润率(%)=报告期实现利润总额/报告期资金平均占用额(分母包括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净额两部分)。
反映工业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指标包括:(3)产品销售率(%)=报告期产品销售额/报告期工业总产值;(4)市场占有率(%)= 某种产品销售额/ 同类产品国内全行业销售额(其中,分子、分母资料同属于报告期)。
反映工业企业人才、技术竞争力方面的指标包括:(5)技术创新投入率(%)=报告期技术创新投入总额/报告期增加值;分子包括新产品开发费、设备更新改造费、采用新工艺费和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费;(6)高中级技术人员比重(%)=高中级技术人员平均人数/职工平均人数,(其中,分子、分母资料同属于报告期);(7)新产品收入比重(%)=报告期新产品销售收入/报告期产品销售总收入(该指标反映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对新产品的综合营销能力)。
反映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包括:(8)企业原材料利用率(%)=报告期工业生产物料利用量/报告期工业生产物料投入总量(报告期工业生产物料利用量是指报告期工业生产主要物料投入量减去物料流失量);(9)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报告期能源消耗标准量/报告期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子能源消耗标准量指报告期消耗的各种能量,均需按等价热值折算成相当于一次能源的总热量。等价热值指得到一个单位其他形式的能量或一个单位的某种物质,在工业上实际消耗的一次能源的热量。
环境竞争力包括:(10)万元增加值废水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废水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增加值;(11)万元增加值废气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废气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增加值;(12)万元增加值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报告期工业增加值);(13)境污染综合弹性系数= ,式中,xi代表第i种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年速度,y代表报告期工业增加值年发展速度,n为工业污染物项数(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环境污染综合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工业污染物增长速度大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环境质量状况趋于恶化。
循环利用竞争力包括:(14)余热回收率(%)=回收利用总热量/供入总热量(余热回收率反映企业由于采取余热回收和重复利用所带来的节能效果);(1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它是反映废弃物资源化程度的指标;(16)包装可回收率(%)=报告期包装物可回收量/报告期产品包装物总量,包装物可回收量是指报告期产品包装物可以(能)被重新回收,以其初始的形态被重新用于产品包装或作为某个生产制造环节的资源经处理后被循环利用的数量。它是用来评价产品包装物循环利用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包装物循环利用的程度越高;(17)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率(%)=报告期工业用水重复使用量/报告期工业用水总量。
社会效益包括:(18)工伤频率(人次/人)= 报告期工伤总人次数/报告期职工平均人数,反映工伤事故情况指标用人次数,而不用因工伤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为了避免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绩效指标,而减少工伤人员的有关开支;(19)职工社会保障程度(%)=报告期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报告期职工平均人数;(20)资金纳税率(%)=报告期上缴税收总额/报告期资金平均占用额。
指标体系运用注意事项
要实施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及时调整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同时在核算中增加反映环境、资源成本的相应帐户,以便获得基础数据,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顺利实施。另外,要进行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必须把多个反映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统计指标信息综合汇集,从而得出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整体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方法有多种,这里根据指标(量化指标)及指标体系(由三层次构成)的特点,应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数;用线性插值原理对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转化为评价值,以消除各评价指标不同含义、不同计量单位的影响;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及评价值采取综合平均法综合评价值,以便于企业间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也便于企业自身进行动态比较。
:
1.郭继鸣,任红亚,王志新.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
2.杜心灵.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青海社会[J],2005
上一篇:员工权益保障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下一篇:企业演化的组织设计及管理策略